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印记】中国自主创新胶囊机器人获国际认可——2016《临床胃肠肝病学》杂志刊发封面文章,介绍我国磁控胶囊内镜研究成果

2018-07-03作者:happyGI资讯
中国医学进步40年印记

2018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间,改革为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推动着中国医学的进步。《中国医学论坛报》特别策划《中国医学进步40年》特刊,透过一个个重要时刻的记录、一位位医学大师的讲述和一项项医学突破的回顾,展现中国医学发展带给世界的惊喜! 


1950年10月22日,兰州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杨英福教授完成了中国的第一例胃镜,开我国消化内镜技术之先河。之后,一大批前辈们艰苦奋斗、敢为人先,我国的消化内镜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改革开放40年来,消化内镜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我国的消化内镜已经由“追赶”,到“并跑”,某些领域已经“领跑”。2016 年9 月,美国胃肠病学会官方杂志《临床胃肠肝病学》以封面论文刊登了上海长海医院消化内科李兆申教授领衔的研究成果(图)。该成果获多项发明专利,并得到我国政府、学界和国内外专家的重视和肯定。

liuxy86190.jpg图 2016年《临床胃肠肝病学》以封面论文形式介绍中国磁控胶囊内镜研究成果

一颗胶囊搞定无痛胃镜

一提到做胃镜检查,很多人想到的是“不舒服”,甚至留下了痛苦和可怕的记忆。但是随着2016年磁控胶囊内镜机器人问世,病人只需要吞下一颗小小的胶囊,躺上15分钟,就可以轻松地完成胃镜检查,不仅实现了无痛筛查,更能体外控制,精准实现胃内检查。这颗“中国智造”的胶囊机器人是如何诞生,又是如何走进临床,最终获得学界和国内外专家的认可?

“金点子”的诞生和落地

我国是胃癌高发地区。但受制于传统胃镜插管痛苦、耐受性差的缺点,胃癌的全人群筛查很难开展。如何真正实现胃部检查的无创无痛呢?上海长海医院李兆申院士在很多年前跟年轻医生聊天时说:“《西游记》中孙悟空能钻进铁扇公主肚子里,我们能不能发明一种可以自己运动的微型照相机,到患者胃里大显身手?”就是这个看似不可能的设想,成为了日后磁控胶囊内镜的创意来源。

事实上,小肠胶囊内镜在2001 年开始应用于临床,为小肠检查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但小肠胶囊内镜最大的问题是无法主动控制,只能被动地在胃肠道运动,无法用于胃部检查。2010年前后,全球大约有十几个研究团队在攻关这一难题,但绝大多数是在胶囊内镜内部安装动力装置、试图达到主动控制的目的。受制于各种原因,这些创意均无法应用于临床。

上海长海医院消化内科与安翰医疗,通过医工团结合作,促使了我国首创的消化道磁控胶囊胃镜系统的诞生,并在2013年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的认证,这也是世界上首个上市的用于胃检查的遥控胶囊内镜系统。因此,应该说,磁控胶囊内镜最终在临床应用,是医工团队协同创新、团结合作结出的硕果。

面对挑战,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胃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胃部疾病诊断的金标准,插管做胃镜的观念在人们的脑海里早已根深蒂固。“因而一开始的时候,吞胶囊、做胃镜的理念是不敢想象,提出这一设想后得到的回应更是少之又少。在磁控胶囊内镜开始研发的同时,国外也有几支团队开展了类似的研究,但均无果而终,因此研发团队面临着很大的压力。此外,工程技术上可行到安全有效的临床应用还有很远的距离,这个领域没有人做过,我们其实是‘摸着石头过河’。如何实现在体外对胶囊的稳定操控,如何在胃内对胶囊进行精确定位,如何进行胃腔的检查前准备、如何设置镜头参数、如何选择最佳的受检体位,一系列的临床和技术问题都在不断向我们发起挑战。”李兆申院士回忆道。

2011 年下半年,研发团队成功完成体外实验和动物实验,对磁控胶囊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已有充分验证,开展志愿者临床试验的计划就提到了议事日程。2012年2月,团队开始着手招募志愿者的工作。但谁来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呢?李院士介绍,第一例接受磁控胶囊的受试者正是这一胶囊的发明人之一,安翰医疗创始人、执行总裁肖国华博士。肖博士当时说,“我来我来!你们不要跟我抢。最近老是加班,肚子确实有点不舒服。”在大家的瞩目之中,肖博士躺上检查床、吞下胶囊,通过iPad实时观看胶囊在自己胃中的“游览”。检查开始5分钟,一切顺利。突然,长海医院廖专教授指着屏幕说:“哎,这是个息肉啊。”胶囊循声靠近病灶,确实清晰地显示出一个胃息肉。几天后,廖专教授使用传统胃镜给肖博士进行了复查,并切除了息肉。自从有了这个“活广告”,慕名来参加临床试验的人络绎不绝,这一研究很快就得以完成。

坚持不懈,梦想变为现实

虽然2013年磁控胶囊胃镜已经获得CFDA认证上市,前期的两项临床研究也已经在健康志愿者和小样本患者中证实了其应用的安全性,但是胃部疾病的诊断金标准是胃镜,磁控胶囊对胃部疾病的诊断效能尚未得到确切证实。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开展了多中心、大样本(350例)的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首次证实了磁控胶囊胃镜对胃部疾病的诊断效能足以与传统胃镜相媲美,而且得到患者的极大认可。2016 年9 月,美国胃肠病协会官方杂志《临床胃肠肝病学》以封面论文刊登了该研究成果。这引起了日本消化内镜学会等国际同行的极大关注,是磁控胶囊研发中里程碑式的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化内镜发展大事件

1978年 原卫生部部长陈敏章进行了国内第 一例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

1984年 我国第一本消化内镜杂志《内镜》(现《中华消化内镜杂志》)问世。

1985年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消化内镜学组在上海正式成立,由陈敏章教授担任组长。

1991年 为进一步发展和提高消化内镜学的学术水平,并与国际及世界相关学术组织接轨,中华消化内镜学分会(CSDE)正式成为中华医学会下属的一个独立学会,张锦坤教授担任首任主任委员。

2000年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正式加入亚太地区消化内镜学会及世界消化内镜组织。

2004年 首批中华消化内镜专科医师培训中心成立。

2010年 我国成功承办第17届国际超声内镜大会。

2012年 首次中国消化内镜普查完成。

2013年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与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共同承办全球消化学界的盛 会 —— 世 界 胃 肠 病 大 会(GASTRO 2013)。

2017年 中国消化内镜质控中心成立。

(本文由杨力实整理,上海长海医院李兆申院士、辛磊医生审阅)

版权归中国医学论坛报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刊载于《中国医学论坛报》7月12日出版的《中国医学进步40年》100版特刊。获取特刊珍藏版请点击以下链接识别小程序码进入中国医学论坛报微信公众号订阅特刊纸质版,20元包邮。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