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吃药也能吃出肾结石?警惕这些常见药物的“隐形威胁”

2025-04-30作者:壹声资讯
原创


作者: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 李天


生病吃药是人之常情,但“是药三分毒”的警示却常被忽视。药物在治病救人的同时,也可能成为健康的“隐形杀手”。随着临床医学的进步和公众健康意识的提升,“药源性结石”这一概念逐渐进入大众视野,给公众健康敲响了警钟。数据显示,约1%~2%的泌尿系结石与药物存在直接关联,这一数字背后隐藏着不容忽视的健康风险。




药源性结石如何形成?





含药性肾结石





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在尿液中溶解度低,达到过饱和后析出结晶,逐渐形成结石。例如,磺胺类药物、抗艾滋病药物茚地那韦等。


代谢性药物石





药物改变尿液成分或理化环境,如增加尿钙、尿酸浓度,或改变尿液酸碱度。例如,过量补充维生素D可能导致高钙尿症,诱发含钙结石。


值得注意的是,药源性结石的影像学特征可能 “迷惑” 诊断。例如,多数药源性结石在X线下显影较淡,易被漏诊,需结合CT、B超或尿路造影等综合判断。



哪些药物会导致药源性结石?





抗感染类药物





磺胺类药物:复方磺胺甲噁唑磺胺嘧啶柳氮磺吡啶等,其代谢产物乙酰化磺胺在酸性尿液中易形成结晶,连续使用7天约30%患者尿液中可检出结晶,若患者饮水不足,结晶沉积于肾小管或集合管,就会形成结石。


喹诺酮类:环丙沙星,与钙、镁离子结合形成难溶性复合物,当出现脱水状况,或者尿液的pH值高于7.3时,尤其是药物的剂量超过1000mg的情况下,就容易引发晶体尿。反之,当尿液的pH值低于6.8时,晶体尿发生率明显下降。


头孢曲松钠通过钙离子螯合作用,生成头孢曲松钙盐结晶,儿童患者更需警惕,用药期间应避免同时补钙。


维生素类





维生素C在人体内转化为草酸,致使尿液中草酸的排泄量上升,每日摄入超过1000毫克时,约40%会转化为草酸,长期过量服用会增加草酸钙结石的发病风险。


维生素D过量补充会促进肠道钙吸收,每日摄入大于4000IU可致高钙尿症,促进钙盐沉积,进而形成含钙结石。



抗逆转录病毒药(蛋白酶抑制剂)





茚地那韦替诺福韦等,茚地那韦引起结石的发生率大约在3%~22%。由于该药物的代谢产物在尿液中的溶解能力较差,因此容易在肾脏内沉积,并可能对肾小管造成损伤。临床研究发现,在患者出现脱水状况或者尿液pH值超过6.5时,结石的发生风险会显著上升,此时结石结晶析出的概率可高达56%。相反,当尿液pH值低于5.5时,结石晶体被检测出的概率则为22%。


利尿剂





如速尿、氨苯蝶啶氢氯噻嗪等,通过抑制钙重吸收引起尿钙排泄增加,造成高钙尿。


抗癫痫药





托吡酯能抑制碳酸酐酶,阻碍肾小管对碳酸氢盐的重吸收与氢离子的分泌,导致尿液碱化及枸橼酸减少,诱发磷酸钙结石,发病率约为1.5%~2.1%。


缓泻药





长期服用缓泻药易致肠道水分丢失,进而引发脱水、尿液浓缩及电解质流失,增加尿酸结石等发病风险。


含钙抗酸剂





像三硅酸镁这类含硅的牛奶增稠剂,近年来被发现容易诱发婴幼儿硅酸盐结石,连续使用超过3个月,硅酸盐结石风险上升6倍。


别嘌呤醇





别嘌呤醇作为黄嘌呤脱氢酶抑制剂,可阻断次黄嘌呤向尿酸的转化,使尿酸生成减少。然而,这一过程会导致次黄嘌呤与黄嘌呤浓度上升,一旦尿液中黄嘌呤浓度超标,就可能引发结石。



哪些人群需特别警惕?





  • 饮水量不足:日饮水<1500ml致尿液浓缩,药物代谢物浓度飙升;

  • 长期卧床或缺乏运动:骨钙释放增加尿钙排泄,尿液滞留促结晶沉积;

  • 解剖异常:肾盂输尿管狭窄患者结石复发率超50%;

  • 代谢性疾病:代谢性疾病会导致体内钙磷代谢紊乱,使尿钙排泄增多,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尿钙可达正常值3倍,增加结石的发病风险。

  • 既往结石病史:有泌尿系统结石病史的患者,再次发生结石的风险相对较高。



出现这些症状,当心结石在"敲门"



突发腰痛伴血尿:结石移动刺激尿路黏膜的典型表现;

排尿见细沙状物:小结石或结晶排出的直接证据;

反复尿路感染:结石成为细菌"培养皿",常规治疗无效。



如何防范药源性结石?





用药需谨慎





严格遵医嘱,避免自行增减药量;警惕药物联用风险(如维生素D+噻嗪类利尿剂);用药期间暂停补钙(头孢曲松钠使用者尤需注意)。


饮水要足量





每日饮水2.5~3L,尿量>2000ml,尿液颜色呈淡黄色;夜间适量饮水防尿液浓缩;


补钙讲方法





每日钙摄入800~1000mg,优先食补;进餐时服用钙片,钙在小肠与草酸结合成草酸钙,经粪便排出,减少草酸吸收,降低尿液中草酸浓度;避免空腹补钙。


饮食重调理





限高草酸食物(菠菜焯水去草酸);控高嘌呤饮食(海鲜、肉汤适量);维持尿液pH值平衡(尿酸结石患者适当碱化)。


精准预防+定期检查





结石成分分析指导预防(红外光谱技术);高危人群每3~6个月查肾功能、泌尿系超声、尿常规等;年度代谢评估早发现隐患。


图片

END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