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作者: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谢雨婷 周智广
《中国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2021版)》(以下简称新版指南)在2012版指南基础上,着重从新知识、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进行修订,重视中国数据、中国经验,突出实用性与可操作性。
新版指南内容增至20个章节,并进行证据分级,对流行病学、分期与分型、血糖监测与控制目标、自我管理教育、胰岛素的综合性治疗、医学营养与运动治疗、并发症、临床治疗与管理路径、心理健康、预防与展望等十大方面重点更新。
本报特邀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周智广教授团队对新版指南重点更新内容作一解读,以飨读者。
1型糖尿病(T1DM)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胰岛β细胞自身免疫损伤的器官特异性疾病。
艾森巴特于1986年提出了T1DM自然病程并沿用至今,分别为遗传易感、环境触发、免疫应答、胰岛损伤、糖代谢异常和胰岛功能衰竭共6个阶段。
在既往多年的T1DM诊治中,常常直到糖代谢异常甚至胰岛功能衰竭阶段,患者才得到相应诊断及治疗。由于缺乏早期识别干预,以酮症酸中毒(DKA)起病的T1DM患者占30%~50%,在低龄儿童中甚至高达70%以上,DKA成为儿童T1DM死亡的主要原因。
明确筛选出已经进入T1DM早期的人群,是降低DKA发生、在早期阶段进行干预的前提。
国外研究发现,结合T1DM高危人群的遗传背景、胰岛抗体和糖代谢状态,可预测受检者未来发展为T1DM的风险。出现2个或2个以上胰岛自身抗体阳性的个体,终身发生T1DM的风险接近100%。
2015年,国际青少年糖尿病研究基金会(JDRF)联合美国内分泌学会和糖尿病协会发表声明,建议将T1DM出现临床糖尿病之前的阶段纳入T1DM管理,推动高危人群筛查和早期预防。
中国人群具有与高加索人群不同的T1DM环境因素和遗传背景,深入探索我国人群的病程演变特点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因此,基于自然病程,新版指南首次在我国明确提出了“亚临床期T1DM”的概念,将已进入免疫应答状态的人群根据糖代谢情况划分为1期和2期(图1),旨在强调早期筛查及干预关口的前移。
图1 T1DM的自然病程、分期特征
T1DM临床分期有助于指导早期筛查T1DM高危人群和预测疾病发生。
基于临床分期,新版指南针对T1DM一级亲属及携带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易感基因的人群提出了筛查流程图(图2)。
图2 基于T1DM临床分期的高危人群筛查流程图
新版指南建议对于有T1DM家族史(尤其是T1DM一级亲属)的遗传高危人群,转诊到有条件的临床机构进行风险评估。
采用HLA基因联合非HLA位点进行遗传学风险评分(GRS)筛出1期前人群;
对于具有遗传易感的高危个体进行胰岛自身抗体检测,在自身免疫启动之初发现1期人群;
评估1期人群糖代谢状态可在发展为临床糖尿病前发现2期人群。
中国医学论坛报版权所有,转载须授权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