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作者:王婧 护士长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迈向精准吸附新时代:血液灌流在维持性血液透析中的定位与方案
摘要: 随着血液净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血液灌流作为一种有效的血液净化方式,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为规范其临床应用,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组织专家基于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制定了《血液灌流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5年版)》。本文旨在对该共识的核心要点进行系统梳理与深度解读,重点分析其推荐的循证依据,探讨血液灌流在改善MHD患者远期预后、管理并发症以及具体实施方案中的角色与价值,以推动该技术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个体化应用。
一、 引言:共识修订的背景与必要性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脏病患者最主要的肾脏替代治疗方式。然而,尽管透析技术不断进步,MHD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仍不理想,其心血管疾病、矿物质骨代谢异常、瘙痒、营养不良并发症的发生率居高不下。传统HD主要清除小分子溶质(如尿素、肌酐),但对中、大分子毒素以及蛋白结合毒素的清除力有限。这些“难清除毒素”的蓄积被认为是导致MHD患者长期并发症和死亡率增加的关键因素之一。
血液灌流技术通过其吸附剂的强大吸附力,够高效、选择性地清除这些HD难以清除的致病物质,如β2-微球蛋白、甲状旁腺激素、炎症因子、蛋白结合毒素。自上一版共识发布以来,多项高质量、多中心、前瞻性的临床研究,尤其是由中国学者主导的“HD/联合治疗对MHD患者生存率影响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为长期获益提供了更高别的循证证据。因此,2025年版共识的修订,是在充分吸纳这些新证据的基础上,对适应人群、治疗频率、联合模式及安全性管理进行了更精准、更权威的界定,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二、 核心要点与循证解读:从“为何用”到“如何用”
要点一:明确血液灌流的核心价值——清除HD难以清除的致病物质
共识陈述: 核心作用机制是通过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有效清除MHD患者体内蓄积的中大分子毒素、蛋白结合毒素以及部分炎症因子和细胞因子。
循证解读:
中大分子毒素: β2-微球蛋白是典型的代表,其蓄积可导致透析相关性淀粉样变。大量研究证实,定期治疗显著降低血清β2-微球蛋白水平。共识引用的多项RCT和Meta分析表明,与单纯HD相比,HD更有效地清除β2-微球蛋白,并改善相关临床症状。
蛋白结合毒素: 如硫酸吲哚酚、硫酸对甲酚,传统HD清除率极低。这些毒素具有强烈的促炎、促氧化和内皮功能损伤作用。共识指出,因其特殊的吸附材料(如中性大孔树脂)对这类疏水性、蛋白结合的物质有较强的吸附能力,是降低其血浓度的有效手段。
炎症因子: MHD患者普遍存在“微炎症状态”,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能够吸附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关键炎症介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机体的炎症状态。最新的长期随访研究显示,规律治疗与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持续下降相关。
要点二:精准定位适应证——从泛化到精准的临床决策
2025年版共识对适应证进行了更为精细化的分层推荐,这是本<无建议>修订的最大亮点之一。
共识陈述: 推荐在出现以下情况的MHD患者中考虑联合应用治疗:
顽固性皮肤瘙痒(强推荐,A证据)
矿物质骨代谢异常,特别是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强推荐,B证据)
难治性高血压,尤其是在容量控制达标后血压仍控制不佳者(推荐,B<无建议>证据)
围神经病变(如不宁腿综合征)(推荐,C证据)
营养不良-炎症-动脉粥样化综合征(推荐,B证据)
尿毒症心包炎(推荐,C证据)
循证解读:
顽固性皮肤瘙痒: 多项高质量RCT(如一项纳入200余例患者的双盲、操作对照研究)证实,一HD+治疗,连续8-12周,可显著改善瘙痒评分和生活质量。其机制与清除组胺、胆汁酸、甲状旁腺激素等多种致痒物质相关。因此,共识将其作为强推荐适应证。
辅助治疗: 共识强调,是药物治疗(如拟钙剂、活性维生素D)的“辅助”而非“替代”。但对于药物治疗无效、不耐受术前准备的严重患者,能有效降低水平。证据显示,规律治疗可使水平下降30%-50%,部分患者可避免甲状旁腺切除术。
难治性高血压: 通过清除血管收缩因子(如内皮素)、改善内皮功能、调节RAAS系统活性等多途径参与血压调控。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在容量管理良好的MHD患者中,加用治疗后,约60%的患者血压得到更好控制,降压药物用量减少。
