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中山领航·年度盘点 | 陈旻湖教授:2024年度IBD领域进展回顾

2025-01-08作者:论坛报小塔资讯
原创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组慢性、复发性肠道疾病,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数据显示,中国的IBD患者数量不断增加,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医疗系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新技术的应用,2024年在IBD的诊疗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中国医学论坛报》特邀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旻湖教授团队进行总结盘点,以飨读者。




一、新版中国指南发布


2024年伊始,新版《中国克罗恩病诊治指南》和《中国溃疡性结肠炎诊治指南》的正式发布,标志着中国IBD管理领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一修订是在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的牵头下,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和实际情况,在2018版共识的基础上完成的。新版指南不仅代表了中国IBD诊疗规范的进一步完善,更体现了循证医学在中国本土化进程中的一大进步。新版指南的制定,采用了国际公认的《牛津循证医学中心证据分级2011版》和GRADE推荐等级评估体系。这一科学、严谨的框架使指南更加具有可信度和实用性,为中国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提供了全面、具体的操作指导。同时,指南特别结合中国人群的独特发病特点和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现状,提出了从疾病诊断、病程评估到治疗目标的优化策略。强调对特殊人群(如孕妇、老年人)的个体化管理,不仅体现了医学的科学性,也彰显了医学的人文关怀。更重要的是,新版指南的发布,不仅仅是对国内IBD诊疗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还承载着更深远的意义:它为进一步缩小国内外医学领域差距打下基础,也为将中国研究成果推向国际舞台提供了可能。通过将国际先进经验与中国本土化实践相结合,指南的发布展示了中国医学界在全球炎症性肠病研究领域的参与度和影响力。这一进步的背后是中国医学界不断追求卓越的努力,更是对无数患者健康需求的深切回应。新版指南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最终推动IBD诊疗水平的整体提升,迈向更高标准、更精准化的未来。


二、IBD的大数据时代


2024年是传统医学诊断方法与新技术相互融合、相互碰撞的一年。信息化及人工智能的发展让IBD的诊疗技术极大丰富。与传统对疾病的研究模式不同,大数据技术,特别是机器学习和系统生物学,彻底改变了我们对疾病发病机制的理解,并改进了临床上对疾病亚型的分类方法,同样也将改变IBD的疾病管理模式。通过整合基因组、转录组和临床数据等多种数据集,研究人员能更深入理解IBD的复杂机制、预测疾病进展,并实现个体化治疗。这一进展使得更精确的患者分类和治疗效果的提升成为可能,为IBD的临床实践带来重大突破


过去几十年,IBD的全球发病率呈现显著增长,尤其在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这一趋势并非由基因变化驱动,而是更直接地反映了快速变化的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城乡转变、膳食模式改变,以及与之相关的微生物群和代谢功能的变化,已成为理解这一现象的关键因素近期,我国团队与以色列Sheba医学中心等国际知名团队合作,通过SOURCE研究队列进行了深入探讨。该研究以城乡对比为切入点,纳入了来自中国及以色列城乡380名参与者,包括未治疗的CD患者和健康对照。利用膳食暴露数据和多组学分析(包括肠道微生物组、代谢组和回肠转录组学),研究揭示了城乡迁移对肠道健康的深远影响。结果表明,迁移带来的肠道微生物群和代谢物变化,与其在CD人群中的变化特征高度相似。此外,一些保护性膳食因子(如锰、维生素D和咖啡)与免疫和上皮代谢功能相关,对疾病的预防具有潜在作用。这项研究强调了环境和膳食在IBD发病中的主导作用,不仅为疾病机制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也为膳食干预和疾病管理开辟了新路径。从科学层面进一步验证了城乡转变如何影响疾病风险,同时也呼吁社会关注快速城市化和膳食西化对公共健康的深远影响。通过整合多维数据,这项研究为精准医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助力全球在IBD防控与治疗领域迈向更科学、更全面的未来。


大数据除了让人们更加了解IBD的发病影响因素以外,也协助人们更深入挖掘IBD发病机制,助力攻克IBD诊疗领域的重点和难点。肠道纤维化是CD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和手术风险增加的重要原因,目前尚缺乏有效抗肠道纤维化的治疗,是CD治疗领域的巨大挑战。了解肠道纤维化成因及机制,有利于为未来新的治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及潜在靶点。近期,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IBD团队,通过对278例CD和28名健康对照者的粪便菌群、代谢产物及影像学资料进行收集分析,联合多组学技术(RNA测序、宏基因组测序、粪便及血液代谢组学)及MRE检查结果,发现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失衡与克罗恩病肠道纤维化显著相关。此外,特定的代谢产物,如L-天冬氨酸,在克罗恩病患者肠道中能够激活与纤维化相关的信号通路,进而促进肠道纤维化的发生。


三、治疗新策略百花齐放


近年来,随着精准医学的蓬勃发展和多组学研究的深入, IBD的发病机制正逐步被揭晓。2024年,这些基础研究成果正不断转化为临床实践,推动IBD诊疗进入一个全新阶段。


