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本文作者:龙国贤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头颈鳞癌,全称为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是一类起源于头颈部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 。它并非单一的疾病,而是涵盖了口腔、咽喉、鼻腔、鼻窦等多个部位的癌症,这些部位对于人体的呼吸、进食、发声等基本生理功能至关重要,一旦发生癌变,会给患者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冲击。
头颈鳞癌不仅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还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由于其解剖位置特殊、类型复杂多样,患者的外貌可能会因手术等治疗手段而受到破坏,进食、吞咽、说话等基本生理功能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许多患者在患病后,无法正常进食,只能依靠鼻饲等方式维持营养摄入;发声功能受损,导致他们难以正常与人交流,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对于那些处于工作年龄段的患者,疾病甚至可能导致他们失去工作能力,家庭经济负担加重,进一步影响整个家庭的生活。因此,深入研究头颈鳞癌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以及预防措施,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定义与范畴:揭开头颈鳞癌神秘面纱
从医学专业角度来讲,头颈鳞癌是起源于头颈部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其细胞形态呈现出鳞状细胞的特征 。这些鳞状细胞原本有序地排列在头颈部的各个黏膜表面,履行着保护、分泌等正常生理功能,但在致癌因素的长期作用下,它们的基因发生突变,细胞开始不受控制地异常增殖,逐渐形成肿瘤。
头颈鳞癌所涵盖的具体癌症类型繁多,口腔鳞状细胞癌便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它常发生于舌、颊黏膜、牙龈、口底等部位,例如舌鳞状细胞癌,多表现为舌部的溃疡、肿块,早期可能仅表现为轻微的疼痛或不适,随着病情进展,会影响患者的进食、吞咽和言语功能 。再如牙龈癌,会导致牙龈出血、肿胀、牙齿松动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破坏牙槽骨,影响面容。
咽喉部的鳞状细胞癌也不容忽视,喉癌主要分为声门上型、声门型和声门下型 。声门型喉癌最为常见,早期症状多为声音嘶哑,容易被患者忽视,误以为是普通的嗓子问题,当病情发展到中晚期,会出现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症状,严重威胁患者生命。下咽癌同样恶性程度较高,由于下咽部位隐匿,早期症状不典型,患者可能仅有咽部异物感、吞咽不适等,一旦发现,往往已处于中晚期,治疗难度大,预后较差 。
鼻腔和鼻窦的鳞状细胞癌相对发病率较低,但因其解剖结构复杂,位置深在,早期诊断困难 。患者常出现鼻塞、鼻出血、头痛等症状,容易被误诊为鼻窦炎等良性疾病。随着肿瘤的生长,会侵犯周围的眼眶、颅底等重要结构,导致视力下降、眼球突出、面部麻木等严重并发症,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 。
发病机制:探寻致癌的复杂密码
(一)外部因素的长期侵蚀
外部因素在头颈鳞癌的发病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中紫外线的长期照射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头颈部皮肤直接暴露于外界环境,长期受到紫外线的侵袭,尤其是波长为 290~320nm 的紫外线,可直接损伤皮肤细胞的 DNA 。这种损伤会激活细胞内的一系列应激反应,若 DNA 损伤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修复,就会导致基因突变的累积。例如,编码细胞周期调控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使得细胞周期失控,原本正常有序的细胞增殖和分化过程被打乱,细胞开始异常增殖,逐渐向癌细胞转化 。
