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2025年7月2—5日,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第十九届重症肾脏病与血液净化大会在天津召开。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杨琼琼教授在会上分享了“腹膜透析患者智能化管理”为主题的精彩大会报告。《中国医学论坛报》特邀杨琼琼教授接受专访,围绕该话题进行了探讨。
Q1:腹膜透析患者需长期居家治疗,面临依从性差、感染风险高、数据监测不连续等问题。您认为当前智能化管理最亟待解决的核心需求是什么?
当前我国尿毒症患者数量呈增多趋势。从陈香美院士的报告中可知,2024年的数据显示,我国接受透析治疗的患者人数已接近120万,较2023年增加了约20万。
在此背景下,如何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确保所有尿毒症患者能够及时接受治疗,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腹膜透析作为一种可居家进行的治疗方式,具有其独特优势。然而,既往腹膜透析过程中,医护人员主要通过微信群或电话与患者沟通,患者反馈病情时往往存在滞后性。因此,建立闭环式、智能化、实时监测的“实时监控-风险预警-远程干预”的智能网络管理平台,特别是围绕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这一核心临床痛点至关重要。
目前各大医院和相关单位都在积极推进腹膜透析的智能化管理。这一工作的核心在于组建一个稳固的团队,该团队不仅应包括临床医生,还应涵盖信息化领域的专家。此外,我认为还可以引入义工或志愿者,与医护人员、营养师、康复师共同组成研究团队,负责信息化系统的开发。系统开发完成后,如何推动项目落地同样关键,这涉及到对患者的培训,以及提高患者对信息化系统的接受度和使用熟练度。因此,整个过程应形成一个闭环,确保各个环节紧密相连、高效运作。
Q2:目前有哪些智能设备已应用于腹膜透析,具有哪些临床价值?(如智能腹透机、可穿戴传感器、远程监控系统等设备)
目前开展的腹膜透析治疗仍以手工操作为主,自动化腹膜透析的占比相对较低。然而,随着对高质量透析需求的不断提升,自动化腹膜透析理应成为主导的治疗方式。这种方式能够通过远程调控,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腹膜功能的变化调整透析处方。
在可穿戴设备方面,比如患者在居家治疗时,利用可穿戴设备对患者的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进行实时监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我们单位的信息化系统为例,我们为接受腹膜透析的患者配备了可穿戴设备,通过对腹透数据的实时连续监测,打通了院内、院外数据的互联互通,实现了腹膜透析患者闭环管理,可为患者提供更精准、个性化的腹膜透析方案,通过动态调整透析参数,提高了透析质量,通过远程预警及监测,减少了腹膜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目前我们在积极推广这一做法,其中,如何解决可穿戴设备的普及性和可及性问题,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在自动化腹膜透析机方面,国内的相关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且在信息化互联方面也做得相当出色。然而,如何将这些自动化腹膜透析机在不同医院、不同单位中构建成一个中央远程控制系统,仍是我们需要探索的问题。
侯凡凡院士在大会报告中所提出的中心监控的自动化居家腹膜透析示范体系(简称CHAPD),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范例。
Q3:免疫性肾脏病是慢性肾脏病中的关键类型,其早期症状隐匿,公众认知度较低。如何提高疾病早期筛查率?
智能化工具对于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无疑具有巨大帮助。在当下这个AI与信息化蓬勃发展的时代,我们必须在提升患者依从性和加强患者教育方面下足功夫,确保这些工作能够落地并取得实效。
未来,随着AI、DEEPSEEK大模型与虚拟现实(VR)等新技术的融合发展,可以利用AI助手进行患者培训及随访管理,开展基于VR技术的远程腹透患者的培训。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医务人员需要把控好培训内容和信息化知识科普的准确性,确保患者能够获取到正确、有用的信息。
对于透析患者的管理,需要患者、医护人员以及家属等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要加强对基层医护团队培训包括家庭医师,构建起腹膜透析患者分级诊疗管理体系;建立疗效评价体系,通过远程智能化工具及时改进治疗方法和反馈疗效,让患者看到治疗效果,促进患者依从性提升。
此外,我们不应仅仅将患者定位为“腹膜透析患者”,而是“腹膜透析者”,我们要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助力他们从疾病的标签中走出来,尽可能回归社会,提升生活质量。
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当下信息化、AI以及智能技术的优势,构建高效、精准的体系,全面汇集尿毒症病人的治疗信息与随访数据,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更贴心的医疗服务与支持。
中国医学论坛报赵静薇整理
杨琼琼教授审阅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