2024年是IBD治疗领域的关键之年,多种靶向机制的生物制剂获得全球范围的批准,彰显出治疗策略的多样性与精细化。紧随米利珠单抗(Mirikizumab)的上市,其他生物制剂,包括古塞奇尤单抗(Guselkumab)、利生奇珠单抗(Risankizumab)也在2024年相继获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准用于中重度UC患者的治疗。这些药物通过阻断IL-23的信号通路,调控过度活跃的免疫反应,为患者提供了一种高效、可控的新选择。而作为选择性 S1P1受体调节剂(sphingosine-1-phosphate receptor modulator)的伊曲莫德(etrasimod)也在欧洲药品管理局(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 ,EMA)批准下用于中重度UC患者的治疗。此外,多款生物类似药(biosimilars)兴起,如Otulfi、Fymskina等(Ustekinumab生物类似药)在美国和欧洲地区获批中重度UC和CD的适应证。这些药物在疗效、安全性与原研药相当的同时,大幅降低了治疗成本,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近年来,多种新型生物制剂及小分子药物陆续应用于临床治疗炎症性肠病(IBD),同时被纳入国家医保药物目录,极大提高了IBD患者的用药可及性。同时,我国在新药研发及审批方面不断提速。例如,JAK-1抑制剂乌帕替尼(Upadacitinib) 在国内几乎与欧洲同步获批用于中重度UC,体现了中国药品审批效率的提升,展示了国内外药品审评的同步性。此外,多种靶向新机制的药物临床试验正在如火如荼开展,其中不乏国产原研药物的身影。这标志着中国IBD治疗从缺医少药向国际化规范诊疗的转变,从“引进跟随”向“主动创新”的转变。


四、IBDQCC大放异彩


为进一步推动我国IBD诊疗水平的全面提升,中国炎症性肠病诊治质控评估中心(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Quality of Care Center,IBDQCC)自2018年成立以来,在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和IBD学组的指导下,致力于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IBD规范化诊疗体系。其核心任务包括制定内镜、病理及影像学检查的质量控制标准,规范化IBD药物治疗流程,推进IBD中心建设,培养IBD专科医生,以及建立分级诊疗制度,以满足全国各级医疗机构服务IBD患者的需求。


2024年,IBDQCC进一步深化其工作内容,通过加强区域协作,推动多级质控体系建设,并积极促进IBD诊疗的精准化和高质量发展。具体举措包括组织区域内的互动交流与学术会议,发起和支持IBD科研基金项目,提升基层和专科医生的科研能力,以及系统化开展专科医师培训。


今年的一大亮点是,IBDQCC专家组正式发布了《乌帕替尼治疗IBD患者临床规范化使用流程(SOP)》。这是我国首个针对小分子药物治疗IBD的规范性指导意见,为未来更多新型药物在中国的推广和应用奠定了基础。此外,IBDQCC成功将全国29家医疗单位纳入2024年度IBD区域中心名单。这一举措不仅进一步完善了IBD区域诊疗中心的覆盖范围,也为构建全国IBD专病医联体提供了有力支持。


通过持续优化标准、加强合作和推动科研创新,IBDQCC正在逐步引领中国IBD诊疗迈向高质量、国际化的道路,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和个体化的诊疗方案,也标志着中国IBD规范化管理水平正在稳步提升至国际前沿。


五、展望


展望未来,IBD的诊疗正朝着更加精准化、个体化和全面管理的方向迈进。随着多组学技术的发展,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及微生物组等多维数据的整合分析有望揭示IBD的异质性及病理机制,为更具针对性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应用则为IBD的早期诊断、疗效预测和疾病监测带来了全新机遇,有助于临床医生做出更加精准的决策。此外,新型生物制剂和小分子药物的持续研发及其他治疗方法的探索,都将为难治性和重症IBD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在未来,IBD诊疗也将更加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和整体就医体验,心理支持和心理干预或将成为未来IBD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


在中国,随着广大IBD专科医务工作者和IBDQCC的不懈努力,建立健全完善的IBD医联体指日可待,中国的IBD诊疗也将更加规范化和层级化。医联体模式有助于优化医疗资源分配,通过区域协作推动IBD专病诊疗中心的建设,实现基层筛查、区域管理和高端专科诊疗的无缝衔接。此外,通过医联体内的分级诊疗体系,可以加强基层医院对IBD的早期识别和基本管理能力,将重症和疑难病例转诊至三级医院进行精准治疗,从而提高诊疗效率,降低医疗成本。医联体还为患者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使诊疗更加便捷、规范,进一步提升患者的治疗体验和生活质量。


尽管如此,IBD诊疗在未来仍面临多重挑战。近期,国际克罗恩病和结肠炎基金会(Crohn’s & Colitis Foundation,CCF)在《炎症性肠病》(Inflamm Bowel Dis)杂志发表了《第六版IBD 2024挑战》,分别从IBD临床前阶段的机制探索、环境触发因素、新技术的使用、精准医学的应用、实用的临床研究五个方面入手,关注IBD疾病发生发展及诊疗的各个阶段。CCF旨在以患者和医疗工作者为核心,强调在研究过程中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投资关键基础设施,打破学科、机构和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壁垒,进而推动创新性研究,为全面认识IBD提供新见解。


未来 IBD诊疗领域充满希望,需要医学界共同努力迎接挑战、勠力同心,实现患者长期获益和更高生活质量的目标。


专家简介


陈旻湖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 学科带头人

第十一届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副会长

世界胃肠病组织指南委员会委员

亚洲胃肠病协会常务理事



林斯楠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

医师、助理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2010级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 师从陈旻湖教授

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博士后



END


(本文版权属于中国医学论坛报社,转载须授权)





点击图片学习

1.jpg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