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作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刘健、彭欣、聂文畅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健教授团队为您推荐冠心病介入技术进展方面的最新研究,点评研究结果,诠释临床意义。让我们快速了解冠心病介入领域学术进展。
层状斑块破裂与层状斑块侵蚀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全冠状动脉斑块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特征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刘健、彭欣、聂文畅
健心荐语
斑块破裂和浅表侵蚀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两大原因。研究表明:斑块破裂和浅表侵蚀可在无症状情况下发生,随后病变部位会逐渐愈合。然而,上述过程可反复发生,并最终导致急性心脏事件。近期一项研究表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对检测体内愈合斑块的组织学表现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文章介绍
本研究是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旨在探讨AMI患者中层状斑块破裂(layered plaque rupture,LPR)和层状斑块侵蚀(layered plaque erosion,LPE)的全冠状动脉斑块特征。本文于2022年3月发表于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logy。
研究方法
本研究纳入了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间共388例拥有接受干预前OCT图像的AMI患者。并在干预罪犯病变前后,分别对罪犯血管和非罪犯血管进行OCT成像。层状斑块被定义为靠近管腔表面的不同光信号强度的、不均匀信号的丰富层状组织,与底层组织界限分明。
主要的排除标准为:1、人工取栓后大量血栓残留,影像学不佳;2、OCT回撤长度过短;3、血管内血栓,再狭窄或新生的动脉粥样硬化;4、其他类型引起的AMI。
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包括心源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缺血所致的血运重建(靶病变血运重建和非靶病变血运重建)及因不稳定或进行性心绞痛再住院。
研究结果
图1:LPR组和LPE组患者的临床基线特征
最终一共190例(49.0%)患者包含层状罪犯病变,其中LPR病变为134例,LPE病变为56例。与LPE组相比,LPR组患者年龄更大且更易患STEMI。(见图1 )
图2:LPR组和LPE组患者的定量冠状动脉造影分析
本研究发现:与LPE组相比,LPR组的冠状动脉血流更差。对于非罪犯病变,两组间的QCA数据无显著性差异。(见图2)
图3:LPR组和LPE组中罪犯和相应的非罪犯斑块的OCT分析(1))
图4:LPR组和LPE组中罪犯和相应的非罪犯斑块的OCT分析(2)
在罪犯病变中,与LPE组相比,LPR组的脂质斑块、薄帽纤维动脉粥样硬化(thin cap fifibroatheroma,TCFA)、巨噬细胞浸润和微通道的发生率更高,而两组间的层状组织厚度和层状组织面积相似。在非罪犯病变中,与LPE组相比,LPR组TCFA患病率较高,平均脂质弧线更大,层状组织的厚度和面积也明显增大。(见图3、4)
图5:层状罪犯斑块的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
本研究发现:TCFA(OR:3.68;95%CI:1.91-7.10)、直径狭窄(diameter stenosis,DS)(OR:1.17;95%CI:1.13-1.20)和平均脂质弧度(OR:1.01;95%CI:1.00-1.02)是层状斑块的独立预测因素。(见图5)
图6:不同条件下出现层状罪犯斑块的可能性
结论
与LPE组相比,LPR组患者无论在罪犯病变处,抑或是非罪犯病变处都具有更易损的斑块特征,以及更高的缺血所致的血运重建发生率。TCFA、直径狭窄>56.5%,平均脂质弧>179.1°是层状罪犯斑块的预测因子。
点评
层状斑块的存在提示先前的斑块不稳定,主要来源于斑块破裂或侵蚀。而累积的证据表明,与斑块侵蚀相比,斑块破裂具有更脆弱的斑块特征。该研究中,LPR组患者有更多的脂质斑块、TCFA、巨噬细胞浸润、微通道等也验证了这一观点。
但该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这是一项单中心的回顾性研究,是否进行OCT成像由操作员自行决定,因此固有的选择偏移是无法避免的。其次,残留血栓或较大脂质核的存在可能会阻碍对层状表型的准确诊断。此外通过OCT来检测巨噬细胞尚未得到完全验证,其可能会受到其他斑块成分(如:微钙化和胆固醇晶体)的影响。最后,许多病例在OCT成像前都进行了血栓抽吸,这可能会影响病变的形态,并导致医源性的斑块破裂。
刘健,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美国心血管研究基金会血管内超声博士后,现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
美国心脏病学院(FACC),欧洲心脏病学协会(FESC),美国心血管造影及介入协会(SCAI)等国际学会专家会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血管循证及精准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冠脉腔内影像及生理学组副组长等五十余项社会兼职。
专业特长为冠心病的诊断和综合性治疗,包括,冠脉介入性治疗,特别是针对高龄,合并复杂疾病的高危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冠心病的二级预防等方面。致力于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像学和血管生理学研究,包括血管内超声,光学相干成像,血流储备分数。胸痛中心的建设,急性胸痛的诊断和治疗。
发表SCI收录文章及国内核心期刊文章100余篇。参与国内多部临床指南的撰写。作为课题负责人获得国自然重点,国自然面上项目,北自然面上,首都卫生发展科研基金等国家及省部级基金支持。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多本国内核心期刊的编委。主译《轻松掌握血管内超声》、《介入心脏病学》、《心脏病学实践》等著作。
来源:见心论道
心衰“新四联”全解⑲丨ACEI和ARB在HFmEF和HFpEF中的临床应用
我国近四分之一主动脉夹层,可归因于低温!柳叶刀子刊超4万患者分析
建议将LDL-C≥3.4 mmol/L诊断为高胆固醇血症!欧洲专家声明建议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