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2023心血管健康大会丨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指导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防治,为解决心血管临床难题提供中国证据

2023-11-30作者:CMT-CC资讯

心血管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突破心血管事件链上单病种防治难题,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被认为是提高心血管疾病治疗水平的重大课题。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对于心血管疾病的认识由来已久。《灵枢·厥论》中提到:“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这指的就是急性心肌梗死。


四十多年来,我国著名中医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教授系统构建基于心脑血管病变的脉络学说,取得了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重大突破。2018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指导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研究”启动,围绕心血管事件链关键环节重大疾病,揭示了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指导心血管事件链的临床证治规律,遵循国际标准完成了系列通络药物循证医学研究,均取得阳性结果,引发国内外学界关注。


近日,由心血管健康联盟、苏州工业园区东方华夏心血管健康研究院等主办的2023心血管健康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举行。在“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指导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防治研究高峰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廖玉华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钱菊英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新立教授作为主讲嘉宾,详细介绍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指导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防治研究重要进展。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共吸引上万名医生学者参加。


葛均波院士在致辞中指出,鲜有中医药按照西医循证医学标准开展临床研究并取得阳性结果,这是限制中医药走出国门的一大因素。中医药需要高级别的循证证据来证明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用国际公认的循证医学方法来评价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是推动中医药高质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指导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研究”子课题的CTS-AMI(中国通心络治疗急性心梗心肌保护研究)和QUEST(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衰复合终点事件的评估研究)两项研究,是遵循国际标准开展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近期,CTS-AMI研究成果重磅发表在四大顶级医学期刊之一JAMA上,得到了国内外医学界的广泛关注。QUEST研究也在今年的ESC年会上,向全球公布了最新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的取得,为中医药走向世界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也为中医药开展更多循证研究积累了经验、树立了典范。


葛均波院士致辞


通心络显著改善急性心梗患者预后,开启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梗新时代

钱菊英教授作汇报


钱菊英教授在会上作了题为“中国通心络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肌保护CTS-AMI解读”的报告。她指出, STEMI发作后常因及时血运重建实施不足,导致患者梗死面积大,患者死亡率高。此外,STEMI患者虽然可以接受再灌注治疗和抗血小板等药物治疗,但仍有5%-8%的死亡率,心肌无复流和再灌注损伤是主要高危因素,目前世界范围内尚无靶向药物,临床亟需新的治疗策略解决当前困境。


通心络胶囊是在中医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发的中成药,在国内上市以来,广泛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获得医生和患者的认可。临床前研究表明,通心络胶囊通过PKA/eNOS途径减少AMI猪再灌注后心肌无复流,缩小其心肌梗死面积,并通过细胞外小泡诱导CM-EC串扰,保护心肌细胞(CM)和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EC)免受再灌注损伤。在一项随机双盲小规模临床试验中,心电结果显示,通心络胶囊显著促进心肌灌注,降低无再流发生率36.6%。心肌声学造影结果显示,通心络胶囊改善了心肌血流灌注,缩小了心肌梗死面积,改善了再灌注后心功能。


在以往有力的基础与临床试验的基础上,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杨跃进教授牵头开展了“中国通心络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肌保护作用研究(CTS-AMI)”,进一步在大规模心肌梗死人群中证实其改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临床结局的能力。钱菊英教授介绍,CTS-AMI研究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纳入19个省/直辖市124家参研中心中18岁以上,梗死性胸痛发作24h内,心电图2个以上相邻导联ST段抬高≥0.2mV,或新发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试验共入组3777例患者。随机入组后,给予通心络胶囊或安慰剂8粒合并指导治疗,在之后的一年内持续服用通心络胶囊或安慰剂4粒合并STEMI指南推荐的药物治疗,并分别在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一年时对患者随访。研究以30天内主要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心血管死亡、再次心肌梗死、紧急冠脉血运重建和脑卒中为主要终点。


研究于2019年2月22日启动,历时4年半后于2023年10月24日在JAMA发表研究结果。主要终点MACCEs的研究结果显示,通心络组有64例患者 (3.4%) 发生30天MACCEs,而安慰剂组有99例 (5.2%),相对风险(RR)为0.64 (95%CI:0.47 ~ 0.88),风险差异(RD)为-1.8% (95%CI:-3.2% ~ -0.6%),意味着通心络能够显著降低30天MACCEs事件风险达36%


细分30天MACCEs的各个组成部分,通心络亦可显著降低心源性死亡风险30% (56 [3.0%] vs. 80 [4.2%]; RR, 0.70; 95%CI, 0.50 ~ 0.99; RD -1.2%, 95%CI, -2.5% ~ -0.1%)。研究到了1年的时候,通心络组的MACCEs率仍然较低 (100 [5.3%] vs. 157 [8.3%]; HR, 0.64; 95%CI, 0.49~0.82; RD -3.0%, 95%CI, -4.6% ~ -1.4%),心源性死亡率也依旧较低 (85 [4.5%] vs. 116 [6.1%]; HR, 0.73; 95%CI, 0.55 ~ 0.97; RD -1.6%, 95%CI, -3.1% ~ -0.2%)


