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知识化为行动,共创美好未来|2025 BOC/BOA大会现场直击,首日下午学术干货满满!

2025-07-04作者:论坛报岳岳资讯
原创

2025年7月4-5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联合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共同主办的“2025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年度进展研讨会(BOC)暨Best of ASCO® 2025 China”在南京召开。


延续既往传统,本次大会聚焦两大核心内容:一是深入解读2025ASCO年会的研究新进展;二是依托CSCO《中国临床肿瘤学年度研究进展2024》总结国内年度重要成果。大会特邀国内肿瘤领域专家,对ASCO年会可能引发的中国临床实践变革进行了前瞻性探讨。来自全国多领域的肿瘤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在热烈的学术氛围中交流学习最新成果,共同研讨未来发展路径。


中国医学论坛报全程跟进此次大会,为广大读者持续提供高质量的会议报道。现特整理首日下午的学术专场内容精粹如下,与广大读者共享学术盛宴。






首日下午精彩继续



肺癌专场1









a28b28c316185b353d2d6aeb3f31353.png

下午精彩继续,首个专场是肺癌专场1,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山西医院王洁教授主持。


张良教授分享、王琳琳教授分享


吉林省肿瘤医院张良教授为我们分享了2025ASCO年会摘要号为8006、LBA8008的两项研究。摘要号为8006的Ⅲ期IMforte研究提示对于ES-SCLC患者,芦比替定+阿替利珠单抗组IRF评估的PFS期和OS期均长于阿替利珠单抗组,虽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但未出现新的或不可预测的安全性信号,为此类患者的一线维持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摘要号为LBA8008的DeLLphi-304研究显示在既往接受过治疗的SCLC患者中,双特异性抗体Tarlatamab相较于化疗能够显著改善OS和PFS。更长的生存期、更佳的患者报告结局和安全性确证了Tarlatamab作为SCLC的二线标准治疗,确立了肺癌中一种双特异性T细胞接合剂免疫治疗的新范式。


山东省肿瘤医院王琳琳教授为我们分享了摘要号为8001的NeoADAURA研究。该研究是一项全球性、随机、Ⅲ期对照研究,旨在探索新辅助奥希替尼±化疗是否能够进一步改善可切除EGFRm Ⅱ-ⅢB期NSCLC患者的病理、手术和长期结果,目前结果提示新辅助奥希替尼,无论是否联合化疗,在可切除EGFRm Ⅱ-ⅢB期NSCLC患者中,与单纯化疗相比,MPR率显著提高。在可切除EGFRm Ⅱ-ⅢB期NSCLC患者制定治疗计划时,可以考虑新辅助奥希替尼,无论是否联合化疗。


   周斐教授分享、王志杰教授评述


上海市东方医院周斐教授分享了摘要号为8503、8500的两项研究。摘要号为8503的研究探索了Zipalertinib对既往经含铂化疗±埃万妥单抗治疗的携带EGFR 20外显子插入突变的NSCLC患者的疗效。提示Zipalertinib在既往接受过含铂化疗及埃万妥单抗治疗的EGFR 20ins NSCLC患者中,表现出具有临床意义的疗效,且具有可控的安全性。摘要号为8500的KRYSTAL-7研究探索了一线阿达格拉西布联合帕博利珠单抗治疗晚期/转移性 KRASG12C突变NSCLC患者。此次公布的结果提示,在晚期/转移性KRASG12C突变NSCLC患者中,无论PD-L1状态如何,一线ADA联合帕博利珠单抗治疗ORR44%、DOR26.3%、中位PFS期11.0个月,且安全性可控。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志杰教授对本专场作了专家评述,针对上述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思考。IMforte研究是全球首个验证“化免”强维持双终点获益的Ⅲ期研究,这种强维持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可控性如何权衡;有效人群如何精确选择;一线采用芦比替定维持治疗,进展后的治疗如何选择等问题值得探索。DeLLphi-304研究开启了复发性SCLC的DLL3治疗新时代,但该研究的特殊不良事件也值得关注,后续需要进一步优化Tarlatamab的使用,复发性SCLC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双抗+化疗、三抗及ADC药物还是其他治疗需要进一步探索。对于NeoADAURA研究,加入化疗并未改善病理缓解,需要考虑化疗的必要性,以及更高的MPR率与改善的EFS相关,如何标志物选择和提高MPR和pCR率?关于8503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索脑转移患者,Zipalertinib、埃万妥单抗或埃万妥单抗+化疗如何选择等问题。而对于KRYSTAL-7研究,KRASG12C突变患者一线首选方案有待进一步验证。



乳腺癌专场1









a28b28c316185b353d2d6aeb3f31353.png

本专场由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耿翠芝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李曼教授主持。


