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造血特点
(一)胚胎期造血
造血是血细胞形成的过程。
根据造血组织发育和造血部位发生的先后,可将此期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
1.中胚叶造血期
在胚胎第3周开始出现卵黄囊造血,之后在中胚叶组织中出现广泛的原始造血成分,其中主要是原始的有核红细胞。
在胚胎第6周后,中胚叶造血开始减退。
2.肝脾造血期
自胚胎第6~8周时开始,肝脏出现活动的造血组织,并成为胎儿中期的主要造血部位,4~5个月时达高峰,6个月后逐渐减退。
胎肝造血主要产生有核红细胞,在此期间胎盘也是一个造血部位。
约于胚胎第8周脾脏开始造血,以生成红细胞占优势,稍后粒系造血也开始活跃,至12周时出现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胎儿5个月之后,脾脏造红细胞和粒细胞的功能逐渐减退,至出生时成为终生造血淋巴器官。
胸腺是中枢淋巴器官,胚胎第6~7周已出现胸腺,并开始生成淋巴细胞。
胚胎期胸腺还有短暂的生成红细胞和粒细胞功能。
胚胎第11周淋巴结开始生成淋巴细胞,成为终生造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器官。
胎儿期淋巴结亦有短暂的红系造血功能。
3.骨髓造血期
胚胎第6周开始出现骨髓,但至胎儿4个月时才开始造血活动,并迅速成为主要的造血器官,直至出生2~5周后成为唯一的造血场所。
(二)生后造血
1.骨髓造血
出生后主要是骨髓造血。
婴幼儿期所有骨髓均为红骨髓,全部参与造血,以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
5~7岁开始,脂肪组织(黄髓)逐渐代替长骨中的造血组织,因此年长儿和成人红骨髓仅限于肋骨、胸骨、脊椎、骨盆、颅骨、锁骨和肩胛骨,但黄髓仍有潜在的造血功能,当造血需要增加时,它可转变为红髓而恢复造血功能。
小儿在出生后前几年缺少黄髓,故造血代偿潜力小,当造血需要增加时,就会出现髓外造血。
2.骨髓外造血
在正常情况下,骨髓外造血极少。
出生后,尤其在婴儿期,当发生感染性贫血或溶血性贫血等造血需要增加时,肝、脾和淋巴结可随时适应需要,恢复到胎儿时的造血状态,出现肝、脾、淋巴结肿大。
同时外周血中可出现有核红细胞或(和)幼稚中性粒细胞。
感染及贫血等纠正后即恢复正常。
血象特点
儿童各年龄期的血象有所不同,各有其特点。
(一)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
由于胎儿期处于相对缺氧状态,红细胞生成素合成增加,故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较高。
出生时红细胞数约5.0x1012 ~7.0×1012/L,血红蛋白量约150 ~ 220g/L。
未成熟儿与足月儿基本相等,少数可稍低。
生后6~12小时因进食较少和不显性失水,其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往往比出生时高些。
生后随着自主呼吸的建立,血氧含量增加,红细胞生成素减少,骨髓造血功能暂时性降低,网织红细胞减少;
胎儿红细胞寿命较短,且破坏较多(生理性溶血);
婴儿生长发育迅速,循环血量迅速增加等因素,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逐渐降低,至2~3个月时(早产儿较早)红细胞数降至3.0×1012/L左右,血红蛋白量降至100g/L左右,出现轻度贫血,称为“生理性贫血”。
“生理性贫血”呈自限性,3个月以后,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又缓慢增加,于12岁时达成人水平。
初生时外周血中可见到少量有核红细胞,生后1周内消失。
网织红细胞数在初生3天内约为0.04 ~0.06,于生后第7天迅速下降至0.02以下,并维持在较低水平,约0.003,以后随生理性贫血恢复而短暂上升,婴儿期以后约与成人相同。
(二)白细胞数与分类
初生时白细胞数为15x109~20x109/L
生后6~12小时达21x109~28×109/L
此后逐渐下降,1周时平均为12x109/L
婴儿期白细胞数维持在10×109/L左右
8岁以后接近成人水平。
白细胞分类主要是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例的变化。
出生时中性粒细胞约占0.65,淋巴细胞约占0.30。
随着白细胞总数的下降,中性粒细胞比例逐渐下降,生后4~6天时两者比例约相等;
至1 ~2岁时淋巴细胞约占0.60,中性粒细胞约占0.35,之后中性粒细胞比例逐渐上升,至4~6岁时两者比例又相等;
以后白细胞分类与成人相似。
初生儿外周血中也可出现少量幼稚中性粒细胞,但在数天内即消失。
(三)血小板数
血小板计数约为100×109~300×109/L。
(四)血容量
小儿血容量相对成人较多,新生儿血容量约占体重的10%,平均300ml;
儿童约占体重的8%~10% ;
成人血容量约占体重的6% ~8%。
知识点记完啦,来做做题看看掌握了多少吧
1.小儿生理性贫血发生的时期是在出生后
A:4~5个月
B:7~8个月
C:1个月内
D:6~7个月
E:2~3个月
解析:婴儿生长发育迅速,循环血量迅速增加等因素,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逐渐降低,至2~3个月时(早产儿较早)红细胞数降至3.0×1012/L左右,血红蛋白量降至100g/L左右,出现轻度贫血,称为“生理性贫血”。
正确答案:E
2.正常小儿白细胞分类出现两次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例相等的年龄是
A:1~3天和2~3岁
B:4~6天和4~6岁
C:7~9天和7~9岁
D:10-15天和8~9岁
E:15-20天和9~10岁
解析:
随着白细胞总数的下降,中性粒细胞比例逐渐下降,生后4~6天时两者比例约相等;
至1 ~2岁时淋巴细胞约占0.60,中性粒细胞约占0.35,之后中性粒细胞比例逐渐上升,至4~6岁时两者比例又相等;
正确答案:B
3.女孩,5岁。患急性感染治疗1周,临床表现恢复正常,门诊医生需根据外周血象的变化作分析,该患儿白细胞分类的正常比例应约为
A:中性粒细胞0.35、淋巴细胞0.60
B:中性粒细胞0.50、淋巴细胞0.45
C:中性粒细胞0.60、淋巴细胞0.35
D:中性粒细胞0.30、淋巴细胞0.65
E:中性粒细胞0.65、淋巴细胞0.30
解析:1 ~2岁时淋巴细胞约占0.60,中性粒细胞约占0.35,之后中性粒细胞比例逐渐上升,至4~6岁时两者比例相等;
正确答案:B
来源:儿科学术在线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