化学物质的接触也是重要的致癌因素。像砷、沥青等化学物质,广泛存在于一些工业生产环境中 。长期接触这些化学物质,它们可以通过皮肤、呼吸道等途径进入人体,与细胞内的生物大分子发生相互作用,特别是与 DNA 结合,导致 DNA 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 。例如,砷能够干扰 DNA 的甲基化修饰过程,影响基因的正常表达,使得一些抑癌基因无法正常发挥作用,从而无法有效抑制细胞的异常增殖,最终增加了头颈鳞癌的发病风险 。
不良生活习惯对健康的危害也不容小觑,吸烟和饮酒就是头颈鳞癌的重要诱因 。吸烟时,烟草燃烧产生的烟雾中含有多种致癌物质,如多环芳烃、亚硝胺等,这些物质随着烟雾进入口腔、咽喉等部位,直接与黏膜细胞接触,损伤细胞 DNA 。长期吸烟还会导致口腔和咽喉黏膜反复受到刺激,引发炎症反应,进一步破坏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饮酒同样如此,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代谢,但其代谢产物乙醛具有细胞毒性,会对头颈部黏膜细胞造成损伤 。而且,酒精还会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使得细胞更容易受到致癌因素的影响,增加头颈鳞癌的发病几率 。
(二)内部因素的悄然作用
免疫力下降是内部因素中促进头颈鳞癌发生的重要环节 。免疫系统是人体抵御疾病的重要防线,当免疫力下降时,机体对癌细胞的监测和清除能力减弱 。例如,HIV 感染者由于免疫系统受到严重破坏,患头颈鳞癌的风险显著增加 。在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中的 T 细胞、NK 细胞等免疫细胞能够识别并清除体内发生癌变的细胞,但当免疫力低下时,这些免疫细胞的功能受到抑制,癌细胞就有机会逃脱免疫监视,在体内不断增殖,形成肿瘤 。
炎症的长期刺激也是导致头颈鳞癌的关键因素 。头颈部的慢性炎症,如慢性咽炎、慢性鼻窦炎等,会使局部组织长期处于炎症状态 。炎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炎症细胞和炎症介质,这些物质一方面会持续损伤组织细胞,导致细胞的 DNA 受损;另一方面,炎症介质还会激活细胞内的一些信号通路,促进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长期的炎症刺激使得细胞不断地进行损伤修复,在这个过程中,细胞发生基因突变的概率增加,从而逐渐发展为癌细胞 。
遗传因素在头颈鳞癌的发病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某些遗传基因的突变会增加个体患头颈鳞癌的易感性 。研究表明,一些家族中存在特定的基因突变,如 TP53 基因的突变,该基因是一种重要的抑癌基因,其编码的蛋白质能够调控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 。当 TP53 基因发生突变时,其编码的蛋白质功能异常,无法有效发挥抑癌作用,家族成员患头颈鳞癌的风险就会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
病毒感染,尤其是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头颈鳞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HPV 有多种亚型,其中高危型 HPV16、18 等亚型感染是诱发头颈鳞癌的重要因素 。HPV 病毒感染人体后,其基因会整合到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病毒编码的 E6 和 E7 蛋白能够与宿主细胞内的抑癌蛋白 p53 和 Rb 结合,使其失去正常功能 。p53 和 Rb 蛋白的失活导致细胞周期失控,细胞异常增殖,同时还会抑制细胞凋亡,使得癌细胞得以不断生长和扩散 。特别是在口咽部鳞状细胞癌中,HPV 感染的比例相对较高,成为该部位鳞癌发生的重要致病因素 。
症状表现:早期识别的关键线索
(一)口腔与咽喉区域的异常信号