葛睿教授、李俊杰教授分享,王殊教授评述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葛睿教授对摘要号为LBA500的neoCARHP研究进行了分享,结果提示,与标准的紫杉类联合卡铂联合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TCbHP)方案相比,紫杉类联合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THP)方案实现了非劣效的pCR,耐受性有所改善,并且保留了对患者友好的给药方案。对于Ⅱ-Ⅲ期HER2阳性早期乳腺癌患者,在采用抗HER2双靶治疗的情况下,省略卡铂可能是一种有效的降阶新辅助治疗策略。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俊杰教授解读了摘要号为501、515的两项研究。摘要号为501的EA1181(CompassHER2 pCR)研究同样探索了降阶梯治疗。该研究提示新辅助THP治疗使近2/3的临床Ⅱ/Ⅲ期HER2+/ER-乳腺癌患者和1/3的HER2+/ER+患者达到pCR,pCR率与临床分期无显著关联。较低的ER表达水平和更高级别的肿瘤与更高的pCR率相关。无论ER状态如何,HER2DX pCR评分均是pCR的显著预测因子。摘要号为515的DAWNA-A研究探索了达尔西利联合内分泌治疗辅助治疗HR+/HER2-早期乳腺癌的疗效,结果表明,达尔西利联合ET辅助治疗显著改善了iDFS,且安全性可控。这些数据支持达尔西利用于HR+/HER2-早期乳腺癌的治疗。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殊教授就以上研究发表了专家评述。她指出,这三项研究聚焦于HR阳性乳腺癌CDK4/6i辅助强化治疗和HER2阳性乳腺癌的化疗降阶之路两大热点话题。DAWNA-A研究的公布也为临床提出了新的思考——如何合理选择药物、如何强化治疗的时长、ctDNA是否可作为复发风险及治疗反应预测的生物标志物、具有高危因素患者是否都需要化疗+CDK4/6i加强?neoCARHP研究、EA1181(CompassHER2 pCR)研究进一步探索了化疗降阶的可行性,但neoCARHP研究研究中入组Ⅲ期的患者仅占四分之一;除非长期随访结果相似,否则在Ⅲ期患者中仍会使用TCbHP方案,需要进一步等待EFS、DFS、OS数据以进一步评估治疗效果,并等待生物标志物数据进一步精选获益人群。同样,需要进一步等待EA1181(CompassHER2 pCR)研究的长期EFS、OS数据验证基于临床病理变量和HER2Dx基因组检测预测Ⅱ/Ⅲ期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接受THP治疗后pCR的可行性。



乳腺癌专场2









a28b28c316185b353d2d6aeb3f31353.png

本专场由浙江省肿瘤医院王晓稼教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王海波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潘跃银教授共同主持。



梁旭教授、王涛教授分享,杨谨教授评述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梁旭教授解读了LBA4、LBA1000两项研究。摘要号为LBA4的SERENA-6研究是全球首个证实ctDNA在检测和治疗乳腺癌耐药突变中具有临床价值的注册性Ⅲ期研究,结果提示在一线治疗期间、疾病进展前出现ESR1突变时,将AI更换为Camizestrant并继续使用CDK4/6i,显著改善HR+/HER2-进展期乳腺癌患者的PFS。摘要号LBA1000即VERITAC-2研究,结果显示,Vepdegestrant展现出显著PFS优势及良好安全性,支持Vepdegestrant作为既往接受过治疗的ESR1突变的ER+/HER2-晚期乳腺癌的潜在治疗选择。


解放军总医院王涛教授解读了LBA109研究和LBA1008研究。摘要号为LBA109的ASCENT-04/KEYNOTE-D19研究是首个评估抗体偶联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疗法用于一线治疗PD-L1阳性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的随机、Ⅲ期研究。结果显示,戈沙妥珠单抗联合帕博利珠单抗一线治疗PD-L1阳性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疗效显著优于传统化疗+帕博利珠单抗方案,不仅延长了患者的中位PFS期,还降低了35%的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LBA1008公布了DESTINY-Breast09研究的中期结果。研究显示,与当前一线标准治疗方案(紫杉烷+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THP)相比,T-DXd联合帕妥珠单抗治疗HER2阳性晚期/转移性乳腺癌患者,显著降低44%的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中位PFS期延长13.8个月。T-DXd联合帕妥珠单抗有望成为HER2阳性晚期/转移性乳腺癌一线治疗新标准。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杨谨教授就以上研究作了专家评述。她强调,2025ASCO年会在精准治疗之路上迈出了一大步。SERENA-6研究是首个ctDNA指导下个体化精准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进一步精准识别“谁”耐药,但该研究的PFS-2与标准PFS-2存在差异,并且缺乏交叉和进展后治疗不平衡,需要考虑如何如何优化ctDNA监测。VERITAC-2研究是蛋白降解靶向嵌合体跨越24年由概念到实践的探索,但新型口服内分泌药物还不足以改变临床实践。ASCENT-04研究开启ADC-免疫联合作为三阴性乳腺癌一线治疗的变革性选择,开启了精准治疗新时代,有望更早应用于PD-L1阳性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的一线治疗。DESTINY-Breast09研究显示T-DXd+P是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一线治疗中的高效方案,但最佳治疗顺序仍不明确。



