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作者: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 郗晨晔 林寒
目前国内较为公认的早期食管癌(early esophageal cancer, EEC)定义为病灶局限在黏膜层内的食管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可及时发现早期肿瘤性病变,对于食管癌的早诊早治具有重要意义,是当前EEC的核心诊断手段。
传统白光内镜(white light imaging, WLI)下EEC的改变通常不明显,难以充分满足食管癌早诊早治的需求。以窄带成像(narrowband imaging, NBI)等为代表的电子染色内镜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染色内镜检查方法,在病变检出及性质判断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目前已经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放大内镜(magnifying endoscopy, ME)主要用于观察食管黏膜表面微结构和表面微血管,目前常与NBI等电子染色技术联合应用,并可基于ME-NBI下食管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襻(intrapapillary capillary loops, IPCL)形态分型对早期食管癌进行浸润深度判断。电子染色和放大内镜技术在早期食管癌的检出和浸润深度判断等方面展现出WLI难以比拟的优势,极大地解决了早期食管癌难以及时发现并及时治疗的临床问题。
随着新兴内镜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深刻理解并利用不同内镜技术准确诊断早期食管癌并评估其浸润深度将在食管癌早期防治中愈发重要。
本文旨在总结与分析电子染色内镜及放大内镜对于早期食管癌的诊断应用价值,辅助临床医生在内镜技术选择和后续诊疗过程中做出更为科学和精准的决策。
电子染色内镜技术又称虚拟色素内镜(virtual chromoendoscopy, VCE)技术或光学增强内镜技术,与以内镜下卢戈染色(Lugol chromoendoscopy, LCE)为代表的传统的化学染色内镜不同,电子染色内镜不使用染色剂而是利用特殊成像技术对黏膜表面和血管进行对比增强。
第一代电子染色内镜技术包括窄带成像(NBI)技术、智能色彩增强(flexible spectral imaging color enhancement, FICE)技术、和i-Scan光学增强(i-Scan optical enhancement, i-Scan OE)技术,后续电子染色内镜技术包括蓝激光成像(blue lacer imaging, BLI)技术、纹理和颜色增强成像(texture and color enhancement imaging, TXI)技术以及联动色彩成像(linked color imaging, LCI)等技术。其中,NBI成像技术发展较为成熟,目前在临床应用最为广泛,BLI保留了NBI成像特点的同时,提高了视野亮度,进一步提高了中远景病变的识别能力。
在EEC筛查和诊断方面,以NBI为代表的内镜电子染色技术对于食管癌前病变及早期食管癌有着较好的诊断性能,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各级医院早期食管癌的筛查及诊断,同样作为食管癌筛查首选方式列入指南。
NBI可以将波长650nm的红光从标准光谱中过滤,增强黏膜表面对比度,有利于黏膜细节可视化,从而使内镜医师更容易识别黏膜表面异常的IPCL,并对病变性质做出较为准确的诊断。
既往研究表明,利用NBI标志性的褐色变色识别EEC,其在EEC检出率、敏感度、特异度均高于WLI。NBI与LCE在筛查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及食管鳞癌方面灵敏度类似,而NBI特异度明显较LCE更高,这使得更好地区分肿瘤性病变和良性黏膜改变。除此之外,与LCE相比,NBI等电子染色内镜技术无染色剂不良反应、缩短了观察时间,进一步提高了早期食管癌的诊断特异度。
在LCI模式下,病变与周围正常黏膜色差对比更加明显,从而能显著提高早期肿瘤性病变的检出率,研究表明,LCI用于上消化道肿瘤性病变的检出率为WLI的1.67倍,可显著提高病变可视性。与LCE相比,LCI能够展现Lugol’s液拒染区,同时,也能够呈现BLI模式下无棕色背景的病灶。
通过ME-NBI或ME-BLI观察IPCL与黏膜微细结构有助于更好地区分病变与正常黏膜及评估病变浸润深度。ME-NBI可以根据浅表黏膜的增强表征穿透黏膜层的微血管形状、粗细与方向,从而进行组织学预测,并确定EEC与正常组织的分界线,为EEC后续的内镜下切除提供信息。
常用于ME-NBI镜下IPCL分型的标准有井上晴洋分型(表1)和日本食道协会(JES)分型(表2,图1、2)。研究表明,依据井上分型标准,ME-NBI技术在预测V1及V2型EEC浸润至黏膜上皮层、固有层病变的准确率分别达到了89.5%、79.6%。
此外,BLI技术也逐步与ME结合应用于临床。既往研究表明,放大内镜结合BLI(ME-BLI)技术下的IPCL分型预测食管黏膜性质与术前活检病理诊断食管黏膜性质高度一致,这表明通过ME-BLI镜下IPCL分型来预估病变黏膜性质是可行的。且ME-BLI在诊断食管肿瘤浸润深度方面与ME-NBI具有相似的准确率,二者通过IPCL分型诊断病变浸润深度的能力相似准确率均较高,但仍存在诊断B3型EEC灵敏度较低的问题。
1. 电子染色内镜(如NBI、LCI、BLI)和放大内镜(ME)克服了白光内镜局限,显著提高早期食管癌(EEC)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
2. 电子染色(尤其NBI、LCI、BLI)在EEC筛查中优于传统染色,可视化好、无不良反应,能高效识别异常黏膜和血管(如IPCL)。
3. ME-NBI和ME-BLI通过IPCL分型(井上/JES标准)评估EEC浸润深度,为内镜下切除术(如ESD)提供关键指导信息。
参考文献
中国医学装备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委员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专委会委员
世界华人内镜医师协会副总干事
《BMJ Quality & Safety中文版》青年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为RNA甲基化及食管癌发病机制
1.单选题:电子染色内镜技术(如NBI)与传统化学染色内镜(如LCE)的核心区别是?
A. 电子染色分辨率更高
B. 电子染色无需使用染色剂,依赖光学成像增强
C. 电子染色操作时间更短,不良反应小
D. 电子染色对比度强,对黏膜血管显示效果好2.多选题:放大内镜(ME)与电子染色技术联用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A. 观察黏膜表面微血管(如IPCL)
B. 评估病变浸润深度
C. 替代病理活检
D. 指导内镜下切除术(如ESD)
答案:C
答案:ABC
细胞与共聚焦内镜的特点与临床应用原则丨消化质控5
本文版权属于中国医学论坛报社,转载须授权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