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顾彧:白衣路漫漫,少年正当时

2025-05-14作者:论坛报小璐资讯
原创


每周一星
呼吸学科作为临床重要学科之一,肩负着为广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提供优质诊疗服务的重任,活跃在临床、科研、教学一线的青年医生成为了呼吸学科的中坚力量。他们怀揣梦想,肩负使命,为推动我国呼吸学科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智慧。
中国医学论坛报社主办,中国医学论坛报呼吸与危重症编委会协办的面向于青年医生的“每周一星”栏目正式开启,每周三更新。“每周一星”栏目旨在关注呼吸学科青年医生的成长与发展,搭建一个展示他们风采、分享成长故事、交流心得体会的平台。
本周故事的主人公是南京鼓楼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顾彧医生。
图片


在我还是医学生的时候,经常有人问我:“你为什么选择学医?”思绪飘回到2013年的夏天,高考分数公布后的喜悦还来不及分享,高考报志愿迫在眉睫,我的母亲在她有限的人际关系里,找到曾经替我起名的亲戚,他告诉我:“就算是打仗,医生也不会失业的”。彼时的我,只知道选择临床医学,职业方向明确又不会失业,何乐而不为?自此开启了我的从医之路。



初心


当大巴车缓缓驶入中山路,我告别了本科的考试月,绿皮书变成蓝皮书,晦涩冗长的知识点组合成一个个鲜活的病例。“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医学不同于其他职业,下临床是医学生的必修课。由于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推行,更加注重临床医师的综合培训, 我们的七年学制转成了“5+3”,也就是专硕并轨规培,需要在各个内科轮转。研一我在呼吸科轮转了半年,规培所在的医院呼吸科为肺癌诊治中心。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个病例——查房时患者主诉咳嗽、咳大量白痰,多的时候能咳出一个小垃圾袋,带教老师对我说这个患者很有可能是个黏液腺癌。这是我对肺炎型肺癌的最初认识,后来在门诊学习中遇到了个类似的患者,以咳嗽、痰多为表现,影像学表现为肺实变伴渗出性改变,这让我一下子就联想到曾经收治的病房患者,后来肺穿刺病理也证实了我的临床诊断。此刻,医学是一门经验科学成了具象化。


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临床经验,疾病的诊治不仅需要循证医学的共性知识,更需要识别和厘清个体差异。秋冬季节是慢阻肺病急性加重的时节,我所在的医疗组收治了一例频繁重度急性加重的慢阻肺病患者,反复静脉应用抗生素治疗,长期口服激素抗炎平喘,但患者的咳嗽、气喘症状仍不能缓解,胸部影像学表现为两肺明显肺气肿,见多发肺大疱,病原学无特殊病原体提示,考虑到曲霉特异性IgG抗体为弱阳性,但没有充分的曲霉感染证据,在经验性加用抗曲霉治疗后气喘等症状明显缓解。规律治疗后随访半年余,患者再无急性加重,全身糖皮质激素用量明显减少乃至停用。这样的病例给了我很多临床思考,疾病不能一概而论,从症状去挖掘背后的真相,为什么这个患者没有典型的曲霉感染征象且影像学不支持,却在抗曲霉治疗后改善,是不是存在曲霉致敏等可能?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文献,我们也发现了类似的研究,并成功发表了个案。



自律


在实习期间,有幸结识了我后来的同门师姐叶先平,缘分使然,从她那初识了我的研究生导师苏欣教授。无论是从最初的导师双向选择上,还是后来的学业指导上,苏老师总是认真、严谨。初入师门,苏老师就给我定了研究方向。我始终相信,那些你付出的,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给予回应。在一系列临床数据中寻找共性,挖掘疾病背后的奥秘,这是临床课题的特点之一。确定导师后,跟着小叶师姐,收集非粒缺肺曲霉病患者的临床数据,在临床医生下班后,趁着晚上的时间在科室查阅、收集数据,尽管过程漫长,却为后期我自己设计课题、数据分析夯实基础。


在暑假的学生宿舍里,我写了第一个慢阻肺病相关的临床课题,在苏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成功申请了一项基金支持,尽管金额不大,但是给予了我一定的信心和鼓励。地铁2号线从西安门到仙林中心,利用不值班的周末往返于两家医院,收集数据和分析标本。科学研究的过程是痛苦的、煎熬的从最初的文章雏形被导师否定到最后的接收见刊,有沮丧难过,但最后也收获了喜悦。亚里士多德说过:“自律是一种秩序,一种对于快乐与欲望的控制,是所有美德的根源”。在我的印象里,工作日的晚上、周末、节假日给苏老师发送关于论文课题方面的邮件,总是能很快得到回复意见。苏老师在科研工作中的自律敦促着我的前进。在写慢阻肺病并发肺曲霉病危险因素模型论文时,因为统计分析被拒稿后,苏老师帮忙联系院内的统计老师,协助指导统计分析。在收到统计老师的指导意见后,我开始狂补R语言,找代码分析数据,仍然清晰地记得——那个在内分泌科轮转的中午午休时列线图成形后的时刻,内心狂喜到难以言表,当天晚上我就赶出了文章。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高分期刊,后来也成功发表在了Respiratory research上。


回头看,自律是科研路上最宝贵的品质。



沟通


2021年,临近毕业,同届的同班同学大多选择了回老家发展,小城市有编制是“真香定律”,我的内心在“回老家”还是“留大城市”摇摆不定时,我的母亲对我说了这样一句话:“在大城市你能看到各种各样的病人,在老家你只能见到老家的病人。”母亲的话让摇摆不定的我下定了决心,因此我留在了研究生期间的医院工作。


2022年底,医院开设了新冠病毒感染的门诊,作为年轻医生,我接到了去支援门诊的任务。门诊接诊了很多感染后咳嗽的患者,他们担心自己出现了“白肺”,我的脑海里总是回想起“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话我知道这时候与患者的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沟通”比“治疗”本身的意义大得多,我选择用简洁易懂的方式告诉患者医疗中的专业术语,解释他们的病情,从而缓解患他们内心的焦虑。


呼吸科的常规气管镜操作也常常会给患者带来未知的恐惧。无论是作为管床医生,还是操作医生,有效沟通才能让患者有勇气去面对未知的恐惧,从而更积极地配合诊疗,有助于疾病的有效诊治。印象最深刻的是刚收治的一位老先生,在两家医院辗转诊治,肺部病变经多种抗感染、激素抗炎均无明显吸收,来到我们医院后,综合病史及影像学考虑机化性肺炎,但苦于没有病理依据,老先生十分畏惧气管镜,但全麻评估又过不了关。在充分告知老先生气管镜检查的必要性,并加以耐心沟通,最终成功进行了气管镜检查并通过TBLB明确了老先生的疾病诊断。自2025年DRG医疗改革全面覆盖,单病种付费模式下对医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执行高标准的诊疗规范,还得学会成本管理、质量控制等,也对医生的沟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患者明白何为DRG,如何从患者角度去理解DRG,避免过度医疗。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医学永无止境,在实践中成长,在成长中积累,在积累中总结,学以致用。北宋范仲淹曾有言:“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在基因检测、人工智能的时代浪潮中,作为呼吸科青年医生,我将继续坚守岗位,精技术,勤思考,善总结,医路前行。


画板 3.png



南京鼓楼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师

硕士研究生 参与多项省部级课题

以第一/共一作者发表论文7篇,其中SCI论文6篇



顾彧医生由中国医学论坛报呼吸与危重症编委会编委苏欣教授推荐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