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您是否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
是,进入观看
否,退出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什么是慢阻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慢性咳嗽、咳痰和呼吸困难。
患者常于早晨起床时剧烈阵咳,咳出较多黏液浆液样痰后症状缓解。令很多慢阻肺患者苦恼的是排痰困难,而痰液不及时排出,会阻塞气道,造成机体缺氧和呼吸困难,进而加重病情。
祛痰药物
祛痰药物是一类可特异性改变黏液的黏弹性,并可促进其清除的促黏液活性药物,有利于气道引流通畅,改善通气功能。祛痰与抗氧化治疗既能直接促进排痰,通畅气道,还通过增加体内抗氧化能力,减少氧化应激损伤,对慢阻肺发挥双重的即刻与远期治疗作用。
目前临床上具有祛痰和抗氧化双重作用的药物主要有 N-乙酰半胱氨酸(NAC)、羧甲司坦、厄多司坦、氨溴索等,也是慢阻肺治疗的常用药物。
N-乙酰半胱氨酸(NAC)
①强力祛痰:使痰液的黏稠度降低,加强气道纤毛的摆动及清除能力。
②抗氧化:清除氧自由基、减少脂质过氧化物的生成、维持肺组织中足够量的谷胱甘肽含量。
③抑制肺部炎症:减轻COPD患者肺内炎症反应,减少痰中的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抑制气道上皮增生和重构,降低免疫炎症反应对肺功能的影响。
④降低病原微生物致病性:降低流感嗜血杆菌及肺炎链球菌对口咽上皮细胞的黏着力,减少慢阻肺者急性加重率;使呼吸道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滴度下降,并抑制病毒复制。
用法用量:
成人一日1-2次,一次1片(600mg),以温开水( 40℃)溶解后服用。
注意事项:
乙酰半胱氨酸有特殊的臭味,可能会引起使用者恶心呕吐。
本品口服偶尔发生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腹泻、咳嗽等不良反应,一般减量或停药即缓解。
罕见皮疹和支气管痉挛等过敏反应。
本品可减低青霉素、头孢菌素、四环素等的药效,不宜混合或同服,必要时可间隔4小时交替使用。
本品不可直接口服。
羧甲司坦
①祛痰:降低痰液黏滞性、增加黏膜纤毛清除率。
②抗炎和抗氧化:降低炎症因子合成,减轻自由基对肺的损伤。
③抗感染:抑制肺炎链球菌对咽部上皮细胞的附着。
用法用量:
羧甲司坦片——口服。2~5 岁儿童一次 0.5 片,6~12 岁儿童一次 1 片,12 岁以上儿童及成人一次 2 片,一日 3 次。
羧甲司坦口服溶液——口服:成人每次0.2g,一日三次;儿童一日30mg/kg或遵医嘱。
注意事项:
其特点是口服起效快。
消化性溃疡活动期患者禁用。
避免同时服用强镇咳药,以免痰液堵塞气道。
孕妇、哺乳期妇女慎用,但是有儿童的剂型。
不良反应主要包括恶心、胃部不适、腹泻、轻度头痛及皮疹等。
厄多司坦
①祛痰:降低痰液黏度,改善气流阻塞,并起到止咳作用。
②抗炎、抗氧化:减弱局部炎症,增强和改善抗生素对支气管黏膜的渗透作用,减少细菌的黏附;清除自由基。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2片(0.15g×2),一日2次。
注意事项:
不足15岁的儿童、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服药期间,应避免同服强力镇咳药,亦不能同服使支气管分泌物减少的药物。
有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的患者,慎用本品。
氨溴索
①黏液调节:增加浆液分泌、增加纤毛摆动能力。还有一定的镇咳作用。
②抗炎、抗氧化:抑制白三烯及组胺等炎性因子释放及巨噬细胞、白细胞致炎作用;减弱炎性细胞的过氧化代谢等。
③抗菌效果:增强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红霉素等药在肺部的分布浓度,提高抗菌药的抗菌疗效。
④协同作用:与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茶碱等支气管扩张剂合用有协同作用。
用法用量:
口服。成人:一次1-2片,一日3次,饭后服。
注意事项:
偶见皮疹、恶心、胃部不适、食欲缺乏、腹痛、腹泻。
应避免同服强力镇咳药,以免稀释痰液堵塞气道。
妊娠前3个月内妇女禁用。
本品与抗生素(阿莫西林、头孢呋辛、红霉素、强力霉素)同时服用,可使抗生素在肺组织浓度升高。
其他化痰止咳中草药,如蜜炼川贝枇杷膏、急支糖浆、棕色合剂、复方甘草合剂、肺力咳合剂等等为广大老年慢阻肺患者耳熟能详,其主要作用在于化痰止咳,至于其抗炎、抗氧化作用研究则刚刚起步。
总结
对于年老体弱患者,往往咳嗽无力,使用祛痰药的同时,需要结合拍背、深呼吸、指导有效咳嗽、体位引流等物理治疗先促进稀释的痰液排出,同时需要避免同时使用强效镇咳药物,以避免稀释的痰液难以排出,加重气道阻塞。
祛痰药一般不建议长期吃,以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通常需要在慢阻肺急性发作期,出现痰量增多,痰液变稠,痰色变黄时服用。但是对处于慢阻肺稳定期的这3类患病人群,也需要长期服用祛痰药:①肺功能在GOLD2级以上,且经常有咳痰者;②从幼年时就经常咳嗽咳痰,肺部CT显示支气管扩张同时诊断慢阻肺的;③既往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如果有咳嗽、咳痰,伴有或不伴有呼吸困难均应坚持长期服用祛痰药。
不建议多种药物混服,可能会出现某一成分的超量使用,也会导致药物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增加药品不良反应。
来源:河北医大一院临床药学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