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作者:北京天坛医院 王永刚
1
✦
柳暗花明:
难治性偏头痛的新选择
DELIVER研究评估了Eptinezumab预防治疗既往预防性治疗失败的偏头痛患者的效果,显示100 mg和300 mg两种剂量的Eptinezumab均可显著减少每月头痛天数。在不同次要终点、不同患者报告结局以及不同亚组分析中,Eptinezumab都表现出一致的良好疗效。
2
✦
未来之星:
CGRP单抗对有先兆偏头痛也有效
一项事后二次分析评估了4项针对CGRP单抗药物Erenumab的双盲、安慰剂对照、随机临床试验,结果显示,Erenumab可以降低偏头痛的发生率和每月急性偏头痛药物治疗天数。研究结果支持在有先兆偏头痛患者群体中使用Erenumab有效且安全。
3
✦
会逢其适:
轻度vs.中重度头痛
一项临床Ⅲ期、开放标签、剂量盲法、52 周延长试验评估了Ubrogepant治疗偏头痛轻度与中重度疼痛的疗效。结果显示,在2小时,两种剂量(50 mg、100 mg)的Ubrogepant使正常功能恢复比例增加一倍以上。研究者认为,相较于中重度疼痛发作的治疗,在轻度疼痛期间使用Ubrogepant治疗,可显著提高给药后2小时疼痛缓解、相关症状缓解和正常功能恢复的比例。
4
✦
水落石出:
三叉神经痛是否可用CGRP受体单抗治疗?
Erenumab是一种抗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受体单克隆抗体,有开放标签研究提示其对三叉神经痛患者有效。2022年,哥本哈根大学医院进行了一项针对Erenumab皮下注射治疗特发性或经典性三叉神经痛的研究,结果未能证明 Erenumab可降低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疼痛强度。这提示CGRP可能在疼痛发作中不发挥作用。
5
✦
别具匠心:
认知行为疗法可治疗创伤后头痛
一项随机临床试验纳入了来自多个创伤中心的经历“9·11”事件的美国退伍军人,随机接受认知行为疗法(CBT)、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认知加工治疗或头痛常规治疗,研究结果表明,CBT治疗头痛对退伍军人创伤后头痛相关的残疾有效,并显著改善PTSD症状严重程度。认知加工治疗对PTSD症状有效,但对头痛残疾无效。
6
✦
刨根问底:
单细胞测序技术助力解析头痛编码,
揭开头痛面纱
2022年,来自美国的一项研究绘制了人和小鼠三叉神经节的细胞图谱,在两个物种中鉴定出了15种不同转录组的细胞类型。研究还进一步分析两种偏头痛小鼠模型三叉神经节中的mRNA表达水平,发现两种模型中的卫星胶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比例都高于对照小鼠。这份图谱可以帮助研究人员通过靶向鉴定出的特定细胞,开发出更有选择性的疼痛疗法,寻找治疗头面痛的新靶点,为偏头痛的治疗开启精准时代序幕。
7
✦
推陈出新:
OnabotulinumtoxinA改变慢性头痛患者
炎症基因表达
多种治疗手段,如局部注射OnabotulinumtoxinA可预防/减少偏头痛和偏头痛样头痛的发生。2022年,有研究者通过转录组分析,以确定注射OnabotulinumtoxinA对组织中炎症基因表达的影响,发现其可减少枕部头痛患者骨膜中免疫细胞数量。这可能成为OnabotulinumtoxinA治疗其他炎症相关疾病的机制基础。
8
✦
敏于观察:
血清催乳素—下丘脑和痛觉感受器的“桥梁”
对自发性偏头痛发作的影像学研究表明,下丘脑在先兆期可被激活。然而,偏头痛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是:下丘脑活动如何最终使三叉神经痛觉感受器敏化。
压力是最常见的偏头痛的“诱因”。下丘脑整合内外感受刺激,通过释放神经激素调节自主神经和感觉。2022年多项针对病理机制的研究结果提示,压力参与下丘脑Kappa阿片受体(KOR)的激活,增加血液循环中泌乳素(PRL)水平,导致女性三叉神经外周痛觉感受器敏感。这一机制首次将下丘脑的激活与三叉神经痛觉感受器的敏化联系起来。
9
✦
别具一格:
利用遗传组学阐明偏头痛风险
与大脑结构之间的关系
基因在偏头痛病因中具有重要作用。澳大利亚的一项研究利用迄今最大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探讨了偏头痛风险与颅内容积和9个皮层下结构的区域容积之间的遗传关系。最后结果表明,全脑、海马和腹侧间脑体积较小与偏头痛风险增加之间可能存在因果关系,偏头痛风险增加与杏仁核体积较大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10
✦
耳目一新:
脑啡肽酶双重抑制剂治疗偏头痛
PL37是脑啡肽酶双重抑制剂,有PL800和PL804两种活性代谢产物,能作用相对应的靶点,抑制脑啡肽的降解。2022年有基础研究揭示了脑啡肽酶双重抑制剂PL37在偏头痛治疗中潜在价值:口服和静脉注射PL37均有作为偏头痛急性和预防性治疗的潜力。
来源:中国卒中杂志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