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在近日举行的第20届欧洲克罗恩病和结肠炎组织(ECCO)大会上,“可持续技术与医疗影响”成为核心议题之一。会议第五环节“可持续技术与后果:ESGE-ECCO内镜协作会议”中,比利时鲁汶大学医院Raf Bisschops教授发表主题演讲,系统阐述内镜新技术在炎症性肠病(IBD)诊疗中的附加价值,引发全球学术界关注。
随着全球医疗资源压力加剧,内镜检查对环境影响的显现,ECCO与欧洲胃肠道内镜学会(ESGE)联合提出“可持续内镜技术”概念,强调技术创新需兼顾环境效益与临床价值。针对如何减少内镜及活检次数并确保检查质量,有四大关键要素
1. 最佳的肠道准备;
2. 高质量的检查报告;
3. 首次诊断的准确性;
4. 按照最新的BSG指南随访低风险的患者。
教授强调内镜新技术:虚拟染色内镜及人工智能的应用价值,具体体现在:
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病程的延长伴随结直肠癌(CRC)风险增加,IBD患者CRC的监测尤为重要,以下是具体的监测流程。
1. 低风险(LOWER BRA)
- 监测间隔:每5年一次。
- 适用人群:结肠广泛受累但无活动性炎症,且病理检查无异常。
2. 中风险(INTERMEDIATE BRA)
- 监测间隔:每2~3年一次。
- 适用人群:结肠广泛受累伴活动性炎症,或存在轻度组织学异常。
3. 高风险(HIGHER BRA)
- 监测间隔:每年一次。
- 适用人群:
①中重度活动性炎症伴高危病理特征;
②合并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
③一级亲属50岁前患CRC;
④结肠狭窄、既往不典型增生史;
⑤克罗恩病累及超过50%结肠。
研究证据表明,染色内镜已成为IBD患者内镜筛查的新金标准。根据ESGE指南的建议,推荐对长期活动性结肠炎的患者实施基于染料的全结肠染色内镜检查或虚拟染色内镜检查,并进行靶向活检监测新生物或异型增生的情况(中等质量证据)。操作规范要求:检查人员需经专业培训,在肠道准备充分且疾病活动度稳定的前提下实施四象限活检。
在高质量证据的支持下,可以考虑避免常规实施随机活检。
现有研究同时强调了随机活检在IBD相关异型增生的检测中仍具有重要价值,尤其适用于以下高风险的人群:如病程长(>8年)、长期存在活动性炎症、合并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肿瘤个人史及结肠呈铅管样改变的患者。
实现深度黏膜愈合可显著改善IBD患者预后,而深度组织学愈合可进一步改善临床结局。PICASSO评分系统通过量化评估黏膜结构与血管形态特征,为精准定义IBD黏膜愈合提供了标准化工具,其具体评估维度如下:
1.黏膜结构评分
- 黏膜完整性
- 0分:无黏膜缺损,隐窝连续/规则;
- 1分:隐窝不可见(瘢痕形成);
- 2分:隐窝不连续或扩张/拉长。
- 微糜烂或隐窝脓肿
- 1分:局灶性;
- 2分:斑片状;
- 3分:弥漫性。
- 糜烂(<5 mm)
- 1分:局灶性;
- 2分:斑片状;
- 3分:弥漫性。
- 溃疡(>5 mm)
- 1分:局灶性;
- 2分:斑片状;
- 3分:弥漫性。
2.血管结构评分
- 无血管扩张
- A类:圆润血管,沿隐窝分布;
- B类:血管不可见(瘢痕形成);
- C类:稀疏(深部)血管,无扩张。
- 血管扩张
- A类:圆润且扩张的血管;
- B类:迂曲或密集的浅表扩张血管。
- 黏膜内出血与管腔内出血
- 分类标准与血管扩张评分一致。
研究还特别指出,人工智能(AI)在IBD诊疗中展现出重要应用前景:
- SICEIS(Smart Intestinal Content Imaging System)是一个虚拟染色内镜人工智能系统,旨在检测内镜下的组织学活动/缓解情况,并预测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结果。
- UC scale algorithm(溃疡性结肠炎严重程度分类和局部范围,简称UC-SCALE)是一个人工智能评分系统,用于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疾病严重程度进行空间评估。
教授在总结中提到4点
降低诊疗过程对患者及环境的综合影响
新的内镜技术可以帮助减少IBD内镜检查的环境负担,同时提高患者体验。
-减少结肠镜检查次数:
-使用高质量的虚拟染色内镜技术来减少在监测过程中的结肠镜检查次数,
-对于炎症增加虚拟染色内镜的靶向活检。
未来人工智能的应用
-人工智能将有助于识别低复发风险的患者
-减少患者就医和活检次数。
新指南的制定:新指南应考虑环境影响。
来源:爱在延长炎症性肠病基金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