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学组共话我国呼吸学科建设与发展 |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25(第二十六次呼吸病学学术会议)

2025-09-16作者:论坛报小璐资讯
原创


图片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与青年学组组长

瞿介明教授



感染学组





深耕学术,精进规范,赋能呼吸感染发展



图片


过去一年,感染学组聚焦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诊疗、科研突破与人才培育,多项工作取得扎实进展与显著成效。
智汇交融,聚焦前沿:高水平学术平台引领感染领域新风向 在本次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CTS 2025)上,学组牵头策划八大核心板块,涵盖肺部感染年度前沿、结核与非结核分枝杆菌(NTM)感染、耐药菌治理、免疫抑制宿主合并感染、真菌病诊疗策略、支扩合并感染管理以及非抗菌治疗新进展,促进学术深度交流与共识凝聚。
育才蓄力,薪火相传:系统化培训与案例出版夯实临床根基 积极推进呼吸与危重症医学(PCCM)科肺炎专病能力提升项目,优化并精简考核标准,2025年7月起开放报名并于8月11日完成首家认定工作。同期,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推出的《呼吸系统感染多学科讨论案例精解》正式出版,该书汇集22个典型临床案例,为一线医师提供宝贵的诊疗参考。
擘画规范,权威领航:核心指南与共识发布塑造诊疗新标准 学组牵头发布了《慢阻肺合并肺曲霉病诊治专家共识》,完成《侵袭性肺真菌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5年版)》的定稿,并启动了《成人免疫抑制宿主肺部浸润诊断和处理指南》编撰工作,为临床诊疗提供权威规范。
研途深耕,数据说话:多中心临床研究实现重大突破与图谱发布 “支气管扩张症注册登记队列研究”已覆盖全国117家单位,累计录入基线数据逾15800例,依托该平台启动6项临床研究,在权威期刊首次发布中国支扩患者基线临床特征图谱。此外,中国成人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肺隐球菌病流行病学调查也已完成数据分析及撰文工作。
前瞻未来,笃行致远:聚焦特殊人群与基层赋能推动高质量发展 肺炎诊治能力是呼吸感染医生的核心能力,PCCM科规范化建设——肺炎专病能力提升项目是学组未来的重点工作之一,通过开展配套培训内容,全面提升呼吸感染疾病诊疗的规范化与同质化水平。学组将继续秉承“服务临床、引领创新”的宗旨,密切关注老年人、器官移植、肿瘤等特殊人群的宿主状态与合并感染的临床特征,以及新发呼吸道病毒的流行趋势。进一步加强在基层单位的共识推广及质控巡讲工作,紧扣临床需求,深化科研协作,加强人才培养,助力我国呼吸学科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新阶段。


青年学组





青锋领航,仁心致远,拓新深耕展担当



图片


青年学组近一年来坚持党建引领,以学科建设为主线,理论探索与实践提升相结合,在中华医学会学术部、科学普及部等部门和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领导的指导下,有序推进各项工作。
聚焦高水平学术交流和研讨 组织召开第二十二届中青年呼吸学者论坛,设立24个专场,强基层、重专病,并拓展人文、学科建设、学科交叉融合等场次,在思维碰撞中展现中青年呼吸学者风采。
立足临床能力,促进整体提升 坚持举办青年医师呼吸慢病挑战赛,包含临床基本技能比拼、英文病例演讲等模块,切实引导、促进青年医师专业实力和国际交流能力的提升。
弘扬医者初心,继续开展中华医学会呼吸科技下乡系列活动 先后奔赴乌鲁木齐、古田等地,深入基层开展查房、义诊、讲课等帮扶活动,与当地建立长期联系。评选“基层中青年呼吸医生精英榜”,鼓励广大青年医师投入到呼吸疾病防治与基层工作中去。

