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2025年5月30日-6月3日,202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于美国芝加哥召开。ASCO年会是全球规模最大、最具权威的临床肿瘤学会议之一,国际顶尖专家齐聚一堂,分享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内容涵盖各种肿瘤的治疗以及相关技术和基础研究等内容。本届年会的主题为“推动知识转化为行动:构建更美好的未来(Driving Knowledge to Action: Building a Better Future)”。
针对大会的海量学术内容,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王维虎教授团队开辟【“放”眼看前沿之北京大学肿瘤医院2025年ASCO会后会系列报道】专栏,“国家队”优选放疗相关研究,带您一起掌握放疗领域最新进展,更好指导临床实践。本篇为专栏中的第二篇,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于会明、余荣、石安辉教授带队领学。
本期目录
01:早期高危非小细胞肺癌接受诱导/巩固阿替利珠单抗联合体部立体定向放疗对比单纯体部立体定向放疗的随机对照III期临床研究(SWOG/NRG S1914研究)
02:贝莫苏拜单抗联合或不联合安罗替尼用于局部晚期不可切除(Ⅲ期)NSCLC同步/序贯放化疗后未进展患者维持治疗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Ⅲ期临床研究(R-ALPS研究)
03: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放化疗后阿替利珠单抗巩固治疗的随机对照Ⅱ期研究
04:食管癌或胃食管结合部癌新辅助同步放化疗后术后辅助纳武利尤单抗:CheckMate 577研究的首次总生存(OS)期报道
05:ESOPEC研究中食管腺癌患者围手术期化疗与术前放化疗的复发模式比较
研究标题:早期高危非小细胞肺癌接受诱导/巩固阿替利珠单抗联合体部立体定向放疗对比单纯体部立体定向放疗的随机对照III期临床研究(SWOG/NRG S1914研究)
摘要号:Oral 8003
研究背景:体部立体定向放疗(SBRT)是早期不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标准治疗方式。尽管SBRT可实现90%以上的局部控制率,但区域复发及远处转移仍较常见。SWOG/NRG S1914是一项随机对照Ⅲ期临床研究,旨在评估新辅助、同步和辅助阿替利珠单抗联合SBRT 对比单纯SBRT在早期 NSCLC 的疗效与毒副反应。
研究方法:研究纳入T1-3N0M0期、肿瘤直径≤7 cm,不可手术或拒绝手术的NSCLC患者,且具备至少1项复发高危因素(肿瘤直径≥2 cm;最大标准摄取值≥6.2;病理分化程度为中/低/未分化)。患者按1:1随机分配至单纯SBRT组(S组)或联合治疗组(AS组)。S组接受SBRT治疗(3~8次分割,总的生物效应剂量≥100 Gy);AS组接受阿替利珠单抗静脉注射(1200 mg,每3周1次,8个周期),SBRT于第3周期开始。研究的主要终点为总生存(OS)期,次要终点包括无进展生存(PFS)期、失败模式和毒副反应。
研究结果:共入组403例患者(S组201例,AS组202例)。研究在首次中期分析时因OS期和PFS期未达预期而终止入组。中位随访12个月。患者中位年龄为73岁,中位肿瘤直径为2.3 cm。S组和AS组的OS期无显著差异(HR=1.15,P=0.63;2年OS率分别为82%对80%)。AS组的PFS期未显著改善(HR=1.35,p=0.16;S组和AS组的2年PFS率分别为71%对60%)。失败模式方面,两组区域复发(2%对3%)和远处转移(4%对5%)率无差异,但AS组局部复发率更高(13%对7%)。AS组≥3级毒副反应发生率更高(12%对2%),包括1例5级呼吸衰竭。
研究结论:本研究是首个评估免疫治疗联合SBRT用于早期NSCLC患者的Ⅲ期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联合治疗并未改善OS期,反而增加了≥3级毒副反应的发生风险。
一句话点评
对于早期不可手术NSCLC,体部立体定向放疗仍然是标准治疗模式,与系统治疗的结合模式仍需进一步探索。
研究标题:贝莫苏拜单抗联合或不联合安罗替尼用于局部晚期不可切除(Ⅲ期)NSCLC同步/序贯放化疗后未进展患者维持治疗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Ⅲ期临床研究(R-ALPS研究)
摘要号:LBA8004
研究背景:贝莫苏拜单抗(TQB2450)是一种新型人源化IgG1型抗PD-L1单克隆抗体。安罗替尼作为一种多靶点抗血管生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晚期NSCLC中通过促进肿瘤血管正常化、增强T细胞浸润及强化抗肿瘤免疫应答,进而协同PD-(L)1抑制剂提升抗肿瘤效应。
