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血液灌流作为一种通过吸附原理清除血液中内源性或外源性毒素的血液净化技术,在急性药物中毒、肝性脑病、脓毒症等疾病的救治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护理工作作为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操作规范程度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与患者安全,而操作流程中的细节把控更是降低风险、提升质量的关键所在。
治疗前的准备工作是构建护理质量防线的首要环节,任何一个细微的疏漏都可能引发严重后果。护士在接诊患者后,需严格执行 “双人核对” 制度,逐一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历号等基础信息,同时仔细确认医嘱中指定的灌流器型号。不同型号的灌流器因吸附剂种类(如活性炭、树脂)和填充量的差异,其吸附性能和适用范围存在显著区别。例如,用于清除小分子药物的灌流器与针对中大分子毒素的灌流器不可混用。某三甲医院急诊中毒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在 2023 年收治的 1200 例灌流治疗患者中,有 38 例(占比 3.2%)因灌流器型号选择错误导致毒素清除效率下降,其中 2 例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因未使用特异性吸附灌流器,出现了胆碱酯酶活性回升延迟的情况。
灌流器的预处理是决定治疗效果的关键步骤。护理人员需将灌流器垂直悬挂,动脉端朝下,先用 5% 葡萄糖溶液 500ml 以 50ml/min 的流速冲洗,目的是中和吸附剂表面的酸性物质,避免直接接触血液引发溶血。随后改用生理盐水以 80-100ml/min 的速度持续冲洗,全程冲洗量不得少于 2000ml。在冲洗过程中,需轻轻拍打灌流器外壳,帮助排出吸附剂间隙的空气和细小颗粒。一位拥有 15 年血液净化护理经验的资深护师强调:“预冲时必须全程观察灌流器是否存在异常,曾遇到过一例灌流器外壳接缝处有微小裂纹的情况,当时仅在高压冲洗时出现极细微的渗漏,若未及时更换,治疗中可能导致血液外渗和污染。” 此外,预冲结束后需关闭灌流器两端阀门,保持管路密闭,避免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中导致吸附剂性能下降。血管通路的建立与维护是贯穿治疗全程的核心护理内容,其通畅性和安全性直接影响治疗能否顺利进行。对于需要临时建立血管通路的患者,首选颈内静脉或股静脉置管。穿刺操作前,护士需协助患者摆放合适体位,颈内静脉置管时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对侧;股静脉置管时取仰卧位,穿刺侧下肢外展 15-30 度。消毒范围需以穿刺点为中心,直径不小于 8cm,采用 “三遍消毒法”:第一遍由内向外螺旋式擦拭,第二遍同法重复,第三遍再次确认,每遍消毒后需待消毒液自然干燥。导管固定时需使用无菌透明敷贴,固定要牢固且避免导管扭曲,同时在敷贴上标注置管日期、时间和操作者姓名。
在持续治疗过程中,护士应每 30 分钟观察一次穿刺部位,检查有无渗血、肿胀、导管移位等情况。若发现穿刺点有渗血,需及时更换敷贴并加压止血,必要时调整抗凝方案。当监测到导管血流量不足(<150ml/min)时,切勿盲目调整泵速,应先检查导管位置是否正确 —— 可通过超声探查导管尖端是否位于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近右心房处。某血液净化中心的临床数据显示,通过规范执行导管护理流程,包括严格无菌操作、定期维护和及时处理并发症,该中心导管相关感染率从 2020 年的 8.6% 降至 2023 年的 2.1%,其中股静脉置管感染率下降最为明显,从 11.3% 降至 1.8%。
治疗中的生命体征监测需要做到精准、及时、动态。护士应每 15 分钟记录一次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和血氧饱和度,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和主诉。灌流开始后 30 分钟内是并发症高发时段,由于血液引出体外后血容量暂时减少,约 15% 的患者会出现血压下降。当收缩压低于 90mmHg 时,需立即将血流速度从常规的 150-200ml/min 降至 100ml/min 以下,同时通知医生,并快速静脉输注生理盐水 100-200ml。对于原有高血压的患者,若血压较基础值下降超过 30%,也需采取同样的干预措施。
随着医工融合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护理辅助系统正逐步应用于血液灌流护理领域。某省级医院引入的全自动灌流护理机器人,可通过机械臂完成灌流器安装、预冲、参数调节等操作,其内置的压力传感器和图像识别系统能精准检测气泡和凝血情况,使操作差错率较人工操作下降 67%。但技术的进步并未削弱护理人员的核心作用,机器人无法替代护士对患者病情变化的敏锐观察和人文关怀。正如一位护士长所言:“智能设备是工具,而护理的本质是对人的照护,这需要我们在规范操作的基础上,始终保持对患者的责任心和同理心。”
本篇文章来自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李梦婷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