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在探索中前行,共盼神经疾病诊疗的“春天”——记第四届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退行性疾病分会年会和第四届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病学分会老年神经病学专家委员会年会圆满召开

2020-09-08作者:CMT快讯会议

紧跟时代步伐,探索医学前沿——2020年8月29日-30日,由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退行性疾病分会、中国老年学与老年医学学会老年病学分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内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神经病学研究所、转化神经变性病杂志编辑部承办的“第四届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退行性疾病分会年会、第四届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病学分会老年神经病学专家委员会年会暨2020上海瑞金国际转化神经变性病高峰论坛及第三届中国神经变性和遗传疾病联盟学术会议网络会议”顺利召开。本次会议汇聚了国内外著名的神经科学专家和神经病学专家,就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他痴呆、神经遗传疾病、脑血管病等内容进行了最前沿科学动态及研究成果的交流,疑难病例的讨论也为临床提供了更多借鉴。


开幕式

微信截图_20200907154359.png

微信截图_20200907153346.png

会议伊始,本次大会主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陈生弟教授对国内外专家及各位同道表示了热烈欢迎。首先,陈生弟教授代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旭教授宣读贺信,张旭教授向大会致以诚挚的祝贺,并表示在本分会的带领下,必将加强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和诊疗策略的发展,为我国神经科学领域做出贡献。

随后,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病学分会会长黎健教授代表分会进行致辞。他强调本次会议有三个特点:大咖云集、内容精彩纷呈、盛况空前,相信此番会议的召开,将促进神经退行性病变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以及预防和转化研究,也能够让众多的与会者领略大咖风采,了解最新的发展动态和成果。

帕金森病及相关疾病专题


微信截图_20200907153415.png
微信截图_20200907153433.png
微信截图_20200907153444.png
微信截图_20200907153532.png
微信截图_20200907153501.png

首先,美国纽约西奈山医学院终身讲席教授、运动障碍病研究室主任岳振宇教授就“小胶质细胞自噬对α-突触核蛋白稳态的调控和神经保护作用”进行了精彩报告。随后,来自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蔡怀彬教授和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周嘉伟教授也分别从神经元、信号通路等机制出发,阐述了多巴胺能神经元、神经炎症的相关作用机制。对于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生机制的探讨,或为面对解释多数疾病原因、形成预防或治疗策略的挑战提供更多思路。

随后,四川省人民医院乐卫东教授介绍了转录因子Nurr1表达与炎症因子的变化对于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的影响,并强调了Nurr1可能成为未来治疗帕金森病的新靶点。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佘杭院区章京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陈彪教授分别从红细胞α-突触核蛋白调控星形胶质细胞功能及RBD向帕金森病转化的发病因素等角度出发,分享了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相关探索及转化研究成果。

微信截图_20200907153520.png

微信截图_20200907153638.png

帕金森病引起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正受到越来越多关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唐北沙教授介绍了突触核蛋白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相关研究,并表示相信未来在突触核蛋白病引起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研究领域能够取得更多突破。诺贝尔大会成员Per Svenningsson教授、德国帕金森病学会主席Heinz Reichmann教授也从不同角度带来了对于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的思考和探索,内容涵盖GBA、prosaposin、progranulin在疾病中的作用,以及近年备受关注的肠道菌群与帕金森病。Bas. Bloem教授介绍了帕金森病全面管理中的照料护理。

微信截图_20200907153718.png

微信截图_20200907153731.png


微信截图_20200907153803.png

微信截图_20200907153746.png

随着分子影像学的不断发展,这一技术也越来越多应用于帕金森病的诊断。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王坚教授以“帕金森病的影像学研究进展”为题,介绍了DAT/VMAT2-PET影像,FDG-PET影像、胆碱能/A2A影像、Tau/a-synuclein影像等在帕金森病诊断中的应用,并强调了帕金森病分子影像标志物对帕金森病的诊断至关重要。无论是对发病机制的探讨还是技术指导下更精准的诊断,提升临床治疗效果才是最终目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冯涛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孙伯民教授分别介绍了进展期帕金森病的治疗和闭环式DBS治疗帕金森病的进展。在此环节,马来西亚大学神经病学系教授兼高级顾问Shen-Yang LIM教授对帕金森病最新高影响力临床研究进行了系统分析,干货满满。




