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PACIFIC 研究成果在 III 期非小细胞肺癌(以 IIIB 期肺鳞癌为例)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及执行策略探讨

2024-11-25作者:赵梦雅资讯

张锴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武汉协和医院  撰稿

 

一、引言

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比约 85%[1]。III 期 NSCLC 患者病情复杂,治疗策略选择具有挑战性。PACIFIC 研究为 III 期不可切除 NSCLC 治疗带来重大变革,其成果对改善患者预后意义深远。以 IIIB 期肺鳞癌为具体实例探讨其临床应用及执行策略,有助于精准实施治疗方案,提升患者生存质量与生存期。

二、PACIFIC 研究成果概述

(一)研究设计

PACIFIC 研究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 III 期临床试验,[2]纳入了接受根治性同步放化疗后未发生疾病进展的 III 期不可切除 NSCLC 患者。患者按 2:1 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度伐利尤单抗巩固治疗和安慰剂治疗,随机分组采用先进的计算机随机化系统,确保每一位接受根治性同步放化疗后未发生疾病进展的 III 期不可切除 NSCLC 患者,都有同等概率被分配至试验组或对照组。按 2:1 的比例,大部分患者被纳入接受度伐利尤单抗巩固治疗的试验组,而少数患者进入接受安慰剂治疗的对照组。双盲设计则是让研究者与患者均不知晓患者所接受的是度伐利尤单抗还是安慰剂,避免主观因素干扰试验结果。安慰剂对照能清晰展现度伐利尤单抗相较于无治疗效果药物的真实疗效差异,排除心理暗示等其他因素影响,为精准评估度伐利尤单抗在 III 期不可切除 NSCLC 患者治疗中的作用提供坚实保障 。

(二)主要研究结果

1.无进展生存期(PFS):度伐利尤单抗组中位 PFS 达 16.8 个月,显著长于安慰剂组的 5.6 个月,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了 48%。

2.总生存期(OS):度伐利尤单抗组中位 OS 为 47.5 个月,而安慰剂组为 29.1 个月,死亡风险降低了 31%。这一数据表明,在根治性放化疗后使用度伐利尤单抗巩固治疗,能显著延长患者的复发时间和总生存时间,成为肺癌临床治疗的里程碑式突破。

三、临床应用要点

(一)患者选择标准

1.疾病分期在筛选 III 期不可切除 NSCLC 患者时,全面且精准的评估流程至关重要。胸部 CT 作为基础影像学手段,可清晰呈现肿瘤在肺部的位置、大小及形态,还能初步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为后续评估提供直观依据。PET - CT 则凭借其对肿瘤代谢活性的独特检测能力,精准识别潜在转移病灶,哪怕是隐匿性的远处转移也难以遁形,大大提升分期判断的准确性。而病理检查堪称确诊的核心环节,通过支气管镜活检、经皮肺穿刺活检等手段获取肿瘤组织,在显微镜下明确肿瘤的病理类型,这对于治疗方案的制定起着决定性作用。对于 IIIB 期肺鳞癌患者而言,肿瘤侵犯范围是决定能否手术的关键因素。一旦肿瘤累及纵隔,侵犯其中的气管、食管等重要结构,会极大压缩手术操作空间,致使肿瘤难以完整切除;若侵犯主动脉、肺动脉等大血管,术中极易引发致命性大出血,使得手术根本无法实施。所以,综合运用这些检查手段,全面、细致地评估肿瘤侵犯范围,是筛选合适患者的重要前提[3]。

2.放化疗疗效评估:患者必须完成根治性同步放化疗,且在治疗结束后未出现疾病进展。放化疗方案应符合标准规范,化疗多采用含铂双药方案,放疗剂量和范围需精准设计,以确保肿瘤得到有效控制且正常组织损伤在可接受范围内。

3.身体状况评估:患者的体能状态评分(如 ECOG 评分)应在 0 - 2 分,具备较好的脏器功能,包括肝肾功能、心肺功能等,以耐受后续的免疫治疗。例如,肝功能指标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胆红素等应在正常范围或接近正常,肾功能指标如血肌酐、尿素氮需正常,心肺功能需能满足免疫治疗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4]。

(二)药物使用方法

1.度伐利尤单抗给药方式:度伐利尤单抗采用静脉输注给药,每 2 周一次,每次剂量为 10mg/kg,输注时间需持续 60 分钟。治疗周期通常为 12 个月,在这期间需密切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

2.药物保存与准备:度伐利尤单抗需冷藏保存于 2 - 8°C 环境,避免冷冻和振荡。在给药前,需将药物从冰箱取出,放置至室温(一般 30 分钟左右),并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原则进行药物配制。

(三)疗效监测

1.影像学监测:在度伐利尤单抗巩固治疗期间,需定期进行胸部 CT 检查,一般每 3 个月一次。通过影像学对比,观察肿瘤大小、形态变化,评估是否出现新发病灶,以判断治疗疗效。如发现肿瘤明显缩小或稳定,提示治疗有效;若肿瘤增大或出现新病灶,则考虑疾病进展。

