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病情播报
患儿男,3岁,主因“间断发热20余天”入院。血培养:外院(单份)毗邻颗粒链菌,我院(双份):毗邻颗粒链菌。骨髓培养:颗粒链菌属可能(外院)。心脏彩超: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左房、室内径均增大,主动脉瓣位可见成形瓣回声,交界粘连明显,中部呈大小约11.0×7.0 mm的强回声,随瓣膜启闭运动,主动脉瓣狭窄伴反流,二尖瓣反流。既往史:既往1岁时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主动脉瓣二叶式畸形自体心包重建术。诊断为: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入院后予万古霉素联合头孢曲松抗感染。
一、概述
毗邻颗粒链菌为颗粒链菌属(Granulicatella species)中最常见的一种,是人口咽部、泌尿生殖系统和肠道内的正常菌群,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可以引起感染性心内膜炎及其他疾病。首次从心内膜炎和耳炎患者体内分离到,并将其作为营养变异链球菌(NVS)新类型进行描述,引起了临床的关注。但这类球菌因其生长缓慢,营养要求高,常规实验室培养困难且难以正确鉴定,容易造成误诊、漏诊。
二、微生物学特点
毗邻颗粒链菌为革兰阳性球菌,单个、成双或呈短链状排列;无动力,不形成芽孢,兼性厌氧;分解糖类的代谢产物主要是乳酸,不产气;触酶和氧化酶均阴性,细菌生长对营养要求较高,在常规培养基上生长不良;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周围呈卫星现象生长;在10℃和45℃不生长;吡咯烷酮酶和亮氨酸氨基肽酶阳性;碱性磷酸酶、α-半乳糖苷酶、β-半乳糖苷酶和尿素酶阴性。
图1 毗邻颗粒链菌在血琼脂平板上“卫星现象”
三、临床意义
本菌可引起口腔、感染性心内膜炎等机会性感染。这些营养变异链球菌多引起菌血症、败血症和感染性心内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中乏氧菌属及颗粒链属占1%–3%,并认为其比HACEK (Haemophilus嗜血杆菌属, Aggregatibacter凝聚杆菌属,Cardiobacterium心杆菌属, Eikenella埃肯菌属,Kingella金氏菌属) 相关感染性心内膜炎更常见。既往文献表明,颗粒链菌所致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比普通链球菌所致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治疗更棘手。
四、临床表现
在临床表现上,毗邻颗粒链菌感染患者多有基础心脏疾病或是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口腔黏膜炎症和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可能更易发生毗邻颗粒链菌感染。无论何种 NVS 菌属,均主要表现为典型的菌血症、败血症或者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表现。此外有报道颗粒性链球菌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关节腔、骨髓、腹膜等的感染。
五、菌种鉴定
确诊这类 NVS 感染依赖于细菌的培养鉴定。颗粒链菌属是无芽孢、无动力的革兰阳性球菌,兼性厌氧,触酶和氧化酶阴性。“卫星现象”和吡哆醛依赖试验可以辅助鉴定颗粒链菌属,但部分分离株还会出现适应现象,在未补充盐酸吡哆醛的培养基上可以生长良好,也不出现“卫星现象”,给分离鉴定造成更大困难。目前提倡初步鉴定多采用“卫星现象”结合Rapid ID32链球菌鉴定系统,最佳的鉴定方法是分子生物学鉴定,以16S rRNA 基因序列分析为金标准。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也被认为是NVS快速鉴定的有效手段。
六、药物敏感性
建议使用肉汤微量稀释法。Etest 法和肉汤微量稀释法有相似的结果。颗粒链属对青霉素、头孢菌素、碳青霉烯、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均可出现耐药,尚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菌株。
苄星青霉素或阿莫西林联合庆大霉素为最常使用的治疗方案。美国心脏学会和英国抗菌化学治疗学会推荐颗粒链菌和乏养球菌引起的感染性心内膜炎在治疗上可参考肠球菌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方案;治疗疗程为至少4-6周。目前针对NVS的治疗多数先给予经验性抗菌药物方案,再结合血培养药物敏感度试验(药敏)结果及时调整。
作者:北京儿童医院感染内科 孙萌、刘琳琳
本文首发自BCH儿童感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