其他次要终点中,包括30天卒中发生率、30天和1年大出血率、1年全因死亡率、24小时内支架内血栓形成率均没有显著差异,两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总体相似。


在总结中,钱菊英教授强调,CTS-AMI试验证明,通心络胶囊可以显著改善我国STEMI患者30天和1年的临床结局,特别是心血管死亡和严重并发症的减少,且安全性良好。


钱菊英教授认为,CTS-AMI研究临床意义重大。首先是锁定了患者群,即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次,明确了通心络胶囊在急性心梗患者中的使用方法。第三是明确了通心络的治疗收益。最后也是至关重要的,确定了通心络临床应用的疗效与安全性,为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提供了中国方案。钱菊英教授高度评价该研究,指出CTS-AMI 是一个里程碑式的研究,开启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新时代


显著降低HFrEF患者心血管死亡及心衰住院风险,芪苈强心或将改善心衰诊疗格局

李新立教授作汇报


李新立教授在题为“络病理论与心血管事件链——中西医结合内涵一脉相承”的报告中指出,心力衰竭具有患病率高、病死率高及再住院率高等特点,是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尽管目前心衰治疗药物及治疗方案不断优化,但心衰患者治疗后依然面临较大残余风险,仍然需要新药打破这一困境,新药研发为心衰防治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李新立教授介绍,中医络病理论指导慢性心衰病机概念与RASS、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导致心室重构理念相吻合。基于络病理论研发的创新中药芪苈强心胶囊,由黄芪、附子、人参、桂枝、陈皮、葶苈子、泽泻、香加皮、丹参、红花和玉竹11味药组方而成,具有益气温阳、利水消肿、活血通络的功效,与西医中强心、利尿、扩血管等综合治疗心衰的理念一致。


2013年,由高润霖院士、张伯礼院士和黄峻教授领衔中华医学会心衰学组牵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作为组长单位、联合国内 23 家综合三甲医院开展了“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评价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衰患者有效性与安全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的循证医学研究。研究的主要终点为疗效替代指标,即12周治疗期间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的变化。


结果显示,芪苈强心胶囊治疗可使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降低≥30%的患者比例较对照组增加16% (47.95% vs. 31.98%,P<0.001),能降低心血管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 (4.51% vs. 10.93%,P=0.008),同时纽约心功能分级 (NYHA)、左室射血分数 (LVEF)、6分钟步行距离及患者生活质量均明显改善,且两组在不良反应和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上并无显著差别。


JACC编辑部配发评论文章《让衰竭的心脏更加强劲——中国传统医学给我们的启示》指出:“这项富有前景的研究,已经打开了一扇如何利用最新科技研究传统中药在心力衰竭治疗中协同作用的大门,这是一个挑战,对此我们应该热烈拥抱”。该研究被JACC评选为2013年心血管领域的学术亮点之一,编辑部评论:该项研究表明,中药和西药治疗具有协同作用,可增加心衰患者获益。


在上述替代终点结果阳性的基础上,2018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指导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研究”子课题“芪苈强心胶囊对慢性心衰复合终点事件的评估研究(QUEST研究)”正式启动。此项研究继续由李新立教授团队牵头,以心血管死亡率与心衰恶化再住院率为主要研究终点,评估在心衰标准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芪苈强心胶囊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在2023 ESC年会上,李新立教授作为芪苈强心胶囊系列研究主要研究者,向大会和全球首次汇报了中国QUEST研究最新结果。李新立教授介绍说,QUEST是一项大型、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纳入133家医院的3119例LVEF≤40%、NT-proBNP≥450 pg/ml的成年HFrEF患者。患者平均年龄62岁,72.1%为男性,基线时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32%,中位NT-proBNP为1730.80 pg/ml,入组前至少两周接受稳定的标准化基线治疗方案。患者在接受心衰标准化药物治疗基础上,按1:1比例随机分配接受芪苈强心胶囊或安慰剂治疗。


研究结果显示,芪苈强心组较安慰剂组显著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风险22% (HR:0.78;95%CI,0.68-0.90;P<0.001)。芪苈强心组因心衰恶化再住院风险降低24% (HR:0.76;95%CI:0.64-0.90;P=0.002),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17% (HR,0.83;95%CI:0.68-0.996;P=0.045)。此外,芪苈强心胶囊对主要终点的益处在各亚组中保持一致,包括根据年龄和NT-proBNP水平定义的亚组,以及在使用或不使用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的患者中。


李新立教授表示,QUEST这一高级别循证研究,或将成为推动芪苈强心胶囊进入心衰标准诊疗流程的最后一块敲门砖,改写未来指南中心衰治疗的用药格局,使中医药在疾病防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结语

廖玉华教授在总结时指出,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指导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防治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杨跃进教授牵头的CTS-AMI研究与李新立教授牵头的QUEST研究为符合国际规范的中医药循证研究提供了范例。他同时表示,期待未来研究团队一方面要深耕基础研究,进一步明确药物有效成分与作用机制,另一方面要继续开展更多人种、更多适应症、更多用药方案的高级别循证研究,推动中医药走向国际,使全世界患者获益。

廖玉华教授作总结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