研究方法:本研究共纳入553例接受同步或序贯放化疗(60 Gy±10%)后未进展的局部晚期不可切除Ⅲ期NSCLC患者,随机分为三组:1)联合组:贝莫苏拜单抗(1200 mg,每3周1次)+安罗替尼(8 mg,每3周第1~14天口服);2)单药组:贝莫苏拜单抗单药治疗;3)安慰剂组。主要研究终点为PFS期。
研究结果:截至2023年11月30日,联合组的中位PFS期为15.15个月,显著优于安慰剂组的4.17个月(HR=0.49,P<0.0001);贝莫苏拜单抗单药组中位PFS期为9.69个月,亦显著优于安慰剂组(HR=0.53,P<0.0001)。联合组、单药组和安慰剂组的12个月PFS率分别为54.9%、45.7%和26.4%。中位总生存(OS)期未达到。联合组、单药组和安慰剂组中≥3级治疗期间毒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9.8%、31.8%和21.2%。截至2024年7月8日,联合组和单药组的中位PFS分别为17.38个月和11.20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0.82,P=0.1218)。
研究结论:贝莫苏拜单抗单药或联合安罗替尼治疗相较于安慰剂均显著延长了局部晚期不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PFS期,且安全性可接受。
一句话点评
贝莫苏拜单抗单药或联合安罗替尼可能作为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性放化疗后的标准巩固治疗模式,但有待长期随访结果的证实。
研究标题: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放化疗后阿替利珠单抗巩固治疗的随机对照Ⅱ期研究
摘要号:LBA 8005
研究背景:多数局限期小细胞肺癌(LS-SCLC)患者在接受放化疗(CRT)后出现复发。广泛期SCLC及非小细胞肺癌CRT后应用免疫治疗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本研究旨在探讨CRT后使用阿替利珠单抗巩固治疗是否能延长LS-SCLC患者的生存。
研究方法:研究纳入CRT后未出现进展、ECOG评分为0~2分的LS-SCLC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配至观察组或阿替利珠单抗组(1200 mg,每3周1次,最长治疗1年,直至进展或发生不可接受的毒性)。治疗开始时间为CRT结束后3~7周,疾病缓解患者允许接受25~30 Gy脑部预防照射(PCI),可在阿替利珠单抗治疗开始后进行。主要研究终点为OS期,次要研究终点包括ORR、PFS期和毒副反应。
研究结果:共170例患者被随机分配至阿替利珠单抗组(n=85)或观察组(n=85)。两组ORR相似,且均有67%的患者接受PCI。CRT后阿替利珠单抗组和观察组的3~4级毒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4%和20%,每组均有2例发生3~4级肺炎。共3例治疗相关死亡,均发生于阿替利珠单抗组。中位随访45.1个月,阿替利珠单抗组和观察组的中位OS期分别为43.3个月和38.8个月(HR=1.14,p=0.5),中位PFS期分别为21.1个月和15.9个月(HR=0.88,p=0.5)。
研究结论:阿替利珠单抗用于LS-SCLC患者同步放化疗后的巩固治疗,并未显著改善PFS期或OS期。
一句话点评
尽管阿替利珠单抗在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治疗中具有明确生存优势,但其作为局限期小细胞肺癌同步放化疗后的巩固治疗方案未能展现出生存优势(可能需要进一步筛选优势人群)。
研究标题:食管癌或胃食管结合部癌新辅助同步放化疗后术后辅助纳武利尤单抗:CheckMate 577研究的首次OS期报道
摘要号:Oral 4000
研究背景:CheckMate 577研究初步分析结果显示,在中位随访24.4个月时,对于接受新辅助CRT及R0切除术后病理仍有肿瘤残存的Ⅱ–Ⅲ期食管癌/胃食管结合部癌(EC/GEJC)患者,辅助纳武利尤单抗治疗可显著延长无病生存(DFS)期,且安全性良好。本研究报告其OS及DFS长期随访结果。
研究方法:接受新辅助CRT及R0切除术后、病理仍有肿瘤残存的Ⅱ–Ⅲ期EC/GEJC患者,按2:1随机接受纳武利尤单抗(240 mg,每2周1次,共16周,之后480 mg,每4周1次)或安慰剂治疗,最长疗程1年。主要研究终点为DFS期。次要研究终点为OS期,探索性终点包括安全性、无远处转移生存(DMFS)期和二线无进展生存(PFS2)期。
研究结果:共纳入794例患者(纳武利尤单抗组,n=532;安慰剂组,n=262)。中位随访78.3个月,纳武利尤单抗组DFS持续优于安慰剂组(HR=0.76)。纳武利尤单抗组的中位OS期在数值上优于安慰剂组(51.7个月对35.3个月),但无显著性差异(HR= 0.85,P=0.106)。纳武利尤单抗组对比安慰剂组的3年和5年OS率分别为57%对50%,46%对41%。纳武利尤单抗组的DMFS与PFS2也优于安慰剂组。两组分别有46%和60%的患者接受了后续治疗,后续免疫治疗的比例分别为5%和15%。未发现新的安全性问题。
研究结论:对于接受新辅助放化疗后术后病理仍有肿瘤残存的食管癌或胃食管结合部癌患者,辅助纳武利尤单抗治疗可带来持久的无病生存期的获益,在总生存方面仅呈现出数值上改善的趋势。
