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南京总医院 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全军肾脏病研究所 侯金花 刘志红
病历摘要
主诉
患者,女性,14岁,因“反复发热、关节痛4年,进行性贫血、血小板减少1月”于2007年11月1日入院。
现病史
患者于2003年5月出现多关节痛,伴面颊部红斑、发热,体温最高达39.5℃,至当地医院查血白细胞(WBC)减少,抗核抗体(ANA)、抗双链脱氧核糖核酸抗体(抗dsDNA)阳性,血沉升高,尿检阴性,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予以泼尼松、羟氯喹及吗替麦考酚酯(MMF)治疗。关节痛缓解,面部红斑消退,血常规恢复正常,ANA仍阳性,抗dsDNA转阴。免疫抑制剂逐渐减量维持,病情稳定。2007年9月双下肢出现散在针尖样瘀点、鼻出血,查血红蛋白(Hb)89 g/L,血小板计数(PLT)23×109/L,ANA 1︰100阳性,抗dsDNA阴性,抗人球蛋白(Coombs)试验强阳性,抗PLT抗体IgM弱阳性。给予甲泼尼龙(500 mg×3 d,240 mg×8 d,120 mg×3 d),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IVIg)(20 g×11 d),环磷酰胺0.8 g×1次,利妥昔单抗0.5 g×2次,血浆置换(PE)7次(每次血浆置换量约2 L)。PLT曾一过性升至37×109/L,但2天后降至3×109/L,Hb最低降至40 g/L。病程中无浮肿、高血压、肾功能损害。
既往史及家族史
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
体格检查
体温39.2°C,血压90/60 mmHg,心率140次/分,呼吸24次/分。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淡漠。重度贫血貌。四肢皮肤有散在瘀点和瘀斑。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巩膜轻度黄染,结膜苍白,口腔黏膜无溃疡。心律齐,心前区听诊区可闻及Ⅱ级吹风样杂音。脾脏肋下可触及2指,肝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
实验室检查
尿液 尿量1250~4000 ml/24 h,葡萄酒色,尿隐血+++,尿沉渣红细胞1万/ml,尿蛋白阴性。
血液 血常规:Hb 53 g/L,WBC 11.6×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N%/L%)71%/21%,PLT 4×109/L,网织红细胞25.5%,网织红细胞计数370.3×109/L。血生化:白蛋白36.2 g/L,球蛋白20.5 g/L,尿素氮37.2 mmol/L,血肌酐26.6 μmol/L,乳酸脱氢酶(LDH)414 U/L,总胆红素65.2 μmol/L,间接胆红素 64.7 μmol/L;转氨酶、胆固醇及血脂、电解质正常。
免疫学 ANA 1︰64阳性,抗dsDNA阴性,IgG 9.76 g/L,补体C3 0.532 g/L,补体C4 0.0467 g/L,C-反应蛋白(CRP)5.6 mg/L。淋巴细胞亚群:CD3+ 1301个/μl,CD4+ 480个/μl,CD8+ 618个/μl,CD20+ 28个/μl;抗干燥综合征抗原A抗体(SSA)阳性;抗干燥综合征抗原B抗体(SSB)、抗史密斯抗体(A-Sm)、抗血管内皮细胞抗体(AECA)、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均阴性,抗心磷脂(ACL)抗体阴性, Coombs试验阳性,抗PLT抗体阴性,红细胞碎片>10 枚/全片。
影像学检查
胸片、心电图、肝胆胰脾肾脏B超均正常。心脏超声:轻度二尖瓣反流。
治疗经过
患者自入院后高热,最高达40°C,未找到感染证据,考虑高热与急性溶血相关。Hb最低降至31 g/L,PLT计数低至1×109/L,心率升至150次/分,配血均出现溶血。
为迅速有效清除致病性自身抗体,2007年11月3日开始采用葡萄球菌蛋白免疫吸附柱行免疫吸附(IA)治疗,每次吸附4.5 L血浆,隔天进行,共10次。体温降至正常,巩膜黄染消失,尿色恢复正常,Hb升至76 g/L,PLT升至31~41×109/L,网织红细胞10.2%(图1),ANA降至1︰4,但Coombs试验仍阳性。
停用IA后给予他克莫司(FK506)(4 mg/d)+MMF(0.75 g/d)+泼尼松(30 mg/d)对症治疗。1周后复查Hb 100 g/L,PLT 41×109/L,网织红细胞4.5%。12月21日查血常规Hb 113 g/L,PLT 52×109/L。
2008年1月2日患者病情复发, 血常规:Hb 53 g/L,WBC 20.1×109/L,PLT 26×109/L,网织红细胞25.5%。总胆红素65.2 μmol/L,间接胆红素64.7 μmol/L。IgG 8.18 g/L,补体C3 0.568 g/L,补体C4 0.1 g/L。CD3+ 1130个/μl、CD4+ 306个/μl、CD8+ 686个/μl。Coombs试验阳性。