吸引青年人才加入呼吸学科 在王辰院士的倡导下,继续开展“青委进校园”活动,陆续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疆医科大学、吉林大学医学院等医学院校。精心设计活动内容,设立老专家口述历史、院士讲堂、主委谈呼吸学科发展、呼吸原创科研沙龙、呼吸青委与医学本科生共话成长心得、实地参观等环节,积极引导优秀青年学子懂呼吸、爱呼吸、学呼吸。在今后的工作中,青年学组将继续举办中青年呼吸学者论坛等高水平学术活动,推进科技下乡、“青委进校园”等各项工作,更好发挥中青年学者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图片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组长

陈荣昌教授





凝聚力量,多措并举
推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诊、治、研能力提升



图片


过去一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病)学组在钟南山院士、王辰院士、历届专家组和本届学组委员的共同努力下,大力推动了慢阻肺病的“促、防、诊、控、治、康”全方位进步。经过多年的呼吁和研究证据的支持,慢阻肺病最终被成功纳入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
联动国际,指南引领,规范诊疗 郑劲平教授通过与慢阻肺病全球倡议(GOLD)理事会沟通,获准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2024版》翻译为中文,使得GOLD网站上有了中文版本。同时完成《GOLD教学幻灯(中文 版)》的翻译与审校工作,实现了在临床实践与学术规范上与国际接轨。杨汀教授、迟春花教授等撰写和发布《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层诊疗与管理指南(2024年)》,突出“促、防、诊、控、治、康”六位一体理念,显著提升了基层诊疗服务的规范性,助力慢阻肺病进入公卫后的具体工作实施。此外,学组积极推进《生物制剂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国专家共识》制定工作,并同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心电与心功能分会联合制定《心力衰竭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多学科管理专家共识》,多维度提升慢阻肺病的临床规范化诊治能力。
学术创新,科研赋能 高质量主办“中华医学会第十一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术会议”,设置慢阻肺病管理、合并症诊疗等八大前沿板块,成为本领域的年度品牌会议。本届CTS年会慢阻肺病学组专场新增人工智能应用、海峡两岸及港澳特区专场等特色内容,持续引领学术创新。慢阻肺病学组积极参与美国胸科学会在中国合作举办的“流行病、临床与操作研究方法(MECOR)培训项目”,助力提升科研能力。在第23个“世界慢阻肺日”期间,全国各地医护人员举办主题为“知道你的肺功能”的义诊、科普活动,大力推动社会对慢阻肺病的重视,助力知晓率提升。

未来,随着呼吸病学分会顺利换届,慢阻肺病学组也将迎来新一届专家组,一定会带领我国慢阻肺病的防、诊、治、研能力跃上新台阶,最终实现《健康中国行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4—2030年)》的目标。



图片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癌学组组长

陈良安教授





推进亚专业建设,聚力提升诊疗能力



图片



亚专业建设 2024—2025年,肺癌学组主要围绕PCCM科规范化建设3.0项目重点开展了相关工作。积极推进PCCM科肺癌与肺结节亚专业建设,主要开展了实地参访、线上课程、区域性巡讲、规范化查房指导、评审认定五方面工作。组织全国专家到学组组长、副组长单位和有影响力的三级甲等医院进行参观学习、学术交流并参与多学科联合会诊(MDT)讨论及实际操作。实地参访为肺癌与肺结节专病照护能力建设树立了标杆,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PCCM科肺癌与肺结节专病能力提升项目线上课程已经更新至第二版,课程围绕肺结节早期诊断、影像诊断、肺癌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和全程管理等十大主题,约5800人完成学习并通过考试获得证书。“PCCM科肺癌与肺结节专病照护能力提升项目全国巡讲”已在全国11家地市级医院开展,核心专家领衔大咖团将理论结合实战亲临指导,覆盖了云南、福建、陕西、山西、天津、山东、浙江、广东、河北、黑龙江省等多省市。深入陕西咸阳、江苏南通、重庆巴南等多地基层医疗单位进行查房指导,解决肺结节肺癌病例诊疗和学科建设中的实际问题。积极参与2025年PCCM科规范化建设3.0版评审工作,目前已有近200家医院完成肺癌与肺结节专病领域认定的相关工作。

