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疑难病例 | 心脏再同步化改善“Ebstein畸形”导致的心力衰竭1例

2018-11-02作者:论坛报心血管资讯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Ebstein畸形

三尖瓣下移畸形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亦称Ebstein畸形(Ebstein’s anomaly)。本病三尖瓣向右心室移位,主要是隔瓣叶和后瓣叶下移,常附着于近心尖的右心室壁而非三尖瓣的纤维环部位,前瓣叶的位置多正常,因而右心室被分为两个腔,畸形瓣膜以上的心室腔壁薄,与右心房连成一大心腔,是为“心房化的右心室”,其功能与右心房相同;畸形瓣膜以下的心腔包括心尖和流出道为“功能性右心室”,起平常右心室相同的作用,但心腔相对地较小。

常伴有心房间隔缺损、心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口狭窄或闭锁。可发生右心房压增高,此时如有心房间隔缺损或卵圆孔开放,则可导致右至左分流而出现发绀。通常Ebstein畸形的临床表现为继发于右心结构异常的右心衰竭,但也有不少患者存在左心功能异常的并发症。在存在左心室功能障碍的情况下,右心室起搏可能进一步加重病变左心室功能,称为起搏器(PM)诱导的心肌病。PM所致心肌病的危险因素及处理尚未阐明,但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可能有效地预防和治疗。我们结合病例就相关内容进行讨论。

诊疗经过:

一位76岁的妇女因心悸和呼吸急促而入院。患者在她36岁时通过超声心动图诊断为Ebstein畸形,当时患者未感不适,因无症状患者拒绝心脏外科手术。体格检查显示心尖部有舒张期杂音,双下肢水肿,四肢末梢紫绀明显。心电图显示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合并间断右束支和左束支交替传导阻滞。经胸超声心动图显示室间隔和后三尖瓣叶移位,右心室房化,右心房扩大,中度三尖瓣返流(见图1-A)。为进一步诊治来住院就诊。未发现卵圆孔未闭,左心室射血分数代偿正常(见图1-B)。

在实验室检查中,脑利钠肽(BNP)增加到1330pg/mL。根据这些发现,她被诊断为由于Ebstein畸形而加重的心力衰竭。

住院后,加用利尿剂减轻了心力衰竭的症状,BNP降至50pg/mL。因为其发生双束支阻滞交替出现,行双腔起搏器植入术,设置起搏频率低限70次/分,高限120次/分。起搏器植入过程顺利,患者症状缓解,病情稳定后出院。

微信图片_20181029103432.jpg

图1:A:经胸超声心动图四腔视图下三尖瓣顶端移位与房化右心室形成;B:起搏器植入前左室收缩功能与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LVDD);C:起搏器植入后左室收缩功能与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LVDD);D: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后左室收缩功能与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LVDD)。可以见到起搏器植入后LVDD升高,心脏再同步治疗后降低。

随访结果:

一年后,患者的心力衰竭症状再次恶化,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下降至20%(图1-C)。心律为心房颤动,化验检查结果显示BNP升高至2137 pg/ml。由于AF可能导致心力衰竭恶化和EF减少,因此患者接受了房颤的导管消融术,术中进行了双侧肺静脉隔离(PVI)。术后患者心律恢复窦性心律,心力衰竭症状较前缓解,术后BNP下降至578 pg/ml,症状缓解后出院。然而,双侧肺静脉隔离还不不足以稳定她的病情,虽然心律能维持为窦性心律,但出院后很快患者的心力衰竭再次恶化,发生了低心排血量综合征。BNP增加至极高水平3007 pg/ml。LVEF数值仍然很低(27%)。

患者对起搏的依赖性为63.7%,考虑起搏器起搏诱发的心肌病是导致心力衰竭加重的主要原因,考虑心脏再同步化可以避免起搏导致的心搏出量下降,因此择期将患者的起搏器升级为CRT装置。

患者接受心脏再同步化干预后,心电图QRS时限由169 ms缩短至140 ms,症状明显改善。CRT后1个月,BNP下降至484 pg/ml(BNP变化趋势见图2)。令人惊讶的是,EF改善到43%,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从59毫米减少到46毫米(图1-D)。这种心室结构显著的反向重塑提示CRT可以有效的改善双腔起搏引起的心肌病。

