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11月14-16日,由中国医促会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分会主办,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中日医院承办,香港感染和传染病医学会、河南省人民医院、北京药盾公益基金会协办的第二届华夏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学术年会暨第八届京港感染论坛在郑州召开。本次大会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辉教授、中日友好医院曹彬副院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张文宏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围绕“创新 助力感染病诊治”这一主题,来自全国各地1800余名临床微生物、呼吸、感染、影像、危重症、药学、感控、基础医学等相关专业人员汇聚一堂,共同交流学习感染病诊治。
王辉教授讲话
会议一如既往地以病原学诊断为基础,保留“临床大查房”、“慧眼识菌”、 “研精究微”、“微光闪烁”、“影像大观园”,“纸上谈菌”、“曲突徙薪话感控”、“过五关走麦城”“Pro and Con”、“CRE防治困局”、“ICU医生论感染”、“器官移植感染管理”等专题板块,增加了“华夏科研之声”板块,邀请到在国际期刊发表创新型文章的优秀科研和临床人员现场传道授业。同时,会议前一天还安排了“专家面对面”环节,邀请业内著名专家为大家带来领域最新进展。
开幕式由河南省人民医院程剑剑教授主持,河南省人民医院邵凤民院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辉教授、中日友好医院曹彬副院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张文宏教授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本报记者对开幕式及分论坛部分内容进行整理,以飨读者。
河南省人民医院程剑剑教授主持开幕式
河南省人民医院邵凤民院长致辞
在开幕式上,曹彬教授从近期热映的影片《中国机长》讲起,阐释了机长和医疗工作者的共性:尊重生命,尊重职责、尊重规范。曹彬教授指出,对生命的保障、对职责的尊重,都来源于我们对规范的遵守。通过引用《荀子.修身》中的一句话“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曹彬教授勉励大家要坚持规范,并分享了自己的体会:规范是真实力、规范是真自信、规范需要创新,借此,曹彬教授也再次阐释了本次会议的主题“创新 助力感染病规范诊治”的深意。
曹彬教授致辞
为表彰8年来为京港论坛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本次大会设立表彰环节。表彰为京港论坛直播课堂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王辉教授、宁永忠教授、鲁炳怀教授、王新宇教授、王一民医生等。
获奖人员合影
Fred Hayden教授:流感治疗新药物及联合抗病毒治疗策略
本次会议特邀美国弗吉尼亚大学Fred Hayden教授分享《流感治疗新药物及联合抗病毒治疗策略》主题报告。Hayden在报告中指出,截止目前,只有金刚烷胺和神经氨酸酶抑制剂两类抗流感病毒药物被广泛应用于流感治疗,但因金刚烷胺类药物的耐药性普遍存在,已经不再被推荐。近年来,很多研究者开始着手研究联合抗病毒用药方案,已有研究者正在进行流感病毒RNA聚合酶抑制剂与奥司他韦联合治疗重症流感临床试验,亦有一些免疫调节剂及作用于宿主的抗流感病毒药物正在研究,如西罗莫司+奥司他韦+皮质类固醇联合治疗等。而除了传统抗病毒药物的联合外,恢复期血浆(多克隆抗体)和单克隆抗体也是极具前景的联合选择,但目前尚无证据表明恢复期血浆或者单克隆抗体可以治疗重症流感。
Hayden教授强调,抗病毒药物联合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流感治疗效果,降低耐药风险,其中聚合酶抑制剂与奥司他韦的联合治疗方案值得关注,但联合用药的监管批准途径也比单药治疗更为复杂。免疫调节剂联合奥司他韦目前尚无阳性结果,需要进一步研究,可以优先考虑开展Cox-2抑制剂、大环内酯类药物和mTOR抑制剂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重症流感的确证性研究。
Fred Hayden教授作主题讲座
王贵强教授:多学科合作强化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
本次大会特邀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王贵强教授分享《多学科合作强化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专题讲座,王教授从人类历史上与感染性疾病斗争的历程说起,强调感染始终是临床医学各学科面临的难题,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报告也指出,世界前10位死亡原因中,感染性疾病占5种,感染性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25%以上。目前,全球新发感染性疾病不断出现,部分感染性疾病“死灰复燃”的现象,新发突发感染病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疑难危重感染的威胁巨大,据统计,20-25%的重症肺炎、40-50%的脓毒血症和50-60%的脑炎脑膜炎病原均诊断不明。由此可见,病原学诊断是实现感染病精准治疗的关键。
鉴于目前细菌耐药的严峻形式,王贵强教授指出,要做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核心工作——合理应用,临床医生必须要遵守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同时要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并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定抗菌治疗方案。
王贵强教授强调,“大感染学科”建设旨在提升感染病诊疗水平,有效控制细菌耐药。要做好感染疾病科、临床微生物和医院感染控制等科室的整合、协同发展,只有多学科团队协作,提高细菌真菌诊疗能力,规范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遏制细菌耐药,才能为健康中国战略提供保障!
