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2023ESMO 大咖E-talk丨齐长松教授:砥砺前行,消化道肿瘤领域守得云开终见月明

2023-10-24作者:论坛报晶资讯
原创




由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主办的2023 ESMO年会正在西班牙马德里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当地时间10月23日10:55,在ESMO年会的口头汇报专场“Investigational immunotherapy”中,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齐长松教授受邀就“Phase I study of GCC CAR-T therapy IM96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colorectal cancer”研究作了精彩报告。


“2023ESMO中国医学论坛报学术联播”前期已将该研究摘要全文进行了编译,“Investigational immunotherapy”专场研究详情请看“2023ESMO 学术联播 | 实体瘤领域细胞疗法崭露头角,临床试验中的免疫治疗新进展”。会前齐长松教授接受了中国医学论坛报专访,下面请跟随本报记者视角和齐长松教授来一场学术交流!

微信图片_20231024144048.jpg

齐长松教授在大会现场发表口头报告




您认为本研究能够入选2023 ESMO年会口头报告、引发国际学者关注的原因有哪些?

齐长松教授:我认为本项研究能入选2023 ESMO年会口头报告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本研究所关注的患者人群数量较多,转移性结直肠癌是全球都高发的瘤种,不管是发病率还是死亡率在全球范围都是比较高的,因此结直肠癌领域出现进展以后,其受益人群较多。


第二,本研究涉及的治疗方法是CAR-T细胞治疗,目前还是非常新兴的治疗方案,和传统的放疗、化疗甚至是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都具有比较本质的区别,这样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可能也更加容易引起大家的关注。


第三,本研究所选择的CAR-T细胞治疗确实在结直肠癌患者展现出来了一定的优势,不管是从安全性还是有效性方面评估都能看到一定的希望。


本研究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开展的,对领域发展或临床实践有哪些实际意义?

齐长松教授:我们需要考虑到,结直肠癌确实是全球领域非常大的一个瘤种,在既往化疗和靶向治疗阶段结直肠癌领域也确实是有比较大的进展。随着化疗药物的成熟和靶向治疗的兴起,晚期结直肠癌的中位生存期逐渐延长,目前已经基本达到3年左右。


但是,目前最火的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在结直肠癌患者中并未展现出应有的疗效,只在非常少的一部分MSI-H型结直肠癌患者中取得了成果,而对于90%甚至95%左右的MSS型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患者而言,这种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实际上是没有任何效果的,甚至我们可以说结直肠癌患者基本没有从现有的免疫治疗中获益,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结直肠癌尤其是MSS型转移性结直肠癌大部分是冷肿瘤,也就是说肿瘤内部的免疫细胞非常非常少,导致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缺少起作用的本体细胞,我们团队由此考虑到是否可以人为地给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细胞注入一些免疫细胞,比如CAR-T疗法,来起到治疗的作用。


不过,要进行CAR-T疗法首先需要找到结直肠癌中具有特异性的靶点,我们团队通过追踪领域最新进展,最终确定了以GCC靶点作为突破口,最终和相关药物企业一起研发了一种靶向GCC的CAR-T(IM96)。其实从现有公布的数据来看本研究的疗效并不可观,因为研究还处在剂量爬坡的阶段,但我们已经可以观察到比较好的趋势,我们发现CAR-T疗法的治疗效果和GCC的表达水平以及回输细胞的数量是有线性关系的。本研究目前还没有达到MTD,我们也希望后续能达到令人鼓舞的效果。


研究开展过程中您和团队有哪些收获与感受?