在头颈鳞癌的早期阶段,口腔与咽喉区域往往会发出一些异常信号,成为我们早期识别疾病的关键线索 。口腔溃疡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问题,大多数普通口腔溃疡在一周到两周左右即可自愈 。然而,当口腔溃疡持续时间超过两周仍未愈合,且溃疡面逐渐扩大、疼痛加剧时,就需要高度警惕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可能 。这种长期不愈的口腔溃疡,其边缘通常不整齐,质地较硬,与周围正常组织界限不清,溃疡底部可能会出现坏死组织,伴有恶臭 。
口腔内出现肿物也是一个重要的症状 。这些肿物可能表现为无痛性的肿块,生长较为缓慢,初期容易被患者忽视 。随着病情的发展,肿物可能会逐渐增大,影响口腔的正常功能,导致咀嚼困难、张口受限等 。例如,颊黏膜的肿物可能会影响患者的咀嚼和面部表情;牙龈部位的肿物则可能导致牙齿松动、移位,甚至脱落 。
吞咽困难是咽喉部鳞癌常见的早期症状之一 。患者在吞咽食物时,会感觉到食物通过咽部或食管时有梗阻感,起初可能只是在吞咽固体食物时出现,随着肿瘤的生长,梗阻感会逐渐加重,甚至在吞咽流质食物时也会出现困难 。这种吞咽困难的症状并非突然出现,而是呈进行性加重的趋势 。早期的吞咽困难可能较为轻微,容易被患者误认为是普通的咽部不适或食管炎,但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就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 。
声音嘶哑对于喉癌患者来说,是一个极具提示性的早期症状 。尤其是声门型喉癌,由于肿瘤直接侵犯声带,早期就会出现声音嘶哑的症状 。这种声音嘶哑通常是持续性的,且会逐渐加重,不同于普通的咽喉炎症引起的声音嘶哑,后者经过休息或简单治疗后往往可以缓解 。如果患者在没有明显诱因的情况下,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声音嘶哑,且伴有咽部异物感、咳嗽等症状,就应警惕喉癌的可能,及时进行喉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变 。
(二)耳部与颈部的异常表征
耳部疼痛虽然看似与头颈鳞癌关系不大,但实际上,它也可能是头颈鳞癌的一个早期症状 。当肿瘤侵犯到耳部的神经或周围组织时,会引起耳部的放射性疼痛 。例如,鼻咽癌患者常常会出现耳部闷胀感、听力下降以及耳部疼痛等症状,这是因为鼻咽癌容易侵犯咽鼓管咽口,导致咽鼓管功能障碍,引起中耳积液,从而出现耳部相关症状 。这种耳部疼痛通常不是耳部本身的病变引起的,而是头颈部肿瘤的一种反射性疼痛,容易被患者忽视或误诊为耳部的其他疾病 。
颈部肿胀或出现肿块是头颈鳞癌常见的症状之一,也是患者往往最早发现的异常 。颈部淋巴结是头颈部淋巴引流的重要部位,当肿瘤细胞发生转移时,首先会累及颈部淋巴结 。早期的颈部肿块可能质地较硬,活动度尚可,无明显疼痛,但随着病情的进展,肿块会逐渐增大、增多,与周围组织粘连,活动度变差,甚至出现疼痛 。颈部肿块可能是单一的,也可能是多个融合在一起,其大小和位置因肿瘤的原发部位和转移途径而异 。例如,口腔癌常转移至颌下淋巴结和颈部深上淋巴结;喉癌多转移至颈深上、中淋巴结 。一旦发现颈部出现不明原因的肿块,尤其是质地较硬、持续不消退的肿块,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以明确
头颈鳞癌作为一类发生于头颈部的鳞状细胞恶性肿瘤,范畴广泛,涵盖口腔癌、咽喉癌、鼻咽癌等多种类型,发病部位涉及口腔、咽喉、鼻腔、鼻窦等头颈部多个区域,对患者头颈部正常生理功能与整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其发病机制复杂,是外部因素长期侵蚀与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部层面,紫外线照射会损伤头颈部皮肤细胞DNA;砷、沥青等化学物质可通过接触或吸入影响细胞正常代谢;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则会持续刺激黏膜细胞,这些因素长期作用均可能诱发细胞癌变。内部层面,免疫力下降使机体难以清除异常细胞,炎症长期刺激会破坏细胞微环境,遗传因素可能增加个体患病易感性,而病毒感染也会干扰细胞正常增殖,共同为癌症发生创造条件。
深入了解其定义范畴与发病机制,对开展疾病预防、早期诊断及治疗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后续攻克头颈鳞癌奠定基础。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