学术交流 “肺癌精准诊疗规范管理千家医院”项目(简称千家医院项目)着力于传播肺癌与肺结节的前沿进展。在202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后,针对性举办“千家医院项目——呼吸科肺癌诊疗学术新发展大会”,介绍了肺癌早期诊断、围术期管理、靶向耐药破解、抗体药物偶联物药物转化、小细胞肺癌精准治疗等关键领域的学术动态。并计划在2025年世界肺癌大会后召开第二场会议。本次CTS年会中,肺癌论坛设置了7个板块,投稿和讲者数量在各学组中名列前茅,共有7个板块、56个专题报告。

指南、规范与前沿进展 配合PCCM建设,关于肺癌与肺结节诊断治疗的书稿已经完成,在CTS年会上将启动新书发布仪式。肺癌学组参与或独立完成4个专家共识并发表,包括《不可切除肺癌放疗联合免疫治疗专家共识(2024年版)》《肺癌合并间质性肺疾病诊疗专家共识》《肿瘤治疗相关肺损伤专家共识》《难治性肺癌中国专家共识》。目前肺癌与共病流调工作进展顺利,期望明年出结果。未来将继续完成肺癌共病及多结节肺结节流调工作。



图片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介入呼吸病学学组组长

李时悦教授





技术革新领航介入发展,中国力量唱响世界舞台



图片


介入呼吸病学学组在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的指导及带领下,按照学组“普及、规范、提高、赶超”的发展宗旨,在全体委员及全国各位同道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显著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培训与会议 全国各地广泛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呼吸介入培训班、学习班、会议;今年,介入学组在CTS年会的投稿量达到了253篇,再创新高,并且首次位居全部学组(包括青年学组)的第八位。
医工结合与新技术开发 首台国产机器人支气管镜获批上市,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二个拥有此类设备的国家,还成功实现了世界上首次机器人支气管镜的远程操控,跨越5000多公里的距离连接广州与新疆喀什;2025年3月,国际上首个基于液氮的冷冻球囊治疗系统获批上市,其前瞻性、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结果已于2025年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胸腔》(Thorax)杂志。
科研项目再创佳绩 时隔近20年,学组再次获得国家卫生健康委“四大慢病”重大专项“呼吸介入诊疗关键技术研发及一体化体系建设”。目前,一系列前瞻性多中心临床研究正在积极推进中。
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介入呼吸病学领域发表的科学英文索引(SCI)文章在全球位列前茅。2025年7月,成功在广州举办了“第二届国际支气管镜培训班”,吸引了来自欧洲、中东、亚洲的21名外国学员参加。
交叉、融合 介入技术与再生医学深度融合并实现转化,国家已批准基于介入技术的支气管基底层细胞再生技术在海南特区用于治疗慢阻肺病等疾病。

未来工作规划:①继续围绕学组的发展宗旨开展各项工作;②针对慢性气道疾病及肺结节/肺癌两个重点发展方向进行布局;③积极推进信息化和人工智能(AI)工作。



图片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间质性肺疾病学组组长

代华平教授





建标准、强队列、育人才,ILD领域深耕笃行结硕果



图片


建强专业队伍,夯实人才根基 以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的间质性肺疾病(ILD)学组/工作组为核心,ILD专业队伍不断壮大。专家团队在全国各地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工作,促进了ILD知识的普及和技术的开展。
构建标准体系,规范诊疗路径 逐步建立ILD的规范化诊疗标准,如《特发性肺纤维化诊治中国专家共识》《间质性肺疾病多学科讨论中国专家共识》等,并通过巡讲与解读,指导临床实践。
推进中心建设,掀起建设热潮 依托“ILD专病照护能力提升项目”,推进ILD规范化诊疗中心建设,掀起ILD规范化诊疗中心建设的热潮。项目实施以来,参与申报的单位超300家。
推广MDT模式,提升协作能力 依托全国呼吸专科联合体成立ILD协作组,推广ILD多学科讨论的规范化流程,同时培养ILD多学科团队。
搭建学术平台,促进交流互鉴 连续举办10次全国ILD学术会议,其中于2025年7月举行的第10次会议吸引了近600人参会,收录交流论文300余篇,实现了高水平的学术交流。
打造专病队列,支撑科研转化 依托国家“十三五”“十四五”重大专项以及PORTRAY等项目,成功建立覆盖全国30多个省(区、市)的多中心、前瞻性ILD专病队列,为ILD临床及转化医学研究奠定基础,促进了临床规范化诊疗体系及研究体系的建设。从2016年项目启动初期“寻找15个ILD规范化诊疗中心仍有困难”,到2024年规范化诊疗中心评定“优秀中心突破100家”,展现了ILD领域的跨越式进步。

