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会议报道】CMJ-PCCM第二届呼吸领域研究新进展研讨会在中日友好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成功召开

2024-03-12作者:论坛报小璐资讯
非原创

图片

2024年3月9日,由《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呼吸与危重症医学(英文)》(Chinese Medical Journal Pulmona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CMJ-PCCM)、《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北京鼎医公益基金会主办,中日友好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承办的CMJ-PCCM第二届呼吸领域研究新进展研讨会第一次会议在中日友好医院举行。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副主任、CMJ-PCCM副主编曹彬教授担任本次大会主席。


图片

曹彬 教授


开幕式上,大会主持人、CMJ-PCCM副主编,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熊维宁教授介绍了与会学者嘉宾。曹彬副主编进行了大会致辞,对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曹彬教授重点强调科研的纯粹性以及严谨性,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会上CMJ-PCCM编辑部魏佩芳副编审还对Chinese Medical Journal Pulmona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的发展历史和杂志投稿要求进行了介绍。


图片

熊维宁 教授


图片

魏佩芳 副编审


在学术报道和交流环节,大会邀请国内呼吸及相关领域知名专家进行了精彩的学术报告,报告内容包括临床诊疗技术创新、成像技术研发与应用、致病新机制解析等内容,涵盖肺部感染、肺纤维化、气道疾病、肺损伤、肺血管病等领域。杨沛然教授、刘姗姗教授、常春教授、刘超红教授、陈燕教授、穆新林教授、孟爱宏教授、张静教授、梁志欣教授、牟向东教授、王一民大夫、王业明大夫分别担任了会议支持。


图片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聂静教授做了关于IL-6家族成员在肾纤维化中作用的学术分享。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刘翠华教授就泛素系统调控结核感染与宿主互作免疫新机制进行了交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杨旗教授介绍了可用于肺部疾病诊断、治疗和监测的非增强磁共振肺灌注成像的技术进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王成硕教授从临床问题到临床研究,探讨了难治性慢性鼻窦炎诊疗技术的创新。北京协和医院杨萌教授介绍了光声成像技术在揭示重大疾病的发病机制、寻找治疗靶点以及实现精准治疗中的应用。南开大学宁文教授分享了BMP4 抑制因子 Fstl1 通过调控上皮细胞分裂方向参与气管形状决定的研究。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聂静教授  ▲刘翠华教授 ▲杨旗教授 ▲王成硕教授 ▲杨萌(协和)教授 ▲宁文教授


天津医科大学申毓军教授就前列腺素和肺动脉高压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学术交流。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冯靖教授就全麻肌松硬镜低压常频开放通气条件下填塞辅助的肺部病灶经皮穿刺诊断与消融技术进行报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韩芳教授就上呼吸道感染与嗜睡领域神经免疫相互作用方面的问题进行学术分享。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王婧教授介绍了内皮细胞在肺动脉高压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相关疾病的研究和治疗开辟新的途径。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王炜教授分享了关于新的促炎型ILC2亚群的发现及功能方面的学术成果。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陈亚红教授就慢阻肺前期指标与慢阻肺发病关系的预测模型进行了学术交流,为慢阻肺病前期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见解。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申毓军教授 ▲冯靖教授 ▲韩芳教授 ▲王婧教授 ▲王炜教授 ▲陈亚红教授


本次会议有两个特点:一是切实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大会除了邀请呼吸领域学者,还邀请了肾脏、放射、超声、耳鼻喉、微生物等领域专家一起交流讨论;二是讨论时间充分,每位讲者报告20分钟,还设置讨论环节10分钟。与会人员针对呼吸和共病领域关键科学问题和热点进行了一场零距离的交流。本次会议搭建了高端学术交流平台,现场气氛热烈,学术氛围浓厚。专家们积极互动,各抒己见,向呼吸领域研究者传递了医学前沿研究理念,促进了学科之间的融合与碰撞,有助于营造开放创新的学术生态。今年,我们将继续举办一系列高水平学术活动,推动多学科互动协作,促进呼吸与共病领域的学术繁荣与发展。


图片

▲会议合影

来源:呼吸与危重症医学英文版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