微信图片_20181029103602.jpg

图2:起搏器植入后脑钠肽(BNP)水平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BNP和LVEF在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后显著改善。

【讨论】

Ebstein异常表现为右心衰竭,但常合并左室功能障碍。一些研究结果显示这些患者的左心室形态会发生重塑、左心室收缩性和LVEF减少。Ebstein畸形导致左心室功能障碍的部分原因在于其脆弱的心肌,包括不致密、心肌纤维化、游离壁肌原纤维连续性破坏、纤维几何结构或混合性心脏缺损。此外,扩张的右心室本身被认为是导致左室功能障碍,这主要是在存在明显的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的情况下观察到的。

然而,有学者观察到Ebstein畸形患者左心室形态受右侧扩张扭曲,左室射血分数与左心室形态无关。因此,在Ebstein畸形患者中,左心室形状和功能异常可能存在不协调的机制。另一方面,对于接受普通起搏器植入的患者,LVEF降低和起搏依赖性(超过40%)是起搏诱发心肌病进展的危险因素,而心脏再同步化起搏治疗可以有效避免起搏诱发的心肌病的发生。

众所周知,CRT起搏治疗适用于较宽的QRS持续时间(>115ms),左心室舒张末期扩大(>55mm)。不管患者的LVEF是否降低,再同步化治疗均可以预防起搏诱导的心肌病。事实上即使缺乏宽QRS波形或LVEF降低,右心室起搏被已经被证实因为单心室起搏导致心室电和机械不同步,改变易损左心室的几何结构和功能,并增加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导致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在Ebstein畸形的患者中,这些单纯右心室起搏对心功能的恶化作用可能增强,也会导致LVEF显著降低。

本文中的这个患者在接受双腔起搏器植入治疗后,右心室起搏的时间是63.7%,并且她的左心室心肌可能由于Ebstein畸形的异常而脆弱,即使她有正常的LVEF。她可能是起搏诱发的心肌病的高危人群,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植入可能是预防心肌病的有效方法。

在一些临床研究中,观察到心脏再同步化CRT治疗后患者的左心室反向重构。起搏诱导的心肌病患者从右心室起搏升级到CRT治疗后症状有明显改善,重塑的心室结构和功能均会发生积极的恢复。在另一项临床随机研究中,对于需要使用LVEF轻度降低的永久起搏器的患者(40%),CRT组与RV起搏组相比,在运动能力、生活质量和LVEF方面有显著改善。

然而,目前还没有足够的数据推荐CRT为所有需要起搏支持的患者。尤其在Ebstein畸形的患者中,右心室起搏对心功能的恶化可能导致LVEF显著降低,需要仔细观察。需要进一步研究以得出关于CRT的决策标准的结论,并确定起搏诱发心肌病的风险患者。

参考文献

[1].Genri Numata, Eisuke Amiya, Toshiya Kojima. et al.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Ebstein’s Anomaly [J]. Int Heart J 2017;58:816-819. 

[2].Attenhofer Jost CH, Connolly HM, Dearani JA, Edwards WD, Danielson GK. Ebstein’s anomaly.Circulation 2007;115:277-85.

[3].Ferrari AD, Borges AP, Albuquerque LC, et al. Cardiomyopathy induced by artificial cardiac  pacing: myth or reality sustained by evidence? Rev Bras Cir Cardiovasc 2014;29:402-13.

[4].Guglin M, Barold SS. The role of biventricular pacing in the prevention and therapy of pacemaker-induced cardiomyopathy. Ann Noninvasive Electrocardiol 2015; 20:224-39.

[5].Muraoka H, Imamura T, Kinugawa K. Reverse Remodeling Achieved by Combination Therapy With High-Dose Beta Blocker and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Int Heart J 2015;56:462-5. 

[6].Curtis AB, Worley SJ, Adamson PB, et al. Biventricular pacing for atrioventricular block and systolic dysfunction. N Engl J Med 2013;368:1585-93.

来源:哈特瑞姆心脏之声

作者:林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