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点击图片获取感染年度学习清单
↓↓↓
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 IFD)是指真菌侵入人体组织、血液,并在其中生长繁殖导致组织损害、器官功能障碍和炎症反应的病理改变及病理生理过程。IFD是一种机会性感染,好发于免疫低下人群,尤其是血液系统肿瘤及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患者。
尽管IFD自20世纪80年代被临床医师广泛关注以来,在诊断、预防、治疗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21世纪的今天,IFD依然是临床医师面临的重大问题,同时又面临许多新的挑战。
中国血液病患者IFD流行病学研究(CAESAR研究)显示,IFD在血液肿瘤化疗患者中发生率为2.1%,而在allo-HSCT患者中发生率达7.7%。IFD病死率仍高达30%,在中枢部位甚至可达90%。包括血液、肿瘤、器官移植、感染、呼吸、重症监护等在内的多个临床科室均面临IFD的挑战。
听大咖讲IFD诊疗思维
2.陈佰义教授:侵袭性念珠菌病早期经验性诊疗的临床思维(上)
3.陈佰义教授:侵袭性念珠菌病早期经验性诊疗的临床思维(下)
4.吕玮 刘正印教授:侵袭性真菌感染临床诊治中应注意什么问题?
IFD病原菌分为致病性真菌和条件致病性真菌。致病性真菌多呈地区流行,包括组织浆胞菌、粗球孢子菌、马尔菲尼青霉菌、巴西副球孢子菌、皮炎芽生菌、暗色真菌、足分枝菌和孢子丝菌等。条件致病性真菌有念珠菌属、隐球菌属、曲霉属、毛霉属、放线菌属、奴卡菌属等,当前我国以念珠菌、曲霉和隐球菌常见。
检查和影像
点击学习免费课程
治疗方案
点击阅读相关指南共识
看实战学经验
、
诊断驱动治疗是指当患者出现广谱抗菌药物治疗无效的持续粒细胞缺乏伴发热,同时伴有IFD的微生物学标志,包括GM试验、G试验、非无菌部位或非无菌操作所获得的标本真菌培养或镜检阳性,或影像学标志(如肺部CT出现IFD相关改变等),但无法达到确诊或临床诊断级别时给予的抗真菌治疗。
狭义的诊断驱动治疗相对于经验性治疗或抢先治疗,是一种针对具体启动时机和具体人群的治疗策略。对于具有IFD高危因素患者,经验性抗真菌治疗能更好地降低确诊和临床诊断IFD的发生,而诊断驱动治疗更适合IFD风险较低的患者。
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广义的诊断驱动治疗模式。诊断驱动治疗模式是一种全新的IFD管理理念,强调的是在现有的分层诊断基础上,基于诊断的确定性高低和证据可靠性强弱而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包括基于高危因素的预防、基于发热的经验性治疗、基于证据的早期治疗到基于确定诊断的目标治疗。一方面,诊断驱动治疗模式使得IFD的管理达到了IFD疾病谱上的无缝衔接,使得IFD的诊治更加规范严谨;另一方面,诊断驱动治疗模式的内涵还包括治疗监测、疗程等策略应基于不同的诊断层级等,比如预防治疗的疗程基于危险暴露的脱离、而经验性治疗基于发热症状的解除、目标治疗应保证至少3~6个月的充分治疗疗程,而并非所有诊断IFD的患者采用一成不变的治疗策略。这种基于诊断分级的诊断驱动模式也有助于减少过度治疗。
(引用本文: 孙于谦, 黄晓军. 侵袭性真菌病:中国医师面临的老问题、新困惑 [J] .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9,40 (7): 537-540. DOI: 10.3760/cma.j.issn.0253-2727.2019.07.001)
下期预告↓↓↓
本文由中国医学论坛报整理,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