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CNA2025 | 汪年松教授:糖尿病肾病中西医结合的诊治实践与探索

2025-08-24作者:壹声资讯
原创

banner2.35;1.jpg


中国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2025年学术年会(CNA2025)于8月7—10日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会上,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汪年松教授作了题为“糖尿病肾病中西医结合的诊治实践与探索”的主题报告。《中国医学论坛报》特邀汪年松教授进行访谈,围绕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挑战与发展策略展开探讨。现将访谈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video




如何将中医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与西医的精准诊断、靶向治疗相结合,发挥中西医结合的综合优势,提高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效果?




中西医结合,本质上乃是两种医疗体系的交融。西医侧重于精准诊断、精准治疗以及疗效的精准评估;而中医则更强调整体治疗观念。将这两种医疗体系有机结合,实则颇具挑战。


从西医角度出发,我们更注重精准诊断。以肾脏病、糖尿病肾病为例,患者就诊后,我们依据临床生化指标进行诊断。部分患者还需要进行肾活检,以明确病理诊断,并借助生物标志物评估疾病进展。在治疗过程中,西医通过评估微量蛋白尿、肾功能等指标,调整治疗方案。西医治疗多采用靶点明确的药物。


而中医则秉持整体观,从患者整体宏观角度进行诊断和治疗。不同疾病若症型相似,治疗方法亦相近,这常令西医难以理解。中医历经五千年传承,其精髓亟待深入认识。要实现更好的中西医结合,必须经过系统培训,可以通过西医学中医,即“西学中”模式,许多中西医结合领域的专家源自西医背景。我们希望在糖尿病肾病领域实现更多中医与西医的结合。


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过程中,您认为在哪些关键环节上需要加强中西医的协作和沟通?




要做好糖尿病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关键在于形成共识和指南。2023年,陈香美院士联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医学会联合发布《糖尿病肾脏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我也有幸参与其中。《指南》制定过程中一个重要创新点是将中医诊断与西医诊断相结合。


糖尿病肾病常依据蛋白尿程度进行临床分期,慢性肾脏病也有明确的临床分期(CKD1期~CKD5期)。我们将中医症候诊断融入其中,发现糖尿病肾病早期、中期、后期的中医症型各异。后期以湿浊、血瘀为主,且血瘀贯穿糖尿病肾病全过程。因此,将中医与西医诊断相结合,是一种创新性尝试,有助于中医和西医在诊断过程中实现方法融合。


糖尿病肾病治疗要明确诊断,确诊不明确时需要进行肾活检,以区分糖尿病肾病与非糖尿病肾病,因为非糖尿病肾病在糖尿病合并肾病患者肾活检中占比达50%或以上,明确诊断至关重要。


当前治疗糖尿病肾病的药物众多,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S)阻断剂、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盐皮质受体拮抗剂(MRA)、以及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等,均为糖尿病肾病重要的治疗药物。


糖尿病肾病非免疫机制主导的慢性肾病,故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通常不推荐或采用。若患者合并非糖尿病肾病,如IgA肾病、膜性肾病等,则可能需要使用激素免疫制剂及生物制剂治疗。


中医治疗方面,针对糖尿病肾病不同阶段,一些中药既能降低蛋白尿、保护肾功能,又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如水肿、纳差、疲劳等。


鉴于大家均在探索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针对不同分期和阶段采用不同治疗方法至关重要。治疗过程中,需要关注一个核心主题:中西医均认为血瘀,即循环功能障碍在疾病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改善循环药物应用广泛,包括多种中成药,如适用于糖尿病肾病的渴络欣、芪蛭益肾胶囊,以及在国际期刊Diabetes Care上发表临床研究、取得良好循证证据的黄葵胶囊肾炎康复片等,均为临床常用药物。


作为“西学中的医生,需要深入了解这些中成药的适应证和不同症型,合理选择药物,以取得良好疗效。更理想的是根据每位患者具体情况采用个性化方剂,实现一人一方,以获得更佳治疗效果。中西医结合之路任重道远,因中西医理念存在差异,要实现真正结合,还需要更多的努力与关注。


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挑战和困难,如中西医理论体系的差异、治疗方法的冲突、疗效评价标准的不统一等。您认为应该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推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深入发展?




实现中医与西医在糖尿病肾病治疗领域的更好融合,确实存在一系列问题。2025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指南明确指出,糖尿病肾病的治疗需采取综合管理模式,涵盖生活方式干预与药物治疗等多个方面。目前,临床所使用的糖尿病肾病治疗药物,大多基于血糖、血压、血脂等明确指标设定治疗靶点。近年来,尽管众多创新药物相继应用于临床,但仍无法满足所有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治疗需求。


在此背景下,中西医结合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当前国际指南尚未提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推荐意见。希望更多学者积极探索,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提供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


陈香美院士团队开展了肾炎康复片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贾伟平院士团队则针对黄葵胶囊在糖尿病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此外,还有学者利用渴络欣开展糖尿病肾病合并眼病的临床研究。我们团队也承担了多项相关项目,如“黄芪三七配伍治疗糖尿病肾病”以及“正浊方治疗慢性肾病合并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等。


我们要高度重视糖尿病肾病相关临床研究,通过高质量研究提供确凿证据,推动国内外指南的更新与完善。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建议从西医视角出发,加强与中医同道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中西医在糖尿病肾病治疗领域的深度对接。


上海地区在推动中西医结合诊疗规范制定与人才培养方面成效显著。例如,上海中医与西医肾科专家保持密切交流,共享经典治疗方案与方剂;同时,上海积极推动中西医结合诊疗规范的制定与实施,尤其在人才培养方面,西医学习中医已成为热门趋势。以我们科室为例,作为国家中西医结合旗舰科室,我们已有8位医生参与西医学习中医项目,其中4位已获得相关证书;此外,我们还招聘了中医背景的医生加入肾脏病专科团队。


为进一步提升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水平,我们需在理念转变与临床实践层面同步发力。具体而言,应规范中西医结合病例的书写流程,从现病史、首页、病程记录到小结等各个环节均需遵循中西医结合的规范要求;同时,积极推广适宜的中医协定方,并探索将其开发为院内制剂的可能性。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望推动糖尿病肾病精准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的发展。期待更多同仁共同关注糖尿病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领域,将国内中西医结合的优势推广至国际舞台。


图片
专家简介





图片



汪年松教授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肾脏科主任

  • 上海交通大学肾脏疾病临床转化研究中心主任

  • 博士、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 上海市领军人才、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 上海医学会肾脏病分会主任委员

  •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分会常委

  •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学会常委

  • 中国医师协会肾脏病分会常委

  •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血液净化分会主委

  • 中国医院管理协会血液净化分会常委

  • 世界华人肾脏病学会常委

  • 上海医院管理协会血液净化分会副会长

  • 上海医师协会内科分会副会长

  • 上海医学会理事



END




中国医学论坛报赵静薇采写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汪年松教授审阅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