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清明时节,谈谈生命教育与死亡辅导

2018-04-05作者:论坛报小塔资讯
医学人文

几年前,曾有一本讲述医生亲历的临终事件的书籍,请韩启德院士作序。在阅读了书稿后,他建议以“死亡如此多情”作为书名,书籍策划方曾担心书名中带有“死亡”二字会影响销量。没想到,此书上市后,几度脱销,这说明公众对于死亡话题的接受程度已有所提升。

以上关于死亡话题的小插曲,是韩启德院士在3月30日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主办的“北京大学清明论坛”主题报告中提到的。在清明节来临之际,论坛将“生命教育与死亡辅导”作为会议主题,邀请医学、哲学、医学人文领域及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的专家学者,围绕生命过程与国人“死亡观”进行探讨交流,并发布“清明共识”。

  • 对于死亡过程与重症医学的思考

ICU医生经常会见证患者从生到死的过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安友仲教授在报告中分享了他对于医学与死亡的思考。他谈道,人们都是向死而生的,从出生开始,不同组织的细胞组织就存在着死亡与新生。死亡是全身器官功能不可逆衰竭的过程,人类在死亡终点之前可能会出现失能、失智。重症医学的目标应该是保护患者器官的储备功能,减少“慢重症”的发生,尽可能保持病人的生活质量,延缓死亡过程。

安友仲教授还提到,根据心电图、脑电图的波动,死亡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何时抢救、抢救到何种程度值得思考。对处于死亡过程的患者实施抢救,投入巨大,但研究表明,经过抢救后的重症患者的1年生存率和生存质量并不理想。这一反差值得重症医学同道反思。

  • 死亡是一种能力

在自然界,很多动物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死去,这是它们死亡的能力。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田松教授认为,死亡不应该是一种疾病或医疗对象,而应是生命过程的一部分。人类也像动物一样具有死亡的能力,但是发达的医疗干预技术使“不死”成为了希望,阻碍了人类的这种死亡能力。

此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死亡是一种郑重的仪式,死者有人陪伴并得到充分的尊重;而当前社会上的大部分殡葬服务将死亡仪式“技术化”,其对象是“物”而并非“人”。田松教授认为,死亡能力与死亡文化的丧失,应引起学者关注。

  • 医疗技术的边界在哪里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王一方教授带来了对死亡哲学的思考,他将死亡哲学分解为医学哲学(身体哲学)、医疗哲学(技术哲学)、道德哲学和宗教哲学4个层面。人的身体包括生物学上的躯体、身心社灵、圣体(神圣的身体)等维度,身体与生命在不同维度中,在“实在”与“存在”、“偶在”与“永在”间变幻。当前医学领域的器官功能替代、再生医学与克隆技术、低温技术等前沿技术,逼近了死亡哲学的边界,值得进行哲学反思与批判。

944908147.jpg

本次论坛内容丰富多样。除以上报告内容外,来自北京生前预嘱协会的罗点点女士、刘端祺教授在论坛上介绍了生前预嘱的相关内容及推广情况;关于音乐治疗在临床关怀中的应用、电影中的死亡呈现与解读、媒介中的死亡等内容也由与会专家进行了全面详实的介绍。

  • 附《北京大学清明论坛共识》

“未知生,焉知死”。自古以来,中国人对生的眷顾太多,对生活的活色生香执着太久,而对死的避讳太深,对生死宿命的正视太迟。生与死,是生命的一体两面,所以,生死学倡导“未知死,焉知生”,我们立“死”为起点,向死而生,转身去爱。

生死两岸,此岸与彼岸遥相望。我们尊重生者,更尊重逝者。我们追求有品质的生命,也渴求有尊严的离世,在陪伴、见证、抚慰、安顿中完成人生谢幕,为此,我们倡导生前预嘱、生前契约,为国人的“优逝”诉求培育良好的社会文化土壤。

懂得生命是一个不断觉悟的过程。我们懂得生之绚烂,也懂得死之静美,重视生死教育,务实探索死亡辅导,豁达而从容,推行绿色殡葬,优化且诗化。

“人民美好生活”已成为新时代的奋斗目标,美好生活不仅在于物质世界的丰富,更在于精神家园的丰赡,不仅在于生的精彩,也在于死的安详,生死两安,生死两悦。

我们希冀着,努力着,让每一个生命都圆满、圆寂。

中国医学论坛报  刘金  孙晓庆  报道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