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双盲、随机对照研究证明干燥综合征免疫治疗新方法安全有效

2022-11-16作者:壹声资讯
原创

2022年10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栗占国教授团队在JAMA Network Open杂志发表了一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免疫治疗的研究成果:Efficacy and Safety of Low-Dose Interleukin-2 for Primary Sjögrens Syndrome: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证明低剂量IL-2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作者研究了低剂量IL-2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免疫失调显著改善,为干燥综合征免疫治疗提供了临床和实验依据。

  

 

微信图片_20221116142246.jpg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是一种以口、眼干燥为典型临床特征,易并发多脏器损伤、淋巴瘤、免疫系统异常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在我国患病人数约800万人,是我国患病人数最高的系统性自身免疫病之一。目前,该病治疗方法有限,且多为对症治疗,依赖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易产生副作用。亟需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提高治疗效率、减少副作用。

 

这项研究纳入活动性pSS患者,进行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研究,连续3个月低剂量IL-2治疗,随访3个月。研究结果证明,在原有治疗基础上补充低剂量IL-2可显著增加治疗有效率,显著降低临床的疾病活动指数(ESSDAI)。ESSPRI评估显示,低剂量IL-2治疗可更显著改善患者的干燥、全身不适(疼痛)和疲劳症状,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精神症状也随之改善。在IL-2治疗组,合并肺间质病变的患者肺功能较治疗前也发生明显改善,而对照组改善不明显。使用Sjögren应答评估工具(STAR)评估治疗反应性的结果显示,低剂量IL-2治疗较对照治疗组显著提升了患者的治疗反应率。

 

image.png 

免疫学分析显示,低剂量IL-2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体内免疫环境,降低IL-17A, IFN-α等炎症因子水平,明显增加Treg细胞的比例。研究显示,除了T细胞,pSS患者的B10细胞亚群也高表达CD25等IL-2受体分子,在IL-2治疗后比例增加。表达IL-10的B细胞水平也上升,从作用机制上进一步提供了低剂量IL-2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证据。接受IL-2治疗的患者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无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害等,发生感染的患者比对照组明显减少。这些结果提示,低剂量IL-2对pSS的治疗有效,安全性良好。

 

本研究首次通过双盲临床研究证明了低剂量IL-2治疗干燥综合征的有效性,并证明了IL-2治疗不仅可以促进自身免疫病患者的Treg功能,还可能靶向作用于pSS患者的B细胞亚群,促进其免疫负调节功能,提示了低剂量IL-2疗法调节免疫细胞发挥疗效的新机制。研究发现,低剂量IL-2治疗可显著改善pSS患者肺功能、全身不适和疲劳症状,有望为临床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精神症状提供经济、有效、安全的新型治疗方法,对改善干燥综合征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何菁教授、陈家丽博士为本文第一作者,栗占国教授、孙晓麟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作者简介



何菁

教授,主任医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先后入选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万人。获茅以升青年科技奖,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荣耀医者-青年创新奖。担任《Immunology》副主编和《Clinical Rheumatology》的青年副主编(JAE),中国免疫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分会青年委员。长期致力于自身免疫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的临床及基础研究。作为第一作者研究成果先后发表在Nature Medicine《自然 医学》、JAMA Network open,Immunity《免疫》、Ann Rheum Dis和Lancet Rheum杂志上发表SCI论文60余篇,先后主持国家及北京市自然基金7项,应邀为Nat Rev Rheum和Clin Rheum等杂志撰写述评。


陈家丽

医学博士。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风湿免疫科医师,毕业于北京大学,师从栗占国教授。以风湿免疫病临床治疗、发病机制为主要研究方向,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5篇,其中SCI论文9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与两部风湿病著作编写。


栗占国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临床免疫中心主任、风湿免疫所所长,北京大学临床免疫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风湿免疫学系主任,973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免疫学会临床免疫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促进会风湿免疫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第八届主任委员,国际风湿病联盟(ILAR)和亚太风湿病联盟(APLAR)前主席,《中华风湿病学杂志》和Rheumatology Autoimmunity主编,《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副主编。


长期从事风湿免疫病临床工作,致力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干燥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免疫治疗研究。其团队的多项研究成果已用临床诊断及治疗,在Nat Med, Nat Commun, Science及 Lancet Rheumatology等杂志发表SCI论文380余篇,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


孙晓麟

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北京大学临床免疫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市科技新星、中国免疫学会青年学者奖获得者。长期从事风湿免疫病相关的免疫调控机制和细胞免疫治疗研究,已在Ann Rheum Di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Elife等发表70多篇SCI论文。主持国家/省部级以上科研基金8项。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