未来我们将继续努力,在实现ILD规范化诊疗的基础上,针对ILD的临床难题,开展有价值的研究,以改善临床实践。



图片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副组长

刘辉国教授





国际接轨,规范落地,聚焦诊疗能力提升



图片


指南引领与规范化巡讲 第十一届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于2025年3月正式发布《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4版)》,全文阅读量突破30万次,各专业平台推出视频解读50余场,观看总人次逾数百万,线下巡讲100余场,覆盖医务人员逾6万人次,有效提升全国哮喘诊疗规范化水平。同时,持续推进《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全国巡讲,辐射近万家医院,促进慢性咳嗽诊治能力的提升。
学术交流与科研突破 在本次CTS年会中,哮喘学组安排1个大会主题发言、7个专题会议及35个讲座,内容涵盖重度哮喘、咳嗽变态反应等临床难点问题,完成论文发言21个及《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书稿20篇。学组积极推进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完成中国哮喘数据登记Ⅱ期工作,启动慢性咳嗽队列与生物样本库建设,并在欧洲呼吸学会(ERS)年会、美国胸科学会(ATS)年会等国际会议进行主题交流。
国际合作与人才培养 学组副组长张旻教授成为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科学委员会委员,参与世界卫生组织(WHO)及ATS-ERS重度哮喘指南制定,推动 中国哮喘研究国际化。PCCM科规范化建设——哮喘专病能力提升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截至2025年8月31日,91家医院已完成认定,线上线下培训覆盖超5500位医师,夯实基层诊疗能力。

未来规划锚定四大方向 ①指南深化:继续围绕《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4 版)》及《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开展全国巡讲;②专病建设:推进PCCM规范化建设—哮喘专病能力提升项目;③指南修订:修订《中国咳嗽诊治指南2025版》,并联合全科医学分会推进《支气管哮喘基层诊疗与管理指南(2025版)》;④科研转化:深化哮喘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及精准治疗研究,推动成果临床应用。



图片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呼吸危重症医学学组组长

梁宗安教授





持续推进PCCM科RICU/MICU的规范化建设



图片


过去一年,学组围绕“持续推进PCCM科之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内科重症监护病房(MICU)规范化建设”核心目标,重点开展以下四方面工作。
筑牢标准化建设根基 推动PCCM科RICU/MICU的标准化建设,涵盖建制、设备配置、人才梯队、业务能力等维度,明确其建设标准与重症监护病房(ICU)无异,甚至更强。
提升专病救治能力 聚焦脓毒症/感染性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重症肺炎和呼吸衰竭等专病,通过多种方式,系统性提升临床医疗照护能力。
强化专培质量管理 协助推进PCCM专科医师培训中“危重症照护能力”建设,一方面细化轮转计划,重点落实危重症医疗照护轮转工作安排;另一方面强化核心指标考核,将重症肺炎诊疗、有创机械通气操作、病例组合指数(CMI)等纳入考核体系,并严格执行轮转考核、出科评估及结业考试全流程。
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顺利承办CTS 年会及年度呼吸危重症学术会议。本届年会上,学组推荐宋元林教授作“基于气血屏障修复的ARDS治疗策略”大会报告,并设置“重症感染”“ARDS诊疗”“机械通气优化”“多器官支持”“危重症综合管理”等七个专题分会场,共接收危重症领域投稿211篇,为学科交流搭建高效平台。

