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赖克方教授:多维探索,破解慢性咳嗽“困局”

2025-08-03作者:论坛报小璐资讯
原创

松花江畔,夏风送爽。2025年7月24~25日,由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呼吸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国咳嗽联盟、广东省药学会主办,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省医师协会协办的第十八届咳嗽论坛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举行,作为国内咳嗽研究领域历史最久、影响力最广的学术盛会,论坛历经 17年积淀,始终致力于推动咳嗽诊疗的规范化与创新化发展。本次会议主题为“多维探索,精准破题”,聚焦慢性咳嗽的临床难点与前沿研究,汇聚国内外顶尖专家,共议呼吸健康未来。

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呼吸有幸采访到了咳嗽论坛主席、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赖克方教授。



论坛议题与专场设置亮点


赖克方教授介绍,本次咳嗽论坛在议题设置上延续了以往的传统专场,如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评估以及治疗、中医与儿科等板块,尤其在难治性慢性咳嗽的治疗方面进行了重点探讨。此外,论坛还新增了人才培养与科研能力提升专场,旨在吸引更多年轻医生投身慢性咳嗽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为该领域注入新的活力。

在流行病学方面,本次论坛重点关注了沙尘暴对健康的影响。尽管近年来沙尘暴现象经过治理有所缓解,但今年春季部分地区出现了沙尘暴复现的情况,甚至波及广州、海南等地。这一现象引发了与会专家的广泛关注,成为论坛讨论的热点之一。

在咳嗽评估方面,论坛引入了新的研究进展。以往,咳嗽严重程度的评估主要依赖主观的咳嗽评分或问卷调查,而国外临床研究中已广泛应用的咳嗽频率监测技术在国内也逐渐得到推广。KianFan Chung教授在论坛上展示了其最新研究成果,通过对慢性咳嗽患者进行较长时间的咳嗽频率监测,发现患者日间咳嗽频率变化较大,这提示短时间的咳嗽频率监测可能无法准确反映病情严重程度,甚至部分患者监测结果与主观评分无明显相关性。这一发现为临床研究和评估提供了新的视角。

此外,论坛还邀请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黄华琼教授分享其诊断难治性慢性咳嗽的临床经验。黄教授通过实际病例展示了如何通过关注临床线索诊断少见病因的慢性咳嗽。这一内容对临床医生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强调了在面对不明原因或难治性慢性咳嗽时,需注意排查少见甚至罕见病因的重要性。

在中医中药领域,本次论坛专门设置了如何开展高质量中医中药临床研究的议题。尽管中医中药在临床应用广泛,但高质量的循证医学研究相对匮乏。论坛希望通过这一专题推动中医药在慢性咳嗽领域的高水平临床研究,探讨中医药与慢性咳嗽的关系以及食物对咳嗽的保健作用。

在临床研究方面,论坛新增了论文撰写、投稿以及前期临床研究设计的专场介绍。这些内容在以往的咳嗽论坛中未曾涉及,为参会者提供了更全面的临床研究指导。


我国慢性咳嗽诊疗现状与挑战


赖克方教授指出,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慢性咳嗽的诊治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在三甲医院等大型医院,医生对慢性咳嗽病因的认识和治疗方法的应用更加科学合理。过去,慢性咳嗽患者常被误诊为慢性咽喉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使用抗生素和对症的止咳药物进行治疗。如今,这种现象已明显减少。赖克方教授指出,他在自己的门诊看到高达70%的患者在就诊时已使用过针对慢性咳嗽常见病因的治疗药物,如吸入性激素、抗胃食管反流药物和抗组胺药物等,这表明医生对慢性咳嗽病因和治疗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

另外,我国在慢性咳嗽诊断治疗研究方面积累了大量数据,为国内外咳嗽相关指南的更新修订提供了有力支持。这些研究成果还影响了国际指南的制定,包括欧美的咳嗽指南和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例如,GINA2024年首次将咳嗽变异性哮喘列为重点更新内容,此次更新所引用的5篇参考文献中,有3篇来自中国赖克方教授团队发表的研究结果,这充分展示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实力。