1月3日甲泼尼龙冲击治疗(0.5 g/d×4天)同时联合IA治疗(隔日1次,共5次),疗效不佳。网织红细胞最高达40.4%,间接胆红素最高达112.3 μmol/L。
1月12日起IVIg治疗(20 g/d),5天后Hb升至82 g/L,PLT 100×109/L,网织红细胞8%(图2)。给予FK506(4 mg/d)+MMF(0.75 g/d)+泼尼松(30 mg/d),霉酚酸0~12 h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MPA-AUC0~12h)29.19(mg·h)/L、FK506谷浓度5.36 ng/ml。1个月后查血常规:Hb 134 g/L,PLT 78×109/L,网织红细胞3.1%。3月31日复查PLT降至58×109/L,Hb 140 g/L,Coombs试验阳性,4月3日再次IVIg治疗5次(共100 g),PLT升至100×109/L。半个月后复诊PLT下降至66×109/L,Hb 122 g/L,网织红细胞3%。
5月10日IVIg治疗5次,PLT升至95×109/L,但随后PLT进行性下降至48×109/L。查双阴性T淋巴细胞(DNT)(CD3+CD4-CD8-T淋巴细胞)9.6%,继续予以FK506(4 mg/d)+MMF(0.75 g/d)+泼尼松(30 mg/d)治疗,3个月后PLT升至60×109/L,并维持在(60~70)×109/L,血色素平稳在115 g/L左右。
2009年3月30日PLT升至87×109/L,无贫血,网织红细胞正常,5月2日复诊PLT进一步上升至93×109/L。患者于随访中DNT细胞始终维持在10%左右。随访过程中治疗和检查结果见表1。
诊疗分析
SLE、继发性Evans综合征
患者为少年女性,以发热、关节痛、面部红斑起病,临床表现为反复血液系统损害,伴血清自身抗体阳性、低补体血症。血液系统损害表现为重度溶血性贫血、血小板(PLT)减少伴皮肤紫癜。
患者外周血红细胞碎片阳性,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明显增高,多次查抗人球蛋白(Coombs)试验均阳性,网织红细胞明显增高,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红系代偿性增生,高度提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结合患者有贫血、出血、黄疸、脾肿大、血红蛋白降低、PLT减少、网织红细胞升高、间接胆红素升高、Coombs试验阳性、PLT抗体阳性,埃文斯(Evans)综合征诊断成立。
Evans综合征是一种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和PLT减少性紫癜同时或相继发生的综合征。主要由体内产生的自身抗体和(或)补体作用于红细胞膜,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多而引起溶血性贫血。因同时产生抗PLT自身抗体,PLT被破坏而减少,所以患者兼有溶血和出血倾向。
本例患者于3年前出现了皮肤、血液系统损害,同时存在多种自身抗体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诊断成立。结合患者血液系统损害的表现,SLE、继发性Evans综合征的诊断明确。
自身免疫性淋巴增生综合征(ALPS)
患者存在严重自身免疫紊乱,突出表现为溶血性贫血和PLT减少、脾肿大,且多种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不佳,免疫吸附(IA)和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对其有一定疗效,但病情反复。据文献报道,自身免疫性淋巴增生综合征(ALPS),又称卡纳莱-史密斯(Canale-Smith)综合征与本例患者有许多的相似之处。
ALPS的男女发病比例相同,5岁以内患病多见,也有成人起病的报道。病情轻重不一,多数在青少年期和青春期缓解。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报道79例ALPS,有3例死亡,主要死因为严重自身免疫病、脾切除术后脓毒症和淋巴瘤。本病淋巴瘤发生率高出普通人群14~15倍。
ALPS为少见的遗传性疾病,因Fas-FasL信号转导途径发生突变,引起T细胞凋亡不足,导致持续性非恶性淋巴增生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自身免疫性全血细胞减少、淋巴结病伴(或不伴)脾肿大,可合并多种不同程度自身免疫性疾病,与脾和(或)淋巴结肿大同时或先后出现,外周血双阴性T淋巴细胞(DNT)增多(正常比例<1%)为其主要特征,体外抗原诱导T细胞凋亡缺陷(Ia型)。临床上当患者存在明显自身免疫功能紊乱,且CD4+与CD8+T细胞计数之和明显小于CD3+T细胞时,应高度怀疑本病(诊断标准见表2)。
