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医生,这个检查核辐射很强吧?能不能不做这个检查了哦?”
“家里面有娃娃/老人,听说做完检查是不是要隔七天才能和他们接触?”
“做检查的时候穿的衣服裤儿是不是要全部丢了哦,医生?”
上面这些担忧其实源于大家对核医学的误解。今天,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核医学科医护团队就来给大家详细聊一聊,到底核医学科检查用到的“核”是什么“核”,还有大家最关心的做核医学检查时受到的辐射问题。
核医学是利用放射性核素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学科。核素检查主要包括PET/CT检查、PET/MR检查和SPECT/CT检查。
可能很多朋友搞不清楚核医学科的检查和大家平时接触得比较多的X光、CT、核磁共振等放射科检查的区别。简单来说,放射科的CT和X光检查是利用射线由外部进入身体进行照射,从而形成医学影像图像,以此来帮助了解人体的组织、器官结构。
而核医学科的检查则是通过注射微量放射核素进入人体,射线由体内向外发出,被专用设备检测后生成图像,呈现的则是“功能显像”,比如可以看到心脏、肝、肾、甲状腺等器官的功能,还看得到心肌、大脑、肺等器官里面血流情况,甚至看得到更深的淋巴、骨头上肿瘤的情况,现在利用PET/CT、PET/MRI还可以看到细胞、分子层面的情况哦。
核医学的辐射主要来自一些常规的放射性核素标记的药物,如通过静脉注射的18F和99mTcO4-标记的显像药物,以及通过口服的131I标记的治疗药物。
对于老百姓来讲,害怕辐射、担心辐射的影响,这是正常现象。其实,从辐射安全性的原则来说,核医学对患者往往利大于弊,在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诊疗中具有广泛前景,所以整体来说核医学检查具有安全性。
这些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后,会通过自发衰变发射出射线,用于诊断和治疗。它们会随着人体的代谢而衰减,经过一定时间,体内的辐射就会衰减到几乎没有。所以,大家真的不必担心衣物会“储存”辐射,也就不用检查完就丢了。
说起辐射剂量,这里要先介绍一下用以评估辐射危害的单位:毫希弗(mSv)。其实大家日常生活、工作的环境,天然就是有辐射的——晒太阳,有辐射;水、土壤当中有辐射;吃饭,有辐射;耍手机、看平板,有辐射……一般来说,正常人每年受到的天然辐射有效剂量就有大约2.4~3.7mSv。
如果大家对辐射剂量的概念还是有些模糊,我们来看两个具体的例子:坐一次20小时的飞机,所受的辐射剂量约为0.1mSv;一天抽1.5包烟,一年下来吸烟者所受的辐射剂量约为13mSv。这下大家清楚了嘛?
通过以往的研究报道,在有了对于辐射剂量的基本概念后,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表格,是影像科室相关检查项目的平均辐射剂量。
可以看到,核医学检查的辐射剂量与其他检查相比,不存在“特别高”的情况,再想一想一天抽1.5包烟,吸烟者一年所受的辐射剂量都有差不多13mSv了,那核医学检查的辐射剂量,真的跟“吓人”不沾边啊!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有一个必须先了解的概念——物理半衰期,即放射性核素衰变掉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每经过一个半衰期,放射源的活度也就只剩原来活度的一半了;经过大约10个物理半衰期,体内的放射性核素基本上就完全排出了。
据科学研究发现,具体到人体内,根据不同受检者的代谢水平,通常只需要5-6个物理半衰期。而核医学检查要用到的放射性核素,例如18F的物理半衰期约为110分钟,经过5个半衰期,也就是大约9小时后,就可以认为它已经没有辐射了。99mTcO4-的物理半衰期约为6小时,5个半衰期约为30小时。
简单总结来说,患者在核医学科所受的辐射,从注射药物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开始进行体内的生物衰减和物理衰减了;半天或者一天以后,体内的辐射几乎都消完了,所以大家确实是不用担心的哈。
“做完检查要隔七天才能和家人接触”的说法,并不准确哈。
接受核医学检查后,受检者可以正常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回家,不需要特殊隔离,也可以全时段和家人在一起。不过,尽管科学来说,核医学检查的受检者与特殊人群的接触无需进行限制,但是考虑到孕妇和婴幼儿对射线更加敏感,我们一般还是会建议核医学检查的受检者在接受检查的当日,减少与特殊人群的接触时间,或是尽量保持2米距离。
此外,核医学检查完毕后,受检者可于短时间内多饮水、多排尿,加速体内放射性药物的排出,进一步减少体内的残留。
来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