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上海疾控专家陈健:新发呼吸道传染病威胁持续,多维度监测网络筑牢公共卫生防线

2025-09-16作者:张文静资讯

2025824日,在“新防线·新未来”基石学院项目华东区域上海站会议上,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治所所长陈健研究员发表了题为《新发呼吸道传染病威胁应对》的主题演讲。他从全球疫情演变、上海面临的特殊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与挑战等多个角度,深入分析了当前新发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控形势,并介绍了上海在应对潜在威胁方面所做的系统性工作。

陈健指出,21世纪以来,全球新发呼吸道传染病疫情频发,从2003年的SARS2009年甲型H1N1流感、2013H7N9禽流感,到2019年底开始的新冠疫情,病毒不断进化和变异,疫情间隔呈现不确定性和突发性特点。他强调,这些疫情一再提醒我们,新发传染病已不再是小概率的“黑天鹅”事件,而是需要持续应对的“灰犀牛”挑战。

一、上海面临的多重输入性与扩散风险

作为中国经济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在传染病防控方面面临诸多独特挑战。陈健分析指出,首先,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和西伯利亚—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路线上,每年大量候鸟在崇明东滩等自然保护区停留,可能携带禽流感等病毒,形成自然疫源地向人传播的风险。其次,上海人口密度极高位居全球前列。高密度人口加剧了病毒人际传播风险,尤其在中心城区,一旦发生疫情容易快速扩散。此外,上海作为国际航空枢纽和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落地城市,每日大量国际旅客在此中转或入境。交通便捷化极大缩短了病毒跨境传播的时间。这意味着任何国家出现的病原体都可能在24小时内传入上海。

二、近年重大疫情的深刻教训与启示

陈健回顾了上海近年来应对几次重大疫情的经验与教训。他指出,疫情防控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处置”。2013年禽流感疫情中,上海及时查明了感染来源与传播途径,果断采取关闭活禽市场等控制措施,为后续疫情防控打下基础。这一措施也延续至今,显著降低了相关风险。

新冠疫情后,由于前期严格非药物干预措施的实施,20202022年各类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显著下降。但随着社会活动恢复,202318日“乙类乙管”政策调整后,流感疫情迅速反弹,并在23月出现大幅高峰。其后多种呼吸道病原体交替流行,甚至出现个别病例短期内感染56种病原体的情况。

三、强化监测预警体系,拓展社区与多病原检测

上海自1970年代起开展流感监测,2011年纳入国家流感监测网络。经历多次疫情后,上海逐步建立起覆盖全市、多维度、智能化的呼吸道传染病监测体系。据陈健介绍,目前上海已建成包括国家级哨点医院39家、网络实验室16个区全覆盖的综合监测网络。监测内容涵盖爆发监测、门急诊与住院病例监测、病原学监测等多个方面,能够实时掌握流感病毒的流行趋势、型别变化、变异和耐药性情况。

在监测技术创新上,上海于2012年启动急性呼吸道感染多病原检测,2015年进一步拓展为呼吸道多病原谱监测。监测策略实现了三大转变:

1. 从单病种转向多病原协同监测,对同一病例开展多种病原检测;

2. Convenience Sampling(便利抽样)转向概率抽样,提高样本代表性;

3. 依托信息化实现智能预警,通过症候群、病原等多元数据实时捕捉异常信号。

四、近期流行态势与未来风险评估

监测数据显示,当前全国流感活动水平仍处于高位,南方省份流行通常早于北方1个月左右。上海既往流感流行呈冬春季和夏季双高峰模式,但近两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夏季高峰有所减弱。病原学监测显示,当前优势毒株为甲型H3N2,甲型H1N1和乙型流感病毒近年未主导流行。陈健特别提醒需关注乙型流感病毒再次流行的可能性,“乙型流感往往对儿童和青少年影响更大,一旦流行可能带来较高的重症负担。”多病原监测结果显示,门急诊病例中当前以新型冠状病毒、普通冠状病毒和流感病毒为主;住院病例中流感病毒占比第三。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初以来,流感与新冠病毒曾出现交替流行态势,提示病毒之间存在一定竞争性抑制。

结语:持续完善防控体系,应对未来威胁

陈健总结强调,新发呼吸道传染病威胁长期存在,下一次疫情“不是是否会发生,而是何时发生”的问题。上海作为超大型国际城市,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不断完善“监测—预警—处置—评估”一体化防控体系,筑牢公共卫生防线。他最后呼吁临床医生与公共卫生人员更加紧密合作,加强一线症状监测与病原识别,共同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呼吸道传染病威胁。“病毒无国界,防控无孤岛。只有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才能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对人民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