妇科肿瘤专场









a28b28c316185b353d2d6aeb3f31353.png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吴令英教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力教授共同主持本环节。


袁光文教授分享、杨宏英教授评述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袁光文教授分析了LBA5500、5508、5515研究。摘要号为LBA5500的TRUST研究是首个Ⅲ期随机试验,证实PDS较IDS可延长中位PFS期,且不损害短期或长期生活质量。但研究主要终点“直接肿瘤细胞减灭术相比间歇性肿瘤细胞减灭术在总生存期上的统计学显著改善未实现。5508提示贝莫苏拜单抗联合卡铂/紫杉醇及安罗替尼序贯贝莫苏拜单抗联合安罗替尼维持治疗在未经治疗的晚期或复发性子宫内膜癌患者中展现出具有临床意义ORR以及PFS获益。该方案尤其对pMMR患者结局改善有帮助,提供了潜在治疗选择。5515研究中,仑伐替尼联合帕博利珠单抗在卵巢透明细胞癌中展现出显著的临床疗效,达到两项共同主要终点,130例患者中有11例获得确认缓解(ORR37%),中位PFS期估算为10.9个月。安全性特征与仑伐替尼/帕博利珠单抗既往报道一致。


云南省肿瘤医院杨宏英教授对以上研究进行了评述。TRUST研究首个针对专科中心高质量手术的前瞻性Ⅲ期试验,研究亮点包括高质量手术重塑治疗认知,具有高质量的手术质控;与NCCN指南的互证与补充,支持PCS作为可耐受且可能RO切除患者的标准治疗。但是该研究未覆盖高肿瘤负荷人群,缺乏分子分型分析,未来应探索分子标志物指导术式选择。5508研究通过“免疫+化疗+抗血管生成”三联模式,在pMMR子宫内膜癌中取得突破性疗效,为NCCN指南推荐的标准方案提供重要补充,并为未来研究提出了更多探索方向,推动pMMR人群治疗标准更新。当前OCCC对铂类耐药率高,5515研究中位PFS期为10.9个月显著优于既往方案(如单药化疗ORR<15%),为铂类耐药OCCC提供新选择。



黑色素瘤专场









a28b28c316185b353d2d6aeb3f31353.png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郭军教授、北京积水潭医院牛晓辉教授共同主持本环节。


斯璐教授分享、陈誉教授评述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斯璐教授分享了摘要号为9512、2502、LBA9500的三项研究。摘要号为LBA9500的RELATIVITY-098研究提示,在切除的Ⅲ-Ⅳ期黑色素瘤患者中,与NIVO单药相比,NIVO+RELA并未显著改善RFS,安全性与晚期黑色素瘤研究RELATIVITY-047结果一致。生物标志物方面,晚期患者血液中LAG-3+CD8 T细胞比例高于辅助治疗患者,肿瘤的存在可能是影响NIVO+RELA疗效的关键因素。摘要号为9512的CAP 03-NEO研究第一阶段结果显示,新辅助卡瑞利珠单抗、阿帕替尼和替莫唑胺联合方案在可切除Ⅱ/Ⅲ期肢端黑色素瘤患者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病理学无缓解结果支持进入第二阶段,以进一步评估该方案在Ⅲ期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摘要号2502探索了首创PD-1/IL-2α偏向性双特异性抗体融合蛋白IB1363在经免疫治疗的晚期肢端型与黏膜型黑色素瘤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结果,结果显示,IBI363在免疫治疗经治的晚期肢端和黏膜黑色素瘤患者中显示出令人鼓舞的疗效,且安全性可控。


福建省肿瘤医院陈誉教授对本专场研究进行了专家评述。上述三项研究对围手术期黑色素瘤的加减法进行了探讨。RELATIVITY-098研究是以PD-1为基础的皮肤辅助治疗中的加法治疗,但目前辅助治疗后继乏力,临床寄希望于新抗原疫苗mRNA的突破。相对而言,新辅助免疫治疗可能为黑色素瘤患者带来更多获益,皮肤亚型新辅助免疫治疗策略百花齐放。CAP 03-NEO研究取得了很高的pCR率,为新辅助治疗带来更多可能。晚期黑色素瘤中,双抗为基础的免疫治疗和细胞治疗是今年的亮点内容,2502研究中1B1363突破性生物学发现支撑差异化α偏向型设计,在肢端和黏膜黑色素瘤实现突破。