齐长松教授:关于细胞治疗我们团队逐渐有了一定的了解,细胞治疗和传统治疗确实是比较不一样的,传统治疗需要定期来医院复诊,比如化疗,可能需要每周、每2周或者每3周来医院输注一次药物,靶向治疗也类似,并且随着反复的用药,患者可能会出现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而细胞治疗的药物是具有活性的,在治疗过程中大部分患者只需要一次输注,当然患者接受细胞治疗以后也有可能会出现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包括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靶点相关毒性反应,但只要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消失且后续治疗有效,患者是不需要再来医院输注药物的。


举个例子,我们目前有一例获益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已经超过了12个月,且时间还会继续延长,在这12个月的过程当中,患者除了第一次接受治疗以后出现了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导致的发热症状,其后的11个月是可以像普通人一样正常生活和正常工作的,这和我们的传统治疗有着本质区别。


并且,细胞治疗的药物相关不良反应表现形式和传统治疗也是有一定区别的。传统化疗药物和靶向治疗药物相关不良反应主要是血液学毒性、脏器功能损伤,比如说肝功能损伤、肾功能损伤;而细胞治疗最主要的不良反应是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以发热症状为主。而本研究选择的靶点GCC在正常的肠道黏膜上呈现层次表达,在输注细胞之后有一部患者可能出现腹泻症状。可以发现,细胞治疗的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和传统治疗是不同的,两者之间基本没有重叠,这点也提高了我们后续探索传统疗法和细胞疗法的联合治疗的可能性。


请您谈谈近几年我国学者在免疫治疗或消化道肿瘤领域做出的努力与主要收获以及您对领域未来发展的展望。

齐长松教授:消化道肿瘤是我国高发的疾病,相较于国外,基本所有类型的消化道肿瘤在我国都是高发肿瘤。我们可以观察最近几年我国公布的肿瘤发病疾病谱,会发现在前十位的高发恶性肿瘤中消化道肿瘤占到4~5位,包括上消化道的食管癌、胃癌、肝癌、胰腺癌及下消化道的结直肠癌。因此我们必须在消化道肿瘤领域努力耕耘,开展具有我国特色的原发性研究。


当然,既往在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时代我们也有很多收获。包括PD1单抗在晚期消化道肿瘤方面的试验,包括Ⅱ线和Ⅰ线试验,甚至是围手术期试验,部分试验已经处在全球领先的地位。除了上述传统疗法的探索,我国在细胞免疫治疗方面也投入了很大的精力,需要注意的是,除了我们的医生和科学家,很多企业以及我国政策也都给予了非常大的支持和鼓励。


可喜的是,最近几年我国在细胞免疫治疗方面也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包括我们既往报道的claudin18.2的CAR-T、目前针对肝癌gpc3的CAR-T、以及本研究报道的针对结直肠癌的CAR-T,都是非常新兴且非常有前景的疗法,我想在细胞免疫治疗领域我们绝对拥有全球领先水平,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有更多、更大的突破,消化道肿瘤领域能取得更大的进步,为患者带来更多的生存希望。


在免疫治疗或消化道肿瘤领域,您还关注了哪些入选研究?这些研究有什么参考价值?

齐长松教授:实际上最近几年免疫治疗领域的研发是非常火热的,且这种火热已经不局限在我们刚才说过的PD1和PDL1。目前,有很多种类的免疫检测点抑制剂相关试验不断出现,比如说LAG-3、TIM-3、CCR-8、CTLA-4等相关研究以及一系列细胞因子研究,有些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在本次大会上也进行了数据报道。当然这些新型免疫疗法目前大部分仍处在最基本的临床试验阶段,尤其是我们消化系统肿瘤领域,较多研发目前还在进行早期探索,大部分汇报的是Ⅰa期或者Ⅰb期的数据,也希望这些研发能够在更大的人群中进行并且都能取得很好的成果。


专家介绍


齐长松 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胃肠间质瘤专委会委员、秘书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胃癌防治专委会秘书长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肿瘤学分会委员

中国医促会胃肠外科学分会委员

《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编委

《Health Care Science》青年编委



读前沿进展,听中国强音,享国际视野。“2023ESMO年会中国医学论坛报学术联播”将持续关注大会动态,为大家带来大会最新内容,敬请期待!



2023 ESMO

底图.png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