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逄崇杰教授:不惧耐药挑战,抗微生物药物科学管理的多维突破与布局

2025-08-20作者:liuy资讯

前言


微生物耐药和抗微生物药物管理是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核心议题之一。抗微生物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会导致微生物耐药,而科学的抗微生物药物管理是遏制耐药的关键手段之一。抗微生物药物管理(AMS)通过“合理用药减少耐药诱因+感染控制阻断传播链条”的双重策略,成为当前遏制耐药最有效的系统性手段。

在此背景下,中国医学论坛报特邀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感染科逄崇杰教授接受专访,围绕抗微生物药物科学管理从专项整治向体系化治理的进阶路径、“精准诊疗+个体化策略”构建的临床实践新范式,以及 “四网一会”管理体系彰显的制度创新、医学教育改革中融入的人才培育布局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分享,为抗微生物药物管理的深化发展提供多维视角与实践指引。现将核心观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专家简介


图片1.png

逄崇杰 主任医师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感染科主任

中华医学会细菌感染与耐药防治分会委员

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分会常委

中国医院协会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工作委员会常委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感染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学会感染科医师分会委员

国家卫生健康委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微生物耐药评价专家委员会工作组、真菌病监测网专家委员会和感染控制专家组成员

长期从事不明原因发热、感染性疾病和耐药细菌、真菌感染诊疗、抗菌药物临床使用会诊与管理、医院感染控制方面工作

video

逄崇杰教授访谈视频





从国家行动到临床实践——抗微生物药物管理的全局视角


逄崇杰教授介绍指出,自 2011年卫生部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以来,各级医疗机构、广大临床医生乃至全社会对细菌耐药与抗菌药物管理这一重要问题的认识不断提升,我国抗菌药物使用与管理水平显著提升,抗菌药物滥用现象初步遏制,细菌耐药问题随之改善。从2020年以后,这一管理更是从抗菌药物扩大到抗微生物药物。谈及遏制多重耐药菌传播策略,逄崇杰教授强调,尽管目前我国抗菌药物使用水平与管理水平整体已有提升,但不同地区、医院、科室及医生间的抗菌药物使用水平仍存在较大差异,且不同医疗机构的抗微生物药物管理水平亦有不同。未来,仍需通过进一步培训与管理,持续提升临床合理用药水平。此外,抗微生物药物耐药与感染控制关系密切,控制感染、减少耐药菌在院内流行传播,会对后续抗微生物药物合理使用产生重要影响。

逄崇杰教授进一步提出,微生物耐药问题并非仅医疗领域的问题。国家卫健委等13部门联合印发的《遏制微生物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22-2025 年)》就体现了这一点。畜牧养殖、农业领域的抗微生物药物使用及环境影响等,都会作用于临床抗菌药物使用。因此,相关问题需在整体观念下综合考量。






精准诊断-精准治疗-个体化治疗策略及抗微生物药物合理使用


在感染性疾病的诊疗中,“精准诊断-精准治疗-个体化治疗” 构成了一套闭环策略,其核心是通过精准化手段实现抗微生物药物的合理使用,最终达到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延缓耐药性产生的目标。

  • 精准诊断:技术定位与结果解读

精准诊断是通过多维度技术手段,明确感染病原体种类、耐药特征及患者感染状态,为后续治疗提供“靶向”依据,避免经验性用药的盲目性。当前多种分子诊断技术虽具备快速、灵敏优势,但逄崇杰教授强调,其无法替代常规培养、染色、血清学等感染性疾病病原学诊断技术,仅能作为有效补充。尽管病原学培养存在培养时间长,且部分病原体如病毒、立克次体等非典型病原体及苛养菌检测困难等问题,但其核心地位仍不可动摇。

此外,在解读核酸检测结果时,必须结合临床情况及其他实验室诊断方法,进行综合判断,不能仅凭阳性结果就使用抗微生物药物。结合临床实践,逄崇杰教授建议,核酸检测等分子诊断技术更适用于预判常规培养难以获取病原的患者,如病毒感染、特殊病原体感染或未知感染性疾病等情况,而非对所有发热或疑似感染患者普遍应用。

  • 精准治疗:基于病原与疗效的动态调整

基于精准诊断结果,针对性选择抗菌药物,实现 “对因治疗”,避免广谱药物滥用,是抗微生物药物合理使用的“核心”。逄崇杰教授在访谈中强调,对于多重耐药菌感染高风险患者,治疗决策需兼顾患者具体情况,包括感染部位、病情严重程度及病理生理状态等。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则需要重点关注基础疾病、合并用药及药物相互作用,警惕不良反应。谈及抗微生物药物选择,逄崇杰教授直言,“一般而言,多重耐药菌感染可能需要遵循联合治疗原则,但具体需结合患者个体情况。例如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多可单药治疗,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等非发酵菌,尤其是耐药率较高的鲍曼不动杆菌,需考虑联合方案。”