展望新年度,期待新一届学组在王辰院士的指导和引领下,踔厉奋发、不断进取,推动全国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均建成符合本专科标准的ICU,为需要救治的呼吸衰竭患者提供更完善、更专业的医疗照护,助力我国呼吸危重症医学科高质量发展。



图片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烟草病学学组组长

时国朝教授





担负健康使命,控烟戒烟工作多维突破



图片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烟草病学学组秉持着控烟戒烟、促进公众健康的使命,开展了丰富且卓有成效的工作。
指南制定工作进展顺利 2025年5月,《尼古丁替代疗法临床应用指南》正式发表,为临床医务人员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戒烟干预指导。《中国临床戒烟指南》更新启动研讨会于2025年4月在北京召开,将为我国临床戒烟干预提供符合最新科学研究和国际标准的技术及流程。同时,还发表了《关于戒烟病房建设的专家倡议(2024版)》。
戒烟门诊建设成果显著 云南省通过优化服务流程、配备专业设备、建立健全随访制度等措施,提升了依从性,获得了患者积极反馈,并推动了区域控烟服务均衡化发展,其经验还被纳入了2024年省级培训课程进行推广。在世界无烟日当天,中日友好医院等多家单位联合开展了大型科普宣传活动,并与众多媒体携手进行跨平台宣传,极大地提升了公众对控烟的认知度。
烟草病学课程建设稳步推进 2021年秋季,“烟草病学”课程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开设;2024年12月,该课程入选北京协和医学院精品课程名单。多家医学院校相继开设烟草病学课程,为培养专业人才奠定了基础。
戒烟医师培训工作扎实开展 第十二届全国戒烟医师培训班及第六届实施WHO《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第十四条准则国际研讨会于2024年11月在北京召开,为推广有效戒烟技术提供了交流平台。长三角地区戒烟服务规范化培训和云南戒烟门诊能力提升培训班的开展,进一步提升了戒烟服务能力。
科研课题与论文发表成果丰硕 中日友好医院成功获批四、大慢病国家科技重大项目,牵头开展吸烟和烟草依赖的精准防治及管理体系研究;上海市医学会呼吸病学专科分会烟草病学学组还启动了长三角数字化尼古丁依赖干预的临床研究。相关学术论文的发表为烟草病学领域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

未来,烟草病学学组将继续在戒烟门诊建设、指南制定、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深耕细作,为我国控烟戒烟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图片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呼吸治疗学组组长

解立新教授




破局、筑基,推动呼吸治疗发展



图片


第十一届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呼吸治疗学组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对中国呼吸治疗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1. 在呼吸界的共同努力下,在以梁宗安教授为首的呼吸治疗同仁全力推动下,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简称“人社部”)于2022年9月30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呼吸治疗师(RT)首次成为国家认可的职业,归纳在医疗辅助服务人员门类中。
2. 开展了中国大陆首次RT职业现况横断面调查,发现35%的RT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一线城市,仅有9%的省会三甲医院拥有专职RT,高级职称的RT在中国大陆仅占0.3%。专职RT主要分布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34%)、重症监护病房(ICU)(33%)和呼吸治疗科(26%)。RT已得到医学同仁的认可,但专职RT的数量仍不足,需要大家继续努力。
3. 编写了中国大陆首部呼吸治疗收费项目目录,并已升级到2.0版本,以期为RT通过劳动获得正常报酬建立基础。
4. 推动呼吸治疗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已在重庆、四川成都、浙江杭州等地开始推动,以人社部颁布的RT职业门类为基准,启动RT职业认证工作。
5. 撰写了全球首部《机械气道廓清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发表于《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以及《一氧化氮吸入疗法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4版)》(发表于《中华医学杂志》),为新型呼吸治疗规范化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6. 呼吸治疗师职业认证曙光出现。2025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开始设置呼吸治疗高级职称体系考核认证,呼吸治疗职业发展未来可期。



