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您是否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
是,进入观看
否,退出
同意
拒绝
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马长生 王雨锋
马长生教授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并可因血栓栓塞等并发症对患者健康造成危害。近年来以导管消融和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为代表的新治疗手段为房颤治疗带来了巨大变化。在过去几年中,这些技术和药物的研发改进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同时在房颤筛查和移动医疗等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技术手段。这一系列的技术进步将可能使一些传统的房颤诊治观念出现大幅改变,2021年的一系列重要研究为此提供了新的证据。
阵发性房颤一线治疗:
消融还是药物?
过去10年是房颤导管消融器械技术不断改进、例数不断增长的10年。与之相应,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房颤患者消融后症状改善,房颤负荷显著下降。但此前发表的主要随机对照试验(RCT)入选标准多为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失败的患者,因此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指南仍推荐抗心律失常药物不能控制症状或药物不耐受的患者选择导管消融(Ⅰ类推荐,A级或B级证据,取决于房颤类型和风险因素等)。
关于导管消融治疗能否作为一线治疗手段,2020年ESC房颤指南建议:不论是阵发性还是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治疗可作为一线治疗手段,但证据等级不高(Ⅱ类推荐,B级证据)。
然而,2021年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 Engl J Med)和《欧洲心脏起搏与电生理杂志》(Europace)上发表的3项RCT提示,对于阵发房颤患者,导管消融显著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EARLY-AF、STOPAF和Cryo-FIRST研究的设计非常相似。3项研究均纳入未予抗心律失常治疗的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至导管消融组和抗心律失常药物(AAD)治疗组,随访1年,观察术后3个月有无房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其中STOPAF和Cryo-FIRST研究随访期间通过定期完善12导联心电图或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以及每周电话监测记录终点事件,而EARLY-AF研究则通过植入式心电监测(ICM)设备每天自动上传心电数据。虽然这种长期监测手段发现了更多终点事件,导致消融组和AAD组的成功率有所下降,但也同时更客观地强调和评价了导管消融的有效性。
3项研究结果均表明,导管消融组终点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AAD组。相关荟萃分析发现,相比AAD,导管消融可降低64%阵发房颤患者房性心律失常的再发。
传统观念认为,由于导管消融存在并发症风险,AAD治疗可能相对安全。但这3项研究的安全性数据显示,与消融相比,药物治疗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甚至更高。
一项荟萃分析除上述3项研究外同时纳入了2005—2014年间的RAAFT和MANTRA-PAF研究,结果发现导管消融和药物治疗两组的不良事件无显著差异。其主要原因在于导管消融技术的不断革新以及术者经验的不断积累,并发症发生率逐渐下降。而过去20年AAD领域的发展相对缓慢,尽管决奈达隆等一些新出现的AAD与减少心血管事件相关,但每一种AAD都存在不良反应,长期应用可能会抵消药物治疗带来的获益。
STOP AF First、EARLY AF和Cryo-FIRST这3项研究的发现与EAST-AFNET4研究的核心结论一致:房颤患者早期有效的节律控制,预后更好。
EAST-AF NET4研究纳入早期诊断房颤患者,观察早期节律控制和室率控制的差异。其研究结果的主要原因在于节律控制方式的改变。EAST-AFNET4中AAD的应用更加合理:早期节律控制组在起始治疗时使用的最主要AAD为氟卡尼(35.9%)与胺碘酮(19.6%),随访1年后各种AAD的应用率均有下降,氟卡尼和胺碘酮的使用率分别降至21.0%与11.8%,尽可能规避了AAD长期应用所致不良事件风险。与此同时,导管消融比例从第一年的8.0%上升至第二年的19.4%,这一强有力的节律控制手段的加入对提高节律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做出了重要贡献。
因此EAST-AFNET4与前3项研究相互补充,进一步证实对于大多数阵发房颤患者,早期一线导管消融治疗是安全且可靠的。
未完待续
中国医学论坛报版权所有,转载须授权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