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介入呼吸病学和肺癌专场精粹|CTS2025

2025-09-20作者:论坛报小璐资讯
原创

·介入呼吸病学·


胸膜疾病的介入诊断技术进展

图片

报告者:中日友好医院

侯刚



胸膜疾病尤其是恶性病变的精准诊断是临床难点,介入诊断技术的应用是重要解决方案。
影像学技术方面:胸部超声凭借93%的胸腔积液检出率及实时无辐射优势,是穿刺活检的首选引导方式。传统超声引导胸膜活检技术的诊断效能接近80%,但在无胸膜结节或胸膜增厚的恶性胸腔积液人群中明显下降。新型超声技术如增强超声(CUS)通过微血管显影提升病灶识别能力,弹性超声(UE)通过组织硬度评估优化活检位置选择,两种技术引导胸膜活检的诊断率在90%以上,对恶性胸膜病变的诊断敏感性近90%。计算机体层摄影(CT)在检测胸膜增厚、钙化等恶性特征方面具有优势,引导活检的诊断效能为90%。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CT虽对恶性胸膜疾病敏感度达95%,但其常规应用价值有限。
内科胸腔镜技术方面:硬质镜活检成功率接近100%,但存在操作盲区,有时需要多个切口。经典可弯曲镜提升胸膜腔内可抵达性,但其对纤维素性胸膜增厚取材困难率达15%。冷冻活检虽改善样本质量,但未显著提升诊断率。中日友好医院团队发明的直工作通道可弯曲胸腔镜和半硬质活检钳则兼顾胸膜腔内可抵达性和活检力量,提升整体效能,目前正通过全国多中心研究加以验证。


良性气道狭窄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

图片

报告者: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上海长海医院)

白冲



良性气道狭窄(BAS)是指由非肿瘤性因素(插管损伤、气管切开、炎症、瘢痕增生)导致的气道管腔持续性缩窄,引发呼吸困难、反复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病率约为每年0.2~0.71例/10万人。
基础研究进展聚焦于BAS的炎症、遗传学、微生物组学、代谢重编程、上皮间质转化等。治疗方面,自体再生因子(ARF)可有效延长复发性BAS患者间歇期;将完全分化的人气道上皮层移植到去上皮化的气管上,可恢复气道功能;自体气道基底细胞移植可用于气道再上皮化和抑制良性气管狭窄的肉芽增生;气管机械损伤后,局部应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可以有效减轻气管肉芽组织的增生。
临床研究进展方面,BAS目前的治疗方法包括冷冻、电凝、球囊扩张、支架。对于单纯型BAS患者,单纯进行支气管镜下扩张和冷冻治疗已足够;34%的复杂型 BAS需要支架治疗。治疗后主要气道直径增加、肺功能改善、气促评分降低。复杂型BAS支气管镜术后复发率较高,25%的患者需要手术治疗。
未来应聚焦于开发基于病理生理学的BAS非手术治疗方法,以防止长期气管插管后疤痕过度形成以及内镜和手术治疗后BAS的复发。


致命性大咯血救治关键技术

图片

报告者: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郭述良



致命性大咯血作为呼吸系统急危重症,常在数分钟内引发窒息、呼吸循环衰竭,危及生命。我国是大咯血高发国家,肺结核、支扩、肺癌、呼吸介入操作均是 导致大咯血的危险因素。随着医疗技术进步,致命性大咯血救治技术取得了显著突破。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率先提出并构建了针对大咯血的“全链条”救治关键技术体系,依托药物集束、气道保护、肺血管介入、体外膜肺氧合(ECMO)及外科手术等多学科协作,为致命性大咯血救治提供了链条式、集成化、系统化的救治技术和方略。本体系的核心理念是:快速保护气道、维持氧合和血流动力学稳定,通过肺血管介入或精准外科手术治疗,最终达到救治目标。特别是在药物止血配方研制、气道保护及气道内治疗、多血管介入方案、ECMO辅助、责任血管手术结扎方面,提出了多项创新举措,还建立了国内外首家省级咯血中心并示范推广,极大地提升了大咯血救治的成功率,大幅降低了大咯血所致死亡率。目前正构建数智化救治平台,推动致命性大咯血救治技术及体系全面升级,为全国乃至国际范围内的致命性大咯血救治提供示范。

