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最新数据!我国儿童青少年高血压患病率

2021-12-28作者:医学论坛报秋宇资讯
非原创 高血压


既往研究已发现,高血压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我国青年及青少年的高血压发病率在不断上升!


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宋雷、张宇清、邹玉宝团队发表的一项大规模的多中心人群研究调查显示,根据2018年中国高血压指南,基于三次非同日血压测量,我国12至17岁青少年高血压的标化高血压患病率为8.8%。



依据2017年美国儿科协会高血压指南标准,标准化患病率为5.9%。


男性、父母有高血压、心率加快、腰围大和超重/肥胖是青少年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研究者指出,先前的研究报告了较大样本的儿童和青少年中的高血压患病率,但没有多次测量血压以确诊高血压诊断。


然而,美国和中国指南都建议3次重复血压测量来诊断儿童青少年高血压。


该研究通过基于三次非同日血压测量血压确诊高血压,为青少年高血压负担提供了有价值的流行病学证据。


研究者发现,一次血压测量会导致对青少年高血压患病率的严重高估。


既往流行病学研究中往往报道单次血压测量后的高血压患病率,显著高于该研究中最终报道的三次血压测量阳性的患病率。




该研究中,依据2017年美国儿科协会高血压指南标准,一次血压测量的高血压的标准化患病率为18.6%


根据2018年中国高血压指南,一次血压测量的高血压的标准化患病率分别为24.5%


而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2015年中国7~17岁儿童青少年血压患病率为20.5%


研究发现,父母的高血压病史是青少年高血压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研究者分析,父母高血压病史的影响存在遗传效应。此外环境因素,如不健康的饮食,也有一定的作用。

该研究使用自动血压测量装置同时记录休息状态下的血压和心率。


该研究发现,心率快是独立于肥胖的青少年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研究者分析,尽管心率快和肥胖都反映了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但其潜在机制是肥胖过度激活交感神经导致心率快和高血压,心率快只是交感神经系统激活的结果。


因此,心率快不是肥胖的替代指标,而是反映肥胖和高血压的指标。




肥胖通过多种机制引起高血压,包括胰岛素抵抗和瘦素分泌,瘦素还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在肥胖诱导的青少年高血压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研究进一步强调减肥是控制青少年血压水平的重要干预措施。


2018年至2019年,研究者在全国6个中心随机纳入了42 025名12至17岁的青少年。


49.6%为男性,城市居民占62.6%。


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为118.5 mmHg和67.7 mmHg。


平均腰围为 74.6 cm。


有15.0%为超重,11.5%为肥胖。


研究者首先在所有患者中通过一次血压测量,初步评估青少年高血压患病情况。


进而在2个中心的16220人中进行3次血压测量以确诊高血压。


研究使用美国和中国指南定义高血压,并使用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数据按性别和年龄标准化。


2017年美国儿科协会(AAP)临床实践指南用于在儿童和青少年中高血压的筛查和管理的高血压诊断标准为,收缩压和/或舒张压≥血压参考值曲线的年龄-性别-身高特定第95百分位。


此外,对于13岁青少年,可以用≥130/80 mmHg定义高血压,以更方便临床实际工作。


2018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推荐,青少年高血压定义为收缩压和/或舒张压≥血压参考值曲线的年龄、性别、身高特定的第95个百分位。


此外,使用不同指南的患病率差异,研究者认为,可能归因于身高分布的差异。


美国指南中相同身高百分比的受试者比中国指南中的受试者高,导致美国指南中相同年龄、性别和身高百分比的受试者的高血压临界值高于中国指南中的受试者。


来源:中国循环杂志



限时活动
心血管年度学习清单头图 16-9.png

↑↑↑点击查看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