图片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睡眠呼吸障碍学组组长

肖毅教授





睡眠呼吸疾病诊疗迈向规范化



图片



2025年7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睡眠呼吸障碍学组在无锡成功举办了第九次全国睡眠呼吸疾病学术会议。会议期间,同步发布了《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致日间嗜睡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本次会议聚焦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的诊断技术、分型评估与个体化治疗,深入探讨了OSA严重程度评估的新指标及新兴药物治疗进展,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
本学组在本年度反复研讨、精心打磨,先后完成并发布了两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专家共识,即《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致日间嗜睡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和《神经肌肉疾病相关睡眠呼吸障碍的诊治专家共识》。这些共识的制定与推广,显著推动了我国睡眠呼吸疾病诊疗工作的规范化进程。同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诊治指南》的编制作为另一项重点任务,目前已组织3次线下讨论会,其计划书已正式发表于《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标志着我们在完善诊疗体系方面迈出坚实一步。

学组全面推动OSA的个体化治疗,重点关注“可治疗特征”,成立了OSA个体化治疗协作组。通过全方位关注OSA患者的治疗需求,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制定并实施个体化、规范化的诊疗方案,有效提升了OSA的整体诊治水平,进一步促进了学科发展,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与长期预后。



图片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栓塞与肺血管疾病学组副组长

翟振国教授





定标准、建平台、做质控,
全面提升我国肺栓塞与肺血管病的照护能力


图片


近年来,我国肺栓塞与肺血管病进展迅速,然而在临床技术规范化建设方面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为推动该领域高质量发展,亟须从标准制定、平台搭建与质控体系等多方面系统推进,全面提升肺血管疾病的诊疗水平与照护能力。
在过去的一年中,肺栓塞与肺血管疾病学组主要围绕“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规范化建设肺栓塞与肺血管病专病照护能力提升项目”展开,重点推进了该领域的全国性、系统性防治能力建设,具体包括3个方面。①在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预防方面,在全国VTE防治项目基础上,以评促建,持续提升;迄今超过2000家医院报名参加项目建设,整体预防率显著提升。②在肺栓塞救治方面,充分借助肺栓塞注册登记和患者管理平台,以研究项目带动临床规范诊治,持续提升救治质量,我国肺栓塞的病死率显著下降。③在肺血管介入方面,结合肺血管介入单修项目,出台系列操作规程,在全国成立肺血管介入联盟,39家单位启动肺血管介入体系建设。过去一年,总体肺血管介入操作例数超过2万例,在全国范围内提高肺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的同质化。
通过不懈的努力,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已成为呼吸学科领域新兴的学术增长点,相关的研究与临床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国开展的系列肺栓塞与肺血管病研究,填补了中国乃至亚洲在此领域诊疗与管理方面的数据空白。学组先后制定并出台我国肺栓塞、肺动脉高压、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等临床指南,并围绕右心漂浮导管、肺动脉造影、肺动脉球囊扩张、肺动脉支架置入、支气管动脉栓塞、急性肺栓塞介入治疗等技术撰写发布系列共识,以指导临床实践。
构建质控体系,以质控作为抓手推进项目实施,设定重点监测指标,包括病死率(包括全因死亡和肺栓塞相关死亡)、出血发生率[依据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ISTH)标准,涵盖大出血和临床相关非大出血]以及规范管理率(如3个月复诊率、慢性栓塞发生率等),提升肺血管疾病的管理质量。

未来,学组将致力于推进肺栓塞与肺血管病诊疗的规范化、同质化,在前期工作基础上,聚焦共病管理,进一步推进疑难与复杂肺血管病的诊治能力提升、肺血管病与肺循环的创新与转化能力提升,通过统一诊断与治疗标准、开展多中心临床与研究协同、实施质控评价,并逐步推进全国性临床试验,最终达到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的核心目标,全面提升我国肺栓塞与肺血管病的临床救治和管理水平。



image.png

中国医学论坛报为CTS2025唯一官方合作媒体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