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探寻脑衰老的科学秘密 ——遗体志愿捐献者生前队列正式启动

2018-06-04作者:论坛报小塔资讯
神经科遗体捐献生前队列衰老

5月30日下午,在北京协和医院学术会堂,由北京协和医院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联合牵头的“遗体志愿捐献者生前队列”正式全面启动。该项研究关注衰老相关的脑功能和病理改变,收集受试者的生前临床资料和基线数据,经过长程随访,与捐献后的病理改变进行对比,以期为衰老引起的神经系统疾病和变化提供更多数据支持。

研究启动会与会专家合影

此次启动的生前队列依托成立于1999年的北京协和医学院志愿遗体捐献接受站和成立于2012年的协和人脑组织库,于2017年5月着手进行了大量的前期工作,构建了包含受试者生前临床资料、生前采集生物样本及去世后捐献组织器官的老年人群数据库。

在北京协和医院的大力支持下,此项研究整合了神经科、心内科、老年医学科、放射科、核医学科多名科研骨干力量,对经过前期评估的遗体捐献志愿者进行生前长程随访观察,实施全面的病史问诊、体格检查和血液检查(包括血生化、激素水平及基因测序等在内的全面指标),以及以认知功能和运动功能等为主的系统性神经功能评价,同时采集超声心动图、头颅PET-MRI等全面的影像资料信息和精神心理相关信息。截至2018年3月,已有91例受试者入组并完成了各项检查,其中80岁以上者约占40%;研究团队计划在3年内入组800例受试者。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副主任朱以诚教授介绍研究方案

据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副主任朱以诚教授介绍,研究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定量神经功能评估系统进行认知测试与手功能评估、步态与运动功能评估,并直接将测试结果和受试者的信息参数保存到系统中,以便长程随访。按照国际惯例,研究计划每两年一次随访,并根据受试者个体的身体条件和新发状况调整随访考查指标。

由于需要对受试者进行非常全面的基线数据收集,研究的工作量非常大,需要大量人力物力,临床医生通常在工作之余挑选工作日或休息日对受试者进行集中评估,对于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还需要入户评估。

朱以诚教授表示,希望通过长时间的、大量的病例积累,发现衰老相关的脑病理和功能改变,并通过捐献后脑病理情况与生前情况的对比,更全面、客观地了解衰老进程和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理。

■链接:北京协和医学院志愿遗体捐献接受站和人脑组织库

1999年5月,北京协和医学院志愿遗体捐献接受站成立,开启了合法、透明的捐献遗体新纪元。近年来,捐献登记的人数逐年上升,截至2018年3月,登记捐献的人数已达12458人,接收遗体1510例,是目前北京地区最大的遗体捐献接收站。志愿遗体捐献遵循“自愿”和“无偿”两大原则,捐献者去世后将遗体捐献给医学院校,供医学生使用,让他们有充分的操作和练习机会。志愿遗体捐献者被尊称为“大体老师”或“无言良师”,他们为医学事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不仅受到医学院校师生的尊重,也越来越被社会大众的理解和肯定。

2012年12月,在志愿遗体捐献站的基础之上,协和医学院人脑组织库成立。2017年5月,北京协和医院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联合在国内率先建立“遗体志愿捐赠者生前队列”,建设包含受试者生前临床资料、生前采集生物样本、及去世后捐献组织器官的老年人群数据库,并进行长程随访,开展衰老相关疾病和脑科学研究,为更好地解决医学难题贡献稀缺研究资源。

《中国医学论坛报》 刘金 报道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