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2025年8月24日,在“新防线·新未来”基石学院项目华东区域上海站会议上,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治所所长陈健研究员发表了题为《新发呼吸道传染病威胁应对》的主题演讲。他从全球疫情演变、上海面临的特殊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与挑战等多个角度,深入分析了当前新发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控形势,并介绍了上海在应对潜在威胁方面所做的系统性工作。
陈健指出,21世纪以来,全球新发呼吸道传染病疫情频发,从2003年的SARS、2009年甲型H1N1流感、2013年H7N9禽流感,到2019年底开始的新冠疫情,病毒不断进化和变异,疫情间隔呈现不确定性和突发性特点。他强调,这些疫情一再提醒我们,新发传染病已不再是小概率的“黑天鹅”事件,而是需要持续应对的“灰犀牛”挑战。
一、上海面临的多重输入性与扩散风险
作为中国经济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在传染病防控方面面临诸多独特挑战。陈健分析指出,首先,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和西伯利亚—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路线上,每年大量候鸟在崇明东滩等自然保护区停留,可能携带禽流感等病毒,形成自然疫源地向人传播的风险。其次,上海人口密度极高,位居全球前列。高密度人口加剧了病毒人际传播风险,尤其在中心城区,一旦发生疫情容易快速扩散。此外,上海作为国际航空枢纽和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落地城市,每日大量国际旅客在此中转或入境。交通便捷化极大缩短了病毒跨境传播的时间。这意味着任何国家出现的病原体都可能在24小时内传入上海。
二、近年重大疫情的深刻教训与启示
陈健回顾了上海近年来应对几次重大疫情的经验与教训。他指出,疫情防控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处置”。2013年禽流感疫情中,上海及时查明了感染来源与传播途径,果断采取关闭活禽市场等控制措施,为后续疫情防控打下基础。这一措施也延续至今,显著降低了相关风险。
新冠疫情后,由于前期严格非药物干预措施的实施,2020–2022年各类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显著下降。但随着社会活动恢复,2023年1月8日“乙类乙管”政策调整后,流感疫情迅速反弹,并在2–3月出现大幅高峰。其后多种呼吸道病原体交替流行,甚至出现个别病例短期内感染5–6种病原体的情况。
三、强化监测预警体系,拓展社区与多病原检测
上海自1970年代起开展流感监测,2011年纳入国家流感监测网络。经历多次疫情后,上海逐步建立起覆盖全市、多维度、智能化的呼吸道传染病监测体系。据陈健介绍,目前上海已建成包括国家级哨点医院39家、网络实验室16个区全覆盖的综合监测网络。监测内容涵盖爆发监测、门急诊与住院病例监测、病原学监测等多个方面,能够实时掌握流感病毒的流行趋势、型别变化、变异和耐药性情况。
在监测技术创新上,上海于2012年启动急性呼吸道感染多病原检测,2015年进一步拓展为呼吸道多病原谱监测。监测策略实现了三大转变:
1. 从单病种转向多病原协同监测,对同一病例开展多种病原检测;
2. 从 Convenience Sampling(便利抽样)转向概率抽样,提高样本代表性;
3. 依托信息化实现智能预警,通过症候群、病原等多元数据实时捕捉异常信号。
四、近期流行态势与未来风险评估
监测数据显示,当前全国流感活动水平仍处于高位,南方省份流行通常早于北方1个月左右。上海既往流感流行呈冬春季和夏季双高峰模式,但近两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夏季高峰有所减弱。病原学监测显示,当前优势毒株为甲型H3N2,甲型H1N1和乙型流感病毒近年未主导流行。陈健特别提醒需关注乙型流感病毒再次流行的可能性,“乙型流感往往对儿童和青少年影响更大,一旦流行可能带来较高的重症负担。”多病原监测结果显示,门急诊病例中当前以新型冠状病毒、普通冠状病毒和流感病毒为主;住院病例中流感病毒占比第三。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初以来,流感与新冠病毒曾出现交替流行态势,提示病毒之间存在一定竞争性抑制。
结语:持续完善防控体系,应对未来威胁
陈健总结强调,新发呼吸道传染病威胁长期存在,下一次疫情“不是是否会发生,而是何时发生”的问题。上海作为超大型国际城市,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不断完善“监测—预警—处置—评估”一体化防控体系,筑牢公共卫生防线。他最后呼吁临床医生与公共卫生人员更加紧密合作,加强一线症状监测与病原识别,共同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呼吸道传染病威胁。“病毒无国界,防控无孤岛。只有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才能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对人民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