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杀菌药一定优于抑菌药?头孢 + 阿奇不能联用?

2020-10-28作者:论坛报小塔资讯

抗菌治疗是临床诊疗的重点与热点。随着临床研究不断发展,许多观点都被推翻或存在争议,比如这两个:

  • 抗菌治疗应优先使用杀菌药,杀菌药比抑菌药起效更快、效果更佳。

  • 头孢类与阿奇霉素不能联合应用。

这种两种说法靠谱吗?有证据支持吗?

杀菌药一定优于抑菌药?

杀菌药优于抑菌药,杀菌药疗效更佳,这是感染病学领域最为普遍的教条之一。

  • 杀菌药(bactericidal drugs)是指具有直接杀灭细菌作用的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等。

  • 抑菌药(bacteriostatic drugs)是指具有抑制细菌生长与繁殖而无杀灭细菌作用的抗菌药物,如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磺胺类等。

抗菌药物杀菌越迅速临床疗效更佳,正所谓的速战速决。但实际临床数据并不支持这一推断,而且学界对杀菌和抑菌的理解还不统一。杀菌抑菌的定义源自体外实验而非特异的临床实践原则,没有临床证据支持杀菌药优于抑菌药。

2018 年 Wald-Dickler 在 CID 上有系统文献回顾:《破除神话:杀菌 VS 抑菌》,作者检索到 1985 年之后出版的 56 个 RCT,头对头比较研究了杀菌药与抑菌药对侵入性细菌感染的疗效,从 49 个临床试验发现两者疗效没有差异,包括如伤寒、重症肺炎、严重脓毒症等高致死率的危重感染。

确实有研究发现了杀菌药与抑菌药的疗效差异,6 个临床试验发现抑菌药利奈唑胺疗效优于杀菌药万古霉素或头孢类。只有一个临床试验结果相反,此试验比较了替加环素与亚胺培南治疗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疗效,结果发现替加环素效果较差,但是随后的药学分析发现替加环素使剂量过低,导致了治疗敏感细菌效果较差,于是提高到两倍剂量后,替加环素的疗效与亚胺培南相似。

争议的最后一片阵地是感染性心内膜炎(IE)。1950 年代学者 Finland 发现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抑菌药治疗 IE 结局较差。[10/11] 同样的,有兔子动物试验 [12] 与病例系列报道(case series)用克林霉素治疗金葡菌主动脉瓣心内膜炎失败率过高,从这些研究得出结论:抑菌药治疗 IE 疗效较差。这个推断是有问题的,四环素类与大环内酯类血药浓度极低,基于药学原则(低血药浓度),用于治疗血流感染不合适。

有研究比较了快速与慢速杀菌药的疗效。达托霉素是快速杀菌药,而万古霉素则是慢速杀菌药,临床研究结果发现治疗金葡菌血流感染与右侧心内膜炎,达托并不占优势。尽管还没有 RCT,但根据现有的病例系列报道,抑菌药利奈唑胺对于 IE 治愈率较高,而快速杀菌药达托霉素治疗部分左侧心内膜炎效果并不理想。

笔者观点:没有明确的证据支持杀菌药抑菌药临床疗效更佳。大量头对头的研究发现两者临床结局与死亡率并无差异,即使有差异也是抑菌药优于杀菌药;临床发现所谓的杀菌药疗效更佳,往往是剂量不适合和 / 或感染部位药物浓度不足导致的。

头孢类与阿奇霉素不能联用?

抗菌药物作用性质可分为四大类型:

  • Ⅰ 类:繁殖期杀菌药:β-内酰胺类,如青霉素类、头孢类等;

  • Ⅱ 类:静止期杀菌药:氨基糖甙类、多黏菌素类等;

  • Ⅲ 类:快速抑菌药:四环素类、大环内脂类等;

  • Ⅳ 类:慢速抑菌药,磺胺类等。

传统观点认为:联合使用上述两类抗菌药时,可产生协同(Ⅰ+Ⅱ)、拮抗(Ⅰ+Ⅲ)、相加(Ⅲ+Ⅳ)、无关或相加(Ⅰ+Ⅳ)四种效果。为达到联合用药的目的,需根据抗菌药物的作用性质进行恰当的配伍。

「Ⅰ+Ⅲ= 拮抗」,靠谱吗?

按上述观点,头孢类 + 阿奇霉素属于「Ⅰ+Ⅲ= 拮抗」组合, Ⅲ 类抗菌药迅速抑制蛋白质合成而使细菌处于静止状态,造成 Ⅰ 类抗菌药抗菌活性减弱而产生拮抗作用,会降低用药效果,因此不能联合应用。

但真实世界的情况则相反:两药联合可以覆盖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最常见的致病菌:肺炎链球菌、肺炎支原体等,取得更佳的疗效。

2007 有回顾性研究比较了 β-内酰胺 + 大环内酯联合与氟喹诺酮单药的疗效,结果发现对于肺炎严重指数(PSI)V 级的患者,β-内酰胺 + 大环内酯联合组的 14 与 30 天死亡率明显较低 [14]。2016 年 JAMA 系统回顾发现成人住院 CAP 予 β-内酰胺联合大环内酯较单用 β-内酰胺更低的短期死亡率 [15]。临床未发现所谓的拮抗作用。

此外,2016 年中国指南、2019 年美国 IDSA 指南等国内外诸多指南均推荐 β-内酰胺联合大环内酯用于 CAP 的经验性抗菌治疗。

Ⅰ + Ⅱ = 协同」?也不一定

传统理论认为繁殖期杀菌药 β 内酰胺类联合静止期杀菌药氨基糖甙类有协同作用,可加速杀灭金葡菌、更迅速地清除血液的细菌。

但多个 meta 分析比较了 β 内酰胺类联合氨基糖甙类与 β 内酰胺类单药治疗的疗效,发现两个方案治愈率与死亡率没有差异,而联合组肾毒性更明显。2018 年 JAMA 发表的综述对于天然瓣膜 IE 不再推荐联合氨基糖甙类 [13],因为所有的临床证据提示快速杀灭细菌并无临床获益,所以联合氨基糖甙类一般仅限于难治性金葡菌血流感染,而且要求短疗效以减少其肾毒性。

讨论与小结

应用各类抗菌药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应注意机体、细菌和药物三者之间在防治疾病中的相互关系(图1)。

微信图片_20201022112559.jpg

图1 人体-抗菌药-细菌之间的关系

制定抗感染方案时,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包括:

  1. 细菌:毒力、致病力、菌量、耐药性等;

  2. 抗菌药物:优化剂量、组织渗透性、病灶局部组织的药物浓度、疗程、不良反应等;

  3. 患者:年龄、体重、肝肾功能、免疫状态、合并疾病等。

临床抗菌方案应综合考量、个体化选择,而不是教条的套用杀菌 / 抑菌与协同 / 拮抗,这套理论已经过时,应该摒弃。药物治疗的目的是改善临床结局,这才是最重要的,毕竟:

临床有效才是王道!

来源:临床用药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