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作者:北京红十字急救抢救中心 梁润军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通过伤口侵入人体引起的急性特异性感染。
破伤风杆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可存在于灰尘、土壤、人或动物的粪便中,通过皮肤或黏膜的伤口侵入人体。它特别喜欢待在厌氧的环境中。
1、破伤风杆菌直接侵入人体伤口
2、机体抵抗力下降
3、伤口开口小而深,有厌氧环境
破伤风杆菌,学名“革兰氏阳性厌氧芽孢杆菌”,其芽孢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存在于土壤中数年仍有传染性,需经煮沸1小时,或在高压蒸气中(120℃)10分钟,或在5%苯酚溶液中浸泡10小时~12小时,才能把它杀死,具有不易杀死的特性。
外伤是造成破伤风感染的主要因素。
创伤处被带有破伤风梭菌的异物、泥土等污染,特别在伤口是较深的穿刺伤情况下,造成局部缺氧,伤口内有较多的坏死组织并化脓感染时,更易发生破伤风。
外伤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以碾压伤、刺、割伤感染为主。
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的芽孢在缺氧的环境下大量繁殖生长为增殖体,之后释放两种外毒素,即破伤风溶血素和破伤风痉挛毒素,后者属于神经毒素,毒性极强,是引起破伤风临床表现的主要“元凶”。
破伤风痉挛毒素可以与中枢神经的神经节苷脂结合,干扰神经递质释放,影响神经功能,出现伸肌屈肌同时收缩,发生强直痉挛。
肌肉强直及阵发性痉挛;
局部抽搐,牙关紧闭,张口困难;
面部肌肉强直表现苦笑面容;
背部及腹部肌肉触之坚硬,呈角弓反张;
咽肌痉挛,吞咽困难;
喉肌、膈肌和肋间肌痉挛、呼吸困难,出现窒息、发绀
①局部破伤风:此型主要表现为伤口附近区域的单个肢体或身体某一部位的肌肉强直和痉挛,一般预后良好。
②头面部破伤风: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经头面部伤口入侵而致病,主要表现为张口受限。
③新生儿破伤风:由于新生儿破伤风常常生后七日左右发病,故也称“七日风”,因分娩过程中脐带处理不当所致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感染,临床可表现为吸吮困难、吞咽困难、窒息、牙关紧闭、角弓反张等,新生儿破伤风病死率可高达88%。
彻底清创,敞开伤口,以利引流。局部用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和湿敷,如伤口已愈合,一般不需清创。
2万~5万U加入5%葡萄糖液100ml内,以后每日1万~2万U共3~5日静滴。也可用人体破伤风免疫球蛋白3000U。
病室应安静,防止声、光刺激。病情较轻者,可用镇静剂及安眠药。较重者用人工冬眠。有严重抽搐者,可用硫喷妥钠肌注或副醛肌注。
注意补充水、电解质并加强营养。保持呼吸道通畅。大剂量青霉素可抑制破伤风杆菌和预防其他感染。
我们常常听到的“破伤风针”,就是指破伤风抗毒素(TAT)与破伤风免疫球蛋白(TIG)。
前者是马血清制成的抗体,过敏反应较高,每次注射前都要进行皮试;后者是人血清制成的抗体,过敏反应发生率较低,不用皮试。
它们都属于二级预防,即被动免疫,主要用于创伤后破伤风的短期应急预防。
浅表创口及单纯表面擦伤,经过及时清创处理后,就没有必要再打破伤风针进行预防了,这样可以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和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
破伤风针必须在
受伤后24小时内注射?
破伤风针应当在受伤后及时注射,越早越好,一般不超过24小时,但超过后仍有注射意义。因为破伤风潜伏期为3天至数周,多数为1-2周,因此伤后24小时之内甚至稍晚应用破伤风针,都能起到预防作用。
虽然临床上强调尽早应用,但只要未发病两周内应用破伤风针,都应视为有预防作用。
使用了破伤风抗毒素,
就不会感染破伤风吗?
破伤风针是单纯外源的抗体,维持时间很短,破伤风抗毒素(TAT)保护时间为2-3天左右,破伤风免疫球蛋白(TIG)保护时间为2-3周,不能带来人体对破伤风杆菌的持久免疫力。
因此,超过这个时间后再次面临感染破伤风杆菌风险,则需要再次注射。
来源:院前急救联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