然而,我国慢性咳嗽诊疗仍面临诸多挑战,高达75%的慢性咳嗽患者使用过各种抗菌药物治疗。在基层医院和西部地区,误诊、误治现象依然较为常见。部分医生对慢性咳嗽病因分布和治疗方法的认识存在偏差,甚至一些网络平台上发布的专家诊治意见也存在错误。因此,加强基层和西部地区咳嗽诊治知识的普及与推广迫在眉睫。

从指南的推广和应用来看,虽然指南的制定为临床诊疗提供了规范,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差距。如何让医生正确理解和使用指南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需要通过学术会议、学习班和指南巡讲等方式广泛推广普及指南内容。

针对基层医生,应制定更简洁易懂的基层版指南,帮助他们快速掌握慢性咳嗽的诊断治疗知识。基层医生面临的患者种类繁多,不仅需要处理呼吸科疾病,还需涉及心血管、内分泌等多学科问题。2024年新修订的《中国咳嗽基层诊疗与管理指南》,与普通指南相比,基层指南篇幅显著缩小,推荐意见由86条精简为34条,强调经验性治疗、转诊原则与慢性咳嗽的日常管理。提供适合基层医生的指南对于提高诊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赖克方教授强调,还需加强人才培养和平台建设,推动咳嗽亚专科的建设与发展。这将有助于从深层次、长远角度提高我国慢性咳嗽的规范化诊疗水平。另外,加强公众对于咳嗽的认识也同样重要。部分患者因对慢性咳嗽的认识不足,频繁进行CT或胸部X线检查,不仅增加了医疗费用,还可能对身体造成不利影响。应加强对患者的科普教育,让患者正确认识慢性咳嗽。

未来,我国慢性咳嗽的研究方向应更加关注难治性慢性咳嗽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随着常见病因的逐步解决,不明原因或难治性慢性咳嗽成为研究的重点。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这类咳嗽并非真正的不明原因,而是慢性咳嗽的一种特殊的疾病表现形式。因此,深入研究这部分患者的发病机制将为临床诊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慢性咳嗽亚专科建设项目


目前,我国慢性咳嗽亚专科的现状是专科门诊少、专职医生少及检查不规范,咳嗽患者存在未被满足的治疗需要,慢性咳嗽亚专科规范化建设势在必行。赖克方教授介绍,2024年12月,全国咳嗽亚专科能力提升项目正式启动,项目旨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一批慢性咳嗽亚专科单位。全国咳嗽亚专科能力提升项目由赖克方教授担任组长,目前已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参与,每个省区有13~16个建设单位。慢性咳嗽亚专科建设内容主围绕诊疗体系指标、指南学习指标、临床研究水平指标及团队与人才建设指标四方面展开。

赖克方教授总结到,通过规范慢性咳嗽诊疗流程、提高慢性咳嗽的临床研究水平及升级慢性咳嗽诊疗管理体系等措施,以期提高慢性咳嗽的诊疗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患者医疗费用与经济负担让患者回归正常生活。


赖克方教授系统地介绍了我国慢性咳嗽的诊疗现状和挑战。未来,需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生的培训和教育,推动咳嗽亚专科建设,提高医生与患者对慢性咳嗽的认识,同时关注难治性慢性咳嗽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的研究。通过各方努力,我国慢性咳嗽的诊疗水平有望得到进一步提高,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医疗服务。



图片
赖克方教授

▪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 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临床试验部主任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副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哮喘工作组副组长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环境医学分会副会长

▪中国医促会胃食管反流病学分会副主委

▪中国咳嗽联盟主席

▪ERS咳嗽联盟国际顾问

▪中国首部咳嗽指南起草者

▪欧洲呼吸协会(ERS)慢性咳嗽指南专家组成员

▪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咳嗽指南专家组成员

▪20余种SCI杂志和国内杂志编委和审稿专家

▪主要从事慢性咳嗽与哮喘的相关研究,先后负责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等20余项。

▪在Nat Rev Dis Primers, Lancet Respir Med, AJRCCM, ERJ, Allergy, Chest等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122篇。影响因子累计714.9分,主编《慢性咳嗽》专著3部,参编专著15部,获授权美国专利4项,欧洲专利2项,国内专利15项。

▪入选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布的 2022 年度“全球前 2% 顶尖学家”榜单。



感谢赖克方教授审阅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