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无痛胃镜检查后,我会“一麻不醒”吗?

2022-01-29作者:论坛报小塔资讯
其他消化疾病非原创


微信图片_20220119145258.jpg


自1846年,莫顿在美国麻省总医院公开演示乙醚吸入麻醉取得成功以来,全身麻醉发展至今已有170余年的历史!


无痛胃镜麻醉即为全身麻醉的一种

它有自己专属的医学名词——静脉麻醉

微信图片_20220119145301.jpg


静脉麻醉


微信图片_20220119145303.jpg


静脉麻醉,顾名思义,就是从静脉注入麻醉药物,起到全身麻醉的效果。


静脉麻醉过程中,病人失去意识,处于类似睡眠的状态,我们常说,睡一觉儿,检查就做好了。


微信图片_20220119145305.jpg


整个过程中,麻醉医生所扮演的角色,并不是简单的打一针、注射一些药物那么简单。


而是要在确保病人生命安全的前提下,让其舒适、顺利地完成检查操作!


微信图片_20220119145312.jpg


其中最为重要、风险最大的

就是保证病人的生命安全!


非常多的病人在普通胃镜与无痛胃镜间无法抉择,既担心无法忍受普通胃镜的不适,也担心无痛胃镜潜藏的风险。

微信图片_20220119145320.jpg


就算最终选择了无痛胃镜,也会有病人及病人家属担忧,会不会“一麻不醒”。


微信图片_20220119145322.jpg


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来聊一聊,静脉麻醉后会不会“一麻不醒”?


无痛胃镜发生率最高、最不可忽视的风险为低氧。低氧的原因既包括病人自身因素,也包括麻醉因素及内镜操作因素。


短时间的低氧并不会对我们的健康、记忆产生影响,但长时间无法改善的低氧,会诱发心肌缺血、恶性心律失常、永久性神经系统损害等恶性事件,甚至发生“一麻不醒”的情况!


想要避开低氧造成的严重后果,需要病人、病人家属与麻醉医护一起努力,共同把好“麻醉前评估”、“麻醉中管理”与“麻醉后复苏”三大关。


麻醉前评估,即前往麻醉门诊就诊。麻醉医生可通过病史询问、简单体格检查以及化验报告解读等,来评估你是否适合、能否接受无痛胃镜检查。


有极高麻醉风险的病人,比如患有未控制的严重高血压、房颤、不稳定心绞痛等,是不能够获得无痛胃镜检查的通行证的。


当通过了第一关,来到了无痛胃镜检查室内。


进行检查操作过程中,麻醉医生如何预防病人出现低氧呢?


鼻导管吸氧,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预防措施,可将低氧的发生率从76%降至16%!


微信图片_20220119145350.jpg


鼻咽通气道、胃镜检查专用喉罩、声门上喷射鼻咽通气道、高流量氧疗(HFNC)等,应用于预先评估具有高低氧风险的病人中,可显著减少低氧的发生。


完成了无痛胃镜检查,从检查室出来,并不是警报解除哦,麻醉后复苏过程中仍存在低氧风险,认真细致的麻醉后复苏也至关重要!


微信图片_20220119145354.jpg


静脉麻醉的黄金搭档,为丙泊酚联合芬太尼类镇痛药物,两种药物都具有一定的呼吸抑制作用。芬太尼类镇痛药物还可引起延迟性呼吸抑制。



延迟性呼吸抑制,简单来说就是病人醒后,还可能再次“睡“过去,并且可能忘记呼吸,从而发生低氧窒息,危及生命。


这就需要病人家属配合麻醉护士,保证病人从检查室出来后,始终保持清醒状态。



麻醉无小事,麻醉也并非全无风险。


充分重视麻醉前评估、麻醉中管理与麻醉后复苏,时刻绷紧生命安全这根弦。




作者:连秋月

来源:仁济麻醉科普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