泌尿系统肿瘤专场









a28b28c316185b353d2d6aeb3f31353.png

本专场由郭军教授与天津市肿瘤医院姚欣教授共同主持。


盛锡楠教授分享、魏强教授评述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盛锡楠汇报了2025 ASCO GU中摘要号为665、657的两项研究。665来自RC48-C017研究的疗效与安全性数据更新,RC48-C017研究是目前首个可手术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接受PD-1单抗联合ADC治疗的前瞻性临床研究,初步结果显示对于HER2表达的膀胱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新辅助维迪西妥单抗联合特瑞普利单抗,术后辅助特瑞普利单抗获得显著疗效与良好的安全性,期待进一步扩大临床研究证实。657是Nectin-4靶向抗体偶联药物SHR-A2102治疗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患者的I期研究。结果提示SHR-A2102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患者中显示出显著的抗肿瘤活性,同时具有可耐受性和可控的安全性。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魏强对上述研究作了评述。RC48-C017研究重塑了治疗范式,是迈向保膀胱的坚实一步。亮点包括具有惊人的pCR率;精准医学的成功尝试,研究显示新辅助疗效与HER2表达水平呈强相关性;PD-L1阴性患者仍可获益等,同时也带来了HER2 1+患者的方案决策、pCR是否为最终目标、ADC是否需要“三明治”治疗等思考。657研究带来后ADC时代的新曙光,亮点包括巧妙的药物设计:同靶不同“弹”;后线人群展现疗效;可预见且可管理的安全性,同时也带来了关于ADC后线患者的治疗、ADC时代的治疗策略、最佳剂量的选择与权衡、是否存在潜在新毒性等思考。



分子靶向药物与肿瘤生物学专场









a28b28c316185b353d2d6aeb3f31353.png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力教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崔久嵬教授共同主持本环节。


杨云鹏教授、孟祥娇教授分享,范云教授评述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杨云鹏教授分享了2025ASCO年会中摘要号为3001、3004的两项研究。3001研究提示iza-bren在经治的携带经典EGFR突变以外驱动基因改变的NSCLC患者中显示出积极疗效,ORR达46.2%,中位PFS期为7.0个月。安全性方面,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为血液学毒性,且整体可控。未观察到其他新的安全性信号。3004研究到目前为止代表了肺外神经内分泌癌(epNEC)患者中T细胞衔接器治疗的最大前瞻性数据集,结果提示所有接受Obrixtamig治疗的epNEC患者显示了安全性可控,40%的ORR相比于化疗常规有效率很有前景,有必要进一步研究。


山东省肿瘤医院孟祥娇教授汇报了3007研究,是MONSTAR-SCREEN-3研究的初步结果。该研究成功地在多种肿瘤类型(包括ctDNA低脱落型肿瘤)中实施了针对MRD的基于肿瘤基因信息全基因组测序(WGS)的ctDNA检测,检测能力较强。提示新辅助化疗期间ctDNA清除是病理完全缓解的可靠预测指标,术后1个月时ctDNA阳性的患者与ctDNA阴性患者相比,无病生存期显著更差。需要通过延长随访时间和扩大队列来进一步验证这些有前景的初步发现。


浙江省肿瘤医院范云教授以“少见/罕见肿瘤的治疗迎来曙光”为汇报标题对本专场进行了评述。3001研究提示,针对epNEC,Obrixtamig似乎是有前景的BITE疗法,对于DLL3高表达的肿瘤患者具有可接受的毒性和疗效,后续可继续探索DLL3高表达的cut-off值、一线治疗研究、联合研究等。3004研究提示,针对EGFR经典突变以外基因变异患者,iza-bren在后线治疗中显示出有前景的疗效及可管理的毒性,需要思考HER3表达与疗效的相关性、BL-B01D1治疗线前移的前景等问题。3007研究的优点包括卓越的检测效能、超高的预测效能;挑战包括超低突变丰度的检出,是否存在假阳性以及如何有效过滤假阳性,同时,研究样本量偏小。






2025 BOC/BOA首日会议在多瘤种、高质量的学术报告中落下帷幕,明日大会还将重点聚焦《中国临床肿瘤学年度研究进展》、邀请多位我国肿瘤学领域重磅专家分享2025 ASCO年会后的临床实践与诊疗思考。中国医学论坛报将全程跟进本次大会,为广大读者提供高质量的专家采访与学术报道,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肿瘤"微信公众号与视频号!







END

审阅丨CSCO

撰稿丨中国医学论坛报 桂晶晶

摄影丨苏彦良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