MIA综合征: 这是体现其“多靶点”治疗优势的典型领域。通过同时清除尿毒症毒素、减轻炎症反应、改善食欲,有助于打破营养不良、炎症和动脉粥样化的恶性循环。长期观察性研究提示,规律接受治疗的患者,其人血清白蛋白水平更高,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有所下降。
要点三:优化治疗方案——“频率”与“模式”的个体化艺术
共识陈述:
治疗频率: 建议个体化制定。对于中重度并发症患者,起始治疗可推荐2周1或每周1。症状改善后,可酌情降低频率至每4周1或更长间隔作为维持治疗。
联合模式: 推荐与HD串联使用,即HD联合治疗。灌流器通常置于透析器之前,治疗时间一般为2-2.5小时。2小时后吸附剂趋于饱和,可更换新的灌流器或结束灌流,继续完成HD治疗。
循证解读:
频率的循证依据: 共识的推荐基于“剂量-效应”关系的研究。对于急性、重症情况(如尿毒症心包炎、重度瘙痒),高频次的治疗能快速降低毒素负荷,缓解症状。而对于长期管理,维持一定的治疗频率(如每月1次)被证实可以稳定毒素水平,带来长期获益。一项为期3年的随访研究比较了不同频率治疗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发现每月至少1次治疗的患者,其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均低于未接受或偶尔接受治疗的患者。
模式的科学性与安全性: 将置于HD前,可以利用血液泵全血流灌流,效率最高。同时,能首先清除部分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可能激活凝血系统,将其置于前端可避免形成的微血栓进入透析器,影响透析效果。共识特别强调了治疗中的抗凝方案,建议根据患者出血风险个体化调整肝素剂量,必要时可采用枸橼酸抗凝,以确保治疗安全。
要点四:高度关注长期获益与生存质量——从“症状改善”到“预后改善”的跨越
共识陈述: 长期、规律性的HD联合治疗,可能有助于改善MHD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循证解读: 这是2025年版共识基于最新长期研究数据提出的最重要观点之一。
生存率数据: 一项纳入全国多家透析中心、超过万名MHD患者的大规模真实世界研究,经过严格的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分析发现,与单纯HD组相比,规律接受HD治疗(平均频率≥1次/月)的患者,其3年全因死亡率风险降低约18%,心血管死亡率风险降低约25%。这一数据为的长期价值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生活质量与医疗经济学: 共识引用了生活质量量表(如KDQOL-SF™)的评估结果,显示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在“症状与不适”、“睡眠”、“精力”等维度的评分。虽然增加了单次治疗的成本,但通过减少患者住院次数、缩短住院时间、减少相关药物(如止痒药、降压药)的使用,从长远看可能具有更优的医疗经济效益。
要点五:强化安全管理与技术规范——筑牢临床应用的安全底线
共识陈述: 必须重视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监测与不良反应处理。
生物相容性: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一过性的血小板和白细胞下降,通常在治疗结束后24-48小时内恢复。需关注有出血风险的患者。
凝血风险: 灌流器凝血会严重影响治疗效果,需确保充分的抗凝。
过敏反应: 罕见,但需备有应急预案。
体温升高与寒战: 可能与致热原或细胞因子释放有关。
循证解读: 共识强调,随着灌流器材料和工艺的改进,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已显著降低。关键在于预防和监测:治疗前充分<无建议>、排除气泡;治疗中严密监测动静脉压、跨膜压及患者生命体征;治疗后关注血常规变化。建立标准操作流程是保障安全的核心。
三、 总结与展望
《血液灌流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5年版)》是一部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兼具科学性、实用性和前瞻性的指导性文件。它系统梳理并肯定了在MHD患者综合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其核心贡献在于:
证据升级: 基于中国主导的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将的推荐从单纯的症状改善,提升到可能改善长期预后的战略高度。
决策精准化: 明确了的优势人群和治疗目标,避免了技术的泛化滥用,引导临床医生进行个体化决策。
方案标准化: 细化了治疗频率、模式和操作规范,为各级医疗机构的同质化应用提供了蓝本。
展望未来,技术的发展仍面临挑战与机遇。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可能包括:开发更具靶向性的新型吸附材料;探索与其他血液净化模式(如HDF、血浆置换)的优化组合;利用组学技术寻找更精准的生物标志物,以指导的个体化治疗;以及开展更多设计严谨的长期、终点研究,进一步夯实其改善患者远期预后的证据基石。
总而言之,2025年版共识的发布,标志着血液灌流技术进入了“精准吸附、改善预后”的新时代。广大肾科医生应深入学习、理解和应用这一共识,让这项具有中国特色的血液净化技术,更好地服务于MHD患者,为实现“健康中国”战略中提升尿毒症患者生存质量的目标贡献力量。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