一句话点评
新辅助放化疗后术后病理仍有肿瘤残存的EC/GEJC患者,纳武利尤单抗辅助治疗仍然为标准治疗模式,但是否能提高OS仍需进一步探索。
研究标题:ESOPEC研究中食管腺癌患者围手术期化疗与术前放化疗的复发模式比较
摘要号:Oral 4014
研究背景:ESOPEC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与术前放化疗相比,围手术期化疗可改善食管腺癌(EAC)患者的总生存和无进展生存。进一步明确后续复发模式对未来治疗策略优化至关重要。
研究方法:纳入ESOPEC研究中接受术前FLOT方案化疗(5-FU/亚叶酸钙/奥沙利铂/多西他赛)或术前CROSS方案放化疗(41.4 Gy/卡铂/紫杉醇)联合手术的cT1cN+cM0或cT2-4a N任意cM0期EAC患者。分析无复发生存(RFS)、无远处转移生存(DMFS)以及局部、区域和远处复发模式。研究主要比较两种治疗方式的3年累积复发率,并分析事件特异性风险。
研究结果:在ESOPEC研究入组的438例患者中,FLOT组和CROSS组中分别有192例(86.9%)和179例(82.5%)接受了手术,纳入本研究分析。其中共有354例患者达到R0切除[FLOT组182例(94.8%);CROSS组172例(96.1%)]。FLOT组中有142例(74.0%)患者接受了术后化疗。中位随访56个月,178例患者出现疾病复发(FLOT组81例;CROSS组97例),28例患者死亡时未出现疾病复发(FLOT组12例;CROSS组16例)。FLOT组和CROSS组的3年RFS率分别为54.5%和39.0%(HR=0.67,P=0.005)。FLOT组和CROSS组的3年DMFS率分别为57.6%和41.0%(HR=0.64,P=0.002)。
研究结论:在食管腺癌患者中,与术前CROSS方案放化疗相比,围手术期FLOT方案化疗改善了无复发生存和无远处转移生存。患者的预后主要取决于远处复发情况,接受FLOT方案患者的远处复发风险显著低于接受CROSS方案者。
一句话点评
ESOPEC研究的复发模式显示,食管腺癌患者围手术期FLOT方案化疗与术前CROSS方案放化疗相比,显著降低远处转移风险,可能是取得生存获益的主要原因。
领衔专家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于会明 余荣 石安辉
校译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邓玮 常笑
翻译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柯希扬 奚菲阳
通讯员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滕悦
博士、博士后导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放疗科主任
主编《中国原发性肝细胞癌放射治疗指南》
主编《消化、头颈、胸部肿瘤放疗规范和靶区定义》系列丛书
中国医师协会放射肿瘤治疗医师分会 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放射肿瘤治疗医师分会肝癌放疗学组 组长
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 全国委员
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肝癌放疗学组 副组长
北京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 候任主任委员
北京医师协会放射治疗专科医师(技师)分会 副会长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消化道肿瘤放疗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获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在《癌细胞》(Cancer Cell)、《美国医学会·外科学》(JAMA Surgery)、《肝病学》(Hepatology)等发表论文100余篇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肿瘤的规范化诊治,个体化放疗及多学科综合治疗等。科室以“团结创新,至仁至精”为科训,通过具体项目带领全科进步,借助规范提升临床和科研水平,并努力实现肿瘤领域引领和示范作用。团队年收治新患者约5000例,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50余项,在研各类课题24项,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外科学》(JAMA Surgery)、《柳叶刀·肿瘤学》(Lancet Oncol)、《肝病学》(Hepatology)、《国际放射肿瘤学·生物学·物理学杂志》(IJROBP)、《放射治疗学及肿瘤学》(Radiother Oncol)等期刊上发表科学论文多篇,并主编了《恶性肿瘤放疗规范和靶区定义》系列丛书。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