微信截图_20200907164227.png
微信截图_20200907153827.png
微信截图_20200907153849.png

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他痴呆专题
微信截图_20200907154155.png
微信截图_20200907154206.png
微信截图_20200907154130.png
微信截图_20200907154418.png
微信截图_20200907154114.png
微信截图_20200907154508.png

对疾病发生发展全过程的了解,是准确诊断及给予精准治疗的重要前提。但对于阿尔茨海默病,临床仍很大程度上无异于进行“盲人摸象”。在该环节,美国埃默里大学毛子旭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宋伟宏教授、美国埃默里大学叶克强教授、同济大学脑与脊髓临床研究中心郑加麟教授及北京天坛医院张巍教授分别结合各自的前沿基础研究和临床经验,从miRNA、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肠道微生物、小胶质细胞激活与外泌体释放等不同角度,分享了当前学界在阿尔茨海默病领域进行的诸多探索及各自的思考。

此外,还有多项研究发现,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会出现情绪、行为的改变。会议上,新加坡国立神经科学研究所Kok Pin Ng教授全面讲述了阿尔茨海默病病程中,可能出现如情绪低落、冷漠、食欲不振、自杀想法、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这些情绪、知觉和行为障碍可能是由神经退行性疾病引起的情绪相关脑网络异常所致,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更多的功能损伤、更大的护理负担。Kok Pin Ng教授提出,未来需要更多的针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神经精神症状机制和预防治疗手段的研究。此环节中,中南大学张灼华教授、青岛大学徐华敏教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刘强教授还就线粒体、铁代谢紊乱及神经炎症与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进行了分享。

微信截图_20200907153546.png

微信截图_20200907154142.png

微信截图_20200907154221.png

微信截图_20200907154233.png

微信截图_20200907154439.png

微信截图_20200907154613.png

微信图片_20200907154320.png

北京医院老年病研究所黎健教授以“脑衰老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特征与干预策略”为题,介绍了脑衰老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机制。黎教授同时指出能量摄入的调控能影响脑衰老和疾病发生,阻断脑衰老是防止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键。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曾进胜教授则分享了卒中后的远隔损害与认知障碍发生的相关性。解放军总医院贾建军教授还介绍了变性病性痴呆的神经影像学特点与鉴别。

北京天坛医院徐浚教授介绍了认知障碍的全面管理和预防措施。徐教授指出,目前已有研究表明P-tau217可作为诊断AD生物标志物,并且部分存在高危因素的AD人群可以通过饮食、锻炼、积极管理共病等早期预防。徐教授指出,生物标志物在认知障碍相关疾病的诊断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需注意在研究中关注器官、时间相关性的生物标志物。此外,对认知障碍的研究不能只聚焦于脑内,还应关注血液、影像及其他器官的情况。山东省立医院杜怡峰教授同样在随后的报告中分析了阿尔茨海默病早期干预的现状及展望。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刚教授和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汪凯教授则分享了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治疗新进展及发病的环路机制和神经调控治疗研究进展,为与会者们带来了更多思考。

疑难疾病论坛

微信截图_20200907154004.png

微信截图_20200907154022.png

微信截图_20200907165830.png

各种类型的研究终要以应用于临床为最终目标,实践中的不断总结更容易带来惊喜。在病例讨论环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陈晟教授、吴逸雯教授指导分析了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武汉协和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上海新华医院等多个临床中心带来的疑难病例,涵盖遗传性甲状腺素相关性淀粉样变性病(TTR)、青年不典型帕金森病、痉挛性截瘫叠加帕金森综合征、皮质基底节变性等富有挑战性的疑难病例。这些病例为临床提供了借鉴,在临床工作中要抽丝剥茧,不断追寻病例的源头,才能准确诊断,为患者提供恰当的治疗。


总  结

在浓烈的学术氛围中,为期两天的会议圆满落幕。陈生弟教授进行大会总结时指出,“感谢在本次会议上进行学术报告、话题分享的国内外专家、学者们,相信这些内容会令所有与会同道们大有收获,也相信很多研究及所获成果将逐渐成为疾病诊治的“明天”。此次会议首次完全通过线上方式举办,2天累计4万多人次参与,从数据可见,无论是规模还是受众层面,均超越了往届线下会议。在会议即将结束之际,再次感谢放弃休息参与会议的专家及同道们,期待与大家明年会议再度相聚!



支持鸣谢:

BI 图.jpg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