注:在不能检测FasL、caspase8、caspase10的基因变异时,可分为Ia型和非Ia型
*基本组织形态仍保留,淋巴滤泡反应性增生,副皮质区充满免疫母细胞和浆细胞
本例患者10岁起病,合并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重度溶血性贫血,伴脾肿大。外周血CD4+与CD8+T细胞之和明显小于CD3+T细胞(480+618=1098<1301),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NT细胞,发现其占CD3+T细胞的比例为10.6%。虽然未进行体外抗原诱导T细胞凋亡实验,但据文献报道,当临床表现符合ALPS、外周血DNT细胞≥3.6%时,体外诱导T细胞凋亡实验均存在缺陷。因此本例患者ALPS诊断确立。
ALPS治疗:IA和IVIg的序贯疗法联合多靶点免疫抑制方案
IA和IVIg的序贯疗法 由于病例数少,ALPS的治疗多根据一些个案经验,主要采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本例患者起病后曾采用甲泼尼龙冲击治疗,短期内血红蛋白(Hb)和PLT升高,但很快再次下降。随后采用大剂量IVIg、环磷酰胺治疗无效。继而使用利妥昔单抗和血浆置换(PE)治疗,PE治疗后Hb和PLT有所升高,但又迅速下降。血清Coombs试验持续阳性,体液免疫功能亢进是造成该患者血液系统损害的关键,因此必须采取更有效地清除体内自身抗体和免疫复合物的措施,同时抑制体液免疫亢进。
PE通过外源性新鲜冰冻血浆置换患者体内血浆,达到移除体内抗体和免疫复合物、减少免疫活性物质的目的。单次PE仅能置换出2 L左右血浆成分,清除抗体等有害性物质并不充分。
IA治疗对免疫活性物质的清除更具选择性和特异性,将患者的血浆通过含特殊配体的吸附柱经吸附作用清除抗体,可阻断体内免疫功能紊乱导致的恶性循环,减轻相应靶器官的炎症反应。每次吸附可有效处理血浆4.5 L,远超过PE。本患者在外院PE联合抗CD20单抗治疗无效的情况下,经过10次IA治疗,溶血性贫血得到改善,PLT计数上升,病情缓解。
患者第1次接受IA治疗有效,但不到20天病情复发,再次接受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及IA治疗5次无效。考虑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 IA治疗后患者体内IgG水平严重低下,但Coombs试验仍持续阳性,血清中可能存在非IgG型自身抗体(如IgA或IgM),而IA对此类抗体的吸附效果差。② 抗体已经与红细胞和PLT膜相结合,因而难以清除。③ 患者因IA治疗后IgG水平严重低下,血中CD8细胞数量明显增加,存在严重体液与细胞免疫失衡。在此情况下我们给予IVIg治疗,取得了良好疗效。
抗自身红细胞抗体和PLT抗体与红细胞和PLT上相应抗原结合,使红细胞和PLT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内遭受破坏,引起血管外溶血和PLT减少,这一作用依赖于网状内皮系统含免疫球蛋白活性片段受体(Fc受体)的巨噬细胞介导。丙种球蛋白含90%以上完整的IgG及IgG亚类。大量外源性IgG(丙种球蛋白)进入患者体内,可与患者单核-巨噬细胞Fc受体结合,并同红细胞表面抗体竞争单核-巨噬细胞受体,有效封闭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从而阻止红细胞和PLT被破坏。
由于IVIg只能竞争性结合单核-巨噬细胞受体,不能降低体内已产生的抗体。故当体内存在大量针对红细胞和PLT抗体时,其疗效明显受限,即患者院外使用IVIg疗效不佳的原因。而在IA治疗后,已有效地降低血清中的抗红细胞和抗PLT抗体水平,再次使用IVIg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
多靶点免疫抑制方案 为巩固疗效,我们将用于难治性狼疮性肾炎的多靶点方案(吗替麦考酚酯+他克莫司+泼尼松)(MMF+FK506+Pred)首次用于治疗ALPS,治疗第3个月患者PLT上升,其后维持稳定,第10个月再次出现上升。多靶点方案中MMF、FK506可抑制T、B淋巴细胞增殖,激素可以抗炎症。本例患者在使用多种方式清除体内自身抗体后,采用多靶点治疗抑制T细胞活性以及自身抗体的产生,在源头上进一步控制疾病。患者目前已随访8年,病情稳定。
专家点评
患者为国内报道的首例ALPS。临床表现为SLE伴Evans综合征、脾肿大、外周血DNT细胞 10.6%。对ALPS的认识有助于我们对临床上一些伴多种自身免疫异常的“SLE”、“Evans综合征”患者的病因进行深入探究,使这部分患者能得到正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在对本例ALPS患者的治疗中我们有两个创新:一是IA和IVIg的序贯疗法,有效地在疾病的极期控制住了病情;二是将多靶点疗法(MMF+FK506+Pred)用于ALPS的维持期治疗以巩固疗效,随访8年,患者病情稳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