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肿瘤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DVT)的风险是普通人的4~7倍,原因包括:
肿瘤本身影响:癌细胞释放促凝物质,直接激活凝血系统;肿瘤压迫血管或侵犯血管壁导致血流受阻。
治疗副作用:化疗、手术、长期卧床等导致血液高凝状态;部分靶向药(如抗血管生成药)可能增加血栓风险。
患者自身因素:高龄、肥胖、合并感染或心血管疾病等进一步推高风险。
深静脉血栓(DVT):常见于下肢,表现为单侧腿肿、疼痛、皮肤发红。
肺栓塞(PE):血栓脱落堵塞肺动脉,引发突发胸痛、呼吸困难,严重时可猝死(占肿瘤患者死亡原因的2%-5%)。
所有肿瘤患者需用Padua或Khorana评分表筛查血栓风险(评估指标包括肿瘤类型、体重指数、血常规等)。
高风险人群:胰腺癌、肺癌、胃癌、妇科肿瘤患者,以及接受化疗或手术者。
基础预防:术后尽早下床活动,卧床时做踝泵运动(脚背反复勾压);使用医用弹力袜或间歇充气加压装置。
药物预防:高风险患者推荐使用低分子量肝素(如依诺肝素)或小剂量利伐沙班,需医生评估出血风险后使用。
一旦确诊DVT,立即启动抗凝治疗,首选低分子量肝素,疗程至少3-6个月。
合并出血风险者,可考虑植入下腔静脉滤器(临时“拦网”防止肺栓塞)。
① 化疗或术后遵医嘱活动肢体;
② 每日观察双腿是否对称肿胀;
③ 控制血压、血糖、血脂;
④ 出现胸痛、咯血、呼吸困难立即就医。
① 长期卧床不活动;
② 擅自服用阿司匹林(可能无效且增加出血);
③ 按摩肿胀腿部(可能诱发血栓脱落);
④ 忽略定期复查凝血功能、D-二聚体等指标。
治疗前主动告知医生肿瘤病史及用药(如抗凝药与化疗可能存在相互作用)。
治疗期间避免自行调整药物剂量,出现牙龈出血、黑便等及时反馈。
总结:深静脉血栓是肿瘤患者“沉默的杀手”,但通过科学预防、及时识别和规范治疗,可显著降低风险。记住:早发现、早干预,是守护生命的关键!
(本文依据《CSCO肿瘤患者静脉血栓防治指南(2024)》整理,具体治疗方案需个体化制定)
来源:深圳大学总医院血液肿瘤科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