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药问药答|老年人头晕/眩晕如何选药?

2021-12-16作者:论坛报小璐资讯
其他非原创


药学资讯头图.png

↑↑↑

点我一键到达清单列表



头晕/眩晕和平衡障碍是老年人的常见症状,在老年人群中普遍存在,其可能限制老年人的日常活动,并使跌倒、外伤和骨折的风险增加,病因可能为前庭系统疾病、非前庭系统疾病或共病。老年人头晕/眩晕是指≥60岁老年人出现各种前庭症状,包括头晕、眩晕、前庭-视觉症状、姿势性症状,可分为急性、发作性和慢性3种类型。


老年人首发急性持续性眩晕需首先除外卒中,并需警惕伴眩晕的突发性聋,而前庭神经炎、首发梅尼埃病(MD)、首发前庭性偏头痛(VM)、脱髓鞘病和肿瘤等疾病较少见;老年人反复发作性头晕/眩晕的常见病因包括BPPV(原发性或继发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VM;老年人慢性持续性头晕的病因包括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PPPD)、老年前庭病和神经系统退行性病等,其中PPPD、老年前庭病及帕金森病(PD)等在老年人中常见。


此外,药物如降压药物、抗胆碱药物、抗焦虑药物、抗癫痫药物、苯二氮䓬类药物、抗前列腺增生症药物等在老年人中应用广泛,但这些药物的不良反应也会致头晕/眩晕、平衡障碍及增加跌倒的风险。


一、老年人头晕/眩晕急性期或发作期的对症治疗



眩晕及恶心、呕吐严重者,可使用前庭抑制剂如抗组胺药物、苯二氮䓬类药物、抗胆碱药物,以控制眩晕急性发作症状。


但急性期症状控制后需及时停药,因可抑制中枢代偿机制的建立,前庭抑制剂使用时间一般不超过72h。


对眩晕发作持续时间较长且伴有严重的恶心、呕吐等症状的老年者,可给予止吐剂或静脉使用改善内耳微循环药物,如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天麻素注射液等。


微信图片_20211213171810.png


糖皮质激素在老年者无禁忌证的情况下,可用于前庭神经炎急性期、突发性聋早期或梅尼埃病发作期眩晕症状严重或听力下降明显者,其可控制眩晕发作,但其无法缓解呕吐等症状。注意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


二.老年人头晕/眩晕的病因治疗


老年人伴眩晕的突发性聋,急性期发作(3周内)多为内耳血管病变,早期除对症治疗控制眩晕症状外,还可短疗程使用糖皮质激素,同时使用改善内耳微循环药物如倍他司汀、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天麻素制剂等。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时需迅速采取措施,以争取时间不延误静脉溶栓治疗,或根据病情及时间进行桥接或直接动脉取栓治疗等。


老年前庭神经炎治疗应尽早、短疗程使用糖皮质激素,前庭抑制剂用药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72h。


老年反复发作性眩晕患者可能合并焦虑抑郁,可酌情考虑使用抗焦虑抑郁药物。老年PPPD者常合并焦虑、抑郁情绪,可适当使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或选择性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SNRI)等治疗,注意老年人使用抗焦虑抑郁药物宜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同时注意此类药物也有引起头晕的不良反应。


对继发性BPPV,如继发于突发性聋、MD、VM或卒中的BPPV等,应针对病因进行药物治疗。MD治疗可减少或控制眩晕发作,保存听力,减轻耳鸣及耳闷胀感。


发作期治疗为控制眩晕、对症治疗,主要包括前庭抑制剂、糖皮质激素及支持治疗;间歇期治疗为减少、控制或预防眩晕发作,可使用改善内耳循环药物如倍他司汀、银杏叶提取物、天麻素制剂,利尿剂减轻内耳淋巴积水,鼓室注射糖皮质激素、注射庆大霉素等。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作者高文梅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