王贵强教授作主题讲座
张文宏教授:终止结核流行计划
张文宏教授首先从结核诊治的历史讲起,自1882年3月24日,罗伯特.科霍在德国柏林生理学会上宣布结核菌是导致结核病的病原菌开始,人类与结核病的斗争就此拉开序幕,卡介苗的研发和应用避免了众多儿童可能因感染结核而死亡的风险,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其保护能力逐渐减弱,人类依旧面临着结核感染的风险。
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全球结核报告发布2周后,第50届全球肺部健康大会召开,WHO提出2035年要终止全球结核流行。但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要完成WHO所提出的终止结核目标,至少得到2182年。为此,WHO倡议在全球推广目前最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同时布局系列防治计划,预计到2025年研发出包括疫苗和信息治疗药物等措施,以达到2035年终止全球结核流行目标。控制结核传播和新发病例的出现,潜伏结核患者的防治不容忽视。针对如何控制潜伏结核,张教授分别介绍了新型结核诊断方法,潜伏结核的预防性治疗。张教授指出,WHO对潜伏性结核感染预防性治疗更新了推荐,指南中细化了筛查人群: <1岁的HIV感染儿童强烈推荐治疗(中等质量证据);密切接触人群中,<5岁的结核密切接触儿童强烈推荐治疗(高质量证据);在合适条件下,针对结核高发病率国家,>5岁的密切接触儿童或成人应该给予结核病预防性治疗(低质量证据)。
基于国内耐药检测能力突出而新药可及性不足的现状,可尝试通过完善分子药敏试验来设计更为有效的短程治疗方案,以实现“药尽其用”。张教授团队正在开展一项名为TB-TRUST Trial的试验,以验证短程疗法对MDR结核的疗效和安全性。最后,张教授总结到,更快速精准的结核诊断方法、新型抗结核药物、新型短程抗结核治疗方案以及中国更短程的结核化学治疗方案将有助于我国达到WHO设定2035年控制结核流行的目标。
张文宏教授作主题讲座
在 “临床大查房”板块,来自全国各地的临床和微生物医生带着自己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疑难、罕见病例登场,向与会者讲述这些疾病临床特征的同时,也分享自己在诊断疾病过程中的走过的弯路和成功的经验。病原诊断是感染病确诊的依据,病原诊断也对正确使用抗菌药物起了决定性作用。但细菌感染的病原诊断较困难,在传统的微生物培养技术无法诊断时,mNGS可作为有益补充,但需要慎重解读结果,要注意对环境细菌和致病菌的鉴别。在抗感染规范化诊疗临床实践中,需要牢牢把握抗感染的铁三角,即“宿主-微生物-抗菌药”间的关系,细菌真菌感染诊治还涉及临床感染病学、临床微生物及临床药理学等多学科知识,需要各学科通力合作,综合运用知识,练就福尔摩斯式的缜密思维和强大的第六感觉。抗感染治疗不是仅仅开开抗生素,更不是抗生素的轮换性使用,也不是抗生素简单的叠加使用,它需要一生的智慧,需要医生的学习,需要医生的经验,需要多学科医生的交流。
针对目前临床、微生物、药师的争议问题,本次会议专门设置辩论环节——“Pro and Con”,正反双方唇枪舌战的过程,实际是将目前这一领域不同学术观点的碰撞展现在大家面前的过程。重症感染初始治疗,抗菌药物越广谱越安全?菌血症患者频繁送检血培养,有益or无益?抗菌药物雾化治疗重症肺炎,救命稻草还是自欺欺人?脓毒症治疗:流程化or个体化?通过辩论,与会者对这些困扰临床医生的许多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刘嘉琳教授:脓毒症的非抗菌药物治疗进展
在“ICU医生论感染板块”,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瑞金医院刘嘉琳教授带来题为《脓毒症的非抗菌药物治疗进展》专题讲座。刘教授指出,Sepsis 3.0的定义强调,脓毒症是由于感染导致宿主免疫紊乱,进而导致患者脏器功能衰竭。从定义中可以看到,脓毒症的病因治疗,即控制感染,是脓毒症的首要治疗措施,但ICU医生需要优先解决脏器功能衰竭问题。所以,在脓毒症治疗中,首要关注的是如何逆转患者的脏器功能衰竭,其次是调节宿主应答和控制感染。
脓毒症患者最常见的脏器功能衰竭是脓毒症休克,因而,抗休克治疗是脓毒症治疗的重点。刘教授强调,对于脓毒症患者的非抗生素治疗,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脏器功能支持,也就是要采取以SOSD原则为核心的抗休克治疗方案,通过进行充足的液体复苏、联合适宜的血管活性药物以及保持最低的有效脏器灌注压来逆转患者的脏器功能衰竭。
刘教授指出,要在逆转患者的脏器功能衰竭基础上,进行宿主应答调节。目前对于免疫调节的机制还不是非常清楚,或许激素在非特异性免疫干预治疗中发挥一定作用。有研究表明,非特异性免疫感与治疗,包括激素(氢化可的松)、血管加压素、Gamma-免疫球蛋白、血栓调节蛋白、维生素C、体外清除技术等,以及免疫调节治疗,如GM-CSF、gamma干扰素、IL-7、抗PD-1抗体、抗PDL1抗体等均能起到调节宿主应答的作用。
刘嘉琳教授作主题报告
(中国医学论坛报 刘玉整理报道 中日友好医院 王一民医生审校)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