·肺癌·


多模态智能融合与肺癌诊疗革新

图片

报告者: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刘丹



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是医疗领域的重大挑战。人工智能(AI)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肺癌早筛早诊早治突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在李为民教授的带领下,围绕肺癌高危人群界定、探索早期肺癌标志物、创新肺癌影像检查技术、患者全程管理,借助多模态智能融合技术,在肺癌诊疗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推动了诊疗模式革新。
为解决肺癌筛查难题,我们开展了AI结合自主研发的移动健康管理舱筛查,提升了肺癌诊断的可及性、准确性与一致性;针对早期肺癌鉴别诊断困难的问题,建立了10万余肺结节及肺癌人群队列,基于这些大数据开发“肺癌多学科智能诊断系统”,应用AI技术突破单一模态肺结节检出遗漏问题,其智能检测准确率达96%,且大幅缩短阅片时间;此外,李为民教授、王成弟教授团队研发了“中国肺结节智能恶性风险分级及精准管理系统(C-Lung-RADS)”,较单维度模型灵敏度显著提升。
从单维度、双维度到多维度的不断优化,从筛查、风险分层、诊断到精准治疗,多模态智能融合赋能精准、全程管理肺结节及肺癌患者,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诊治建议。


基于自然进程的GGN的全程管理

图片

报告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赵微



肺磨玻璃结节(GGN)是肺腺癌演进过程中的关键影像学表现,其自然进程多 样,涵盖从惰性增生至浸润性腺癌的多个阶段。随着低剂量CT筛查的普及,GGN检出率达20%~40%,如何实现其精准风险评估与分层管理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

GGN可分为纯磨玻璃结节(pGGN)和混合型磨玻璃结节(mGGN),后者实性成分占比(CTR)与浸润风险正相关。约60%~70%的pGGN可长期稳定,多见于原位腺癌或微浸润腺癌;部分mGGN则可在2~4年内发展为浸润性腺癌。其演变受多维度分子事件驱动,包括EGFR、TP53等基因突变及免疫微环境变化。

风险评估需要综合考虑患者因素与结节影像特征。影像组学、液体活检等多组学工具有助于提高良恶性鉴别及浸润等级判断的准确性。

初始管理应依据国内外共识进行个体化分层:低危pGGN常仅需要年度随访,高危或mGGN则须缩短复查间隔或考虑干预。干预时机应基于结节进展特征及患者整体情况,微创手术与非手术局部治疗是主要方式。多发性GGN及年轻患者的管理尤为复杂,须依托多学科协作(MDT)制定动态策略。


早期肺癌微创介入治疗现状与展望

图片

报告者:上海市东方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李强



目前,针对早期肺癌根治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外科手术、放射治疗以及微创介入治疗。
近年来,微创介入治疗发展迅速,其通过经皮或经支气管路径将治疗器具送抵至早期肺癌的病灶区域,对早期肺癌病灶实施消融,从而实现对早期肺癌的精准根治。微创介入治疗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医学影像定位技术的进步、微创消融器具的成熟,以及明确了最佳适宜人群,即病灶<2cm、以磨玻璃成分为主且实性成分占比(CTR)<25%的早期肺癌患者。
以胸膜腔镜辅助早期肺癌消融术(PAELCA)为代表的经皮微创介入治疗方法 也得到了临床广泛认可。相较于传统的外科手术切除,PAELCA手术创伤以及肺功能损失更小,住院时间更短,医疗花费也更少。
随着支气管镜机器人以及锥形术计算机体层摄影(CBCT)的普及,以支气管为路径的微创介入治疗,逐渐成为早期肺癌根治的一种创伤更小,且具有广阔前景的治疗方法。
未来,仍有几项工作需要扎实推进:一是通过严谨临床研究与循证医学证据,验证微创介入治疗早期肺癌的远期疗效及安全性;二是开展临床对照研究,对比其与传统外科手术、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优劣,以数据确立其在早期肺癌根治中的优势。


图片
中国医学论坛报为CTS2025唯一官方合作媒体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