2.肿瘤标志物监测:部分肺癌相关肿瘤标志物,如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 19 片段(CYFRA21 - 1)等,可作为辅助监测指标。治疗过程中若肿瘤标志物持续下降或维持在正常范围,可能提示治疗有效;若肿瘤标志物升高,需结合影像学检查进一步评估病情。

四、执行策略

(一)多学科协作团队(MDT)模式

1.团队组成:MDT 团队应包括胸部肿瘤放化疗科医生、胸外科医生、影像科医生、病理科医生、呼吸内科医生等。各学科专家发挥专业优势,共同制定治疗方案。例如,胸外科医生参与评估患者手术可能性,影像科医生准确解读影像学检查结果,病理科医生明确肿瘤病理类型及分子特征,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2.协作流程:在患者确诊为 IIIB 期肺鳞癌后,首先由胸部肿瘤放化疗科医生组织 MDT 讨论。各学科医生根据自己专业领域提供意见,制定包括放化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方案。在治疗过程中,定期进行 MDT 复诊,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策略。

(二)不良反应管理

1.常见不良反应类型:度伐利尤单抗治疗可能出现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如皮疹、腹泻、内分泌系统紊乱(甲状腺功能减退、肾上腺功能不全等)、肺炎等。此外,放化疗相关不良反应在免疫治疗期间也可能持续存在或加重,如放射性食管炎、骨髓抑制等[5]。

2.不良反应监测与处理:建立完善的不良反应监测体系,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症状。对于轻度不良反应(如 1 - 2 级皮疹),可给予对症处理,如外用糖皮质激素等,并继续观察;对于中度不良反应(如 3 级腹泻),需暂停度伐利尤单抗治疗,给予积极治疗,如止泻、补液等,待不良反应缓解至 1 级以下后,可考虑重新评估是否恢复治疗;对于重度不良反应(如 4 级肺炎),需永久停用度伐利尤单抗,并给予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等积极治疗[6]。

(三)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1.治疗知识普及: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 PACIFIC 研究成果、治疗方案、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应对方法。通过发放宣传手册、举办讲座等形式,让患者了解治疗的必要性和预期效果,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例如,告知患者度伐利尤单抗治疗可能出现皮疹,若出现应及时告知医生,避免自行用药。

2.心理支持:III 期肺癌患者面临较大心理压力,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医护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心理状态,给予心理疏导。同时,鼓励患者参加肺癌患者互助小组,分享治疗经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五、结论

PACIFIC 研究成果为 III 期非小细胞肺癌,尤其是 IIIB 期肺鳞癌患者的治疗开辟了全新路径,带来了切实的希望曙光。在临床实际应用层面,对患者选择标准的严格把控具有不可忽视的关键意义。需从疾病分期、放化疗疗效以及身体状况等多个维度进行全面且细致的综合评估,确保筛选出的患者能够最大程度契合该治疗方案,从中获取生存获益。药物使用方法务必遵循高度规范的流程,从度伐利尤单抗的静脉输注频率、精确剂量计算,到药物保存与配制的严苛条件,每一个环节都不容有丝毫差错。

疗效监测过程中,需借助影像学检查与肿瘤标志物监测的双重手段,通过定期的胸部 CT 扫描,敏锐捕捉肿瘤大小、形态的动态变化,同时结合癌胚抗原、细胞角蛋白 19 片段等标志物的波动情况,精准判断治疗效果。多学科协作团队模式整合了胸部肿瘤放化疗科、胸外科、影像科、病理科以及呼吸内科等多学科的专业力量,各学科专家依据自身专长为治疗方案的制定与调整提供坚实支撑。不良反应管理建立在完善的监测体系之上,针对免疫相关及放化疗相关不良反应,依据严重程度分级进行精准处理。此外,加强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使患者充分了解治疗方案与可能出现的状况,缓解其心理压力,提升治疗依从性。尽管当前已取得一定成果,但未来仍需持续深入探索,通过优化治疗方案,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切实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参考文献

[1]钟海,谷伟。局部晚期 (Ⅲ 期) 非小细胞肺癌诊断及治疗进展 [J]. 世界临床药物,2017,38 (01):1 - 5.DOI:10.13683/j.wph.2017.01.001.

[2] 蔡宇辉。关于 Ⅲ 期非小细胞肺癌化放疗的临床研究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 (71):39.DOI:10.19613/j.cnki.1671 - 3141.2017.71.026.

[3] 郭兰伟,王慧娟.Durvalumab 治疗放化疗后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 Ⅲ 期试验 PACIFIC 研究解读 [J]. 中国癌症杂志,2019,29 (03):233 - 240.DOI:10.19401/j.cnki.1007 - 3639.2019.03.013.

[4] 丁航宇,王朝敏,卢森,等。心包内处理血管肺切除术治疗 ⅢB 期中央型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研究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 (53):54 + 56.DOI:10.19613/j.cnki.1671 - 3141.2019.53.028.

[5] 刘华丽,胡伟国,宋启斌.Ⅲ 期非小细胞肺癌非手术治疗的现状与研究进展 [J]. 肿瘤学杂志,2016,22 (02):106 - 109.

[6] 陈兰,范娟。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进展 [J]. 西南军医,2014,16 (03):325 - 327.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