而谈及对于降阶梯治疗策略的解读,逄崇杰教授也基于丰富临床经验分享自己的体会,他认为国外应用这一策略的重要前提是针对危重病人,而国内许多医生忽略这一前提,将其使用人群扩大至所有患者,单纯强调“重拳猛击”或“广覆盖”,导致抗菌药物尤其是高级别抗菌药物滥用。他不建议在普通人群中推广该策略,其应用必须限定于危重患者——即病情严重、无法及时获取病原学证据时,结合具体情况选药,这才是降阶梯治疗策略的精髓。此外,降阶梯治疗策略的初始用药并非都选用碳青霉烯类,需要综合患者用药史、当地耐药情况及个体耐药风险等因素选择合适药物。

结合临床经验,逄崇杰教授总结指出,降阶梯治疗的精髓在于“降”的方式,这也是衡量医生用药水平的重要标准。“降”的关键是结合患者情况:前期广覆盖治疗,在72小时内评估效果,包括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变化及病原学检查结果。若治疗有效且获得阳性病原学结果,可据结果选择窄谱抗菌药物进行降级;若未获得病原学阳性结果但治疗有效,则建议适当延长广覆盖治疗时间,不必急于降级;但若未获病原学证据且治疗无效,此时需要反思诊断是否正确、给药剂量是否合适、是否存在感染并发症(如脓肿)等问题,并进一步处理后,再考虑后续用药。逄崇杰教授也坦言,经验性广覆盖治疗效果不佳多因诊断失误,如疾病定性错误(非感染性发热)或病原体判断偏差,而非药物无效,都不应盲目加用覆盖其他病原体的药物。

  • 抗微生物药物合理使用:剂量把控与系统管理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优先病原体清单中,CRKP(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CRAB(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等赫然在列。这类耐药病原体主要通过产β内酰胺酶等机制对碳青霉烯耐药,而KPC酶是碳青霉烯酶中重要的一种酶型。阿维巴坦能有效针对大部分β内酰胺酶,尤其是KPC酶,而我国肺炎克雷伯菌多以产KPC酶为主,因此头孢他啶-阿维巴坦在CRKP治疗中有着重要地位。逄崇杰教授强调,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剂量是关键。剖析部分治疗失败案例发现,并非酶型判断或检测错误,而是抗微生物药物剂量不足。感染CRKP的老年人居多,常合并多种疾病及脏器功能不全,临床医生可能因考虑肌酐清除率等因素而减量,这往往是治疗失败的主因。

总结而言,在临床实践中,需加强实验室与临床的联动(如快速送检标本、及时解读药敏结果),同时提升医生对个体化因素的关注,才能真正实现抗微生物药物的合理使用,应对日益严峻的耐药挑战。

  • 抗微生物药物科学管理:从形式到实效的进阶路径

近年来,我国抗微生物药物管理成效显著,构建了“四网一会”科学管理模式——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全国真菌病监测网、全国医院感染监测网和中华医学会细菌感染与耐药防治分会,形成了覆盖监测、干预、学术支撑的全链条管理体系。其中,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已扩展的二级医院,其余监测网的医院纳入范围也在持续扩大,为数据驱动的精准管理提供了坚实支撑。

经过多年实践,抗微生物药物管理已从重形式”转向“重实效”。逄崇杰教授结合临床实际指出的,当前部分抗微生物药物管理工作存在“指标导向”倾向,仅以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作为核心评判标准,这种做法相对片面;临床管理应更聚焦医生是否严格遵循诊疗规范、指南及标准化路径,实现从目标管理到过程管理的转变。

尽管管理基础逐步夯实,但抗微生物药物科学管理仍任重道远——感染相关学科、临床药学、临床微生物学等支撑学科在全国各级医疗机构间发展不均衡,成为制约管理质效的突出瓶颈。对此,国家卫生健康委通过“培元、培微、培英”等“培立方”人才培养计划,着力培育学科骨干;各地也积极整合本地资源或引入外部专家,组建专业化管理团队。以天津市为例,自 2012 年起连续举办三期感染科骨干医师培训班,并开展两期感染控制医生专项培训,不仅为本地感染科建设及人才梯队搭建筑牢了根基,更有力支撑了抗微生物药物管理理念与实践的逐级落地,为区域化管理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弥合抗微生物药物管理知识缺口,强化抗微生物药物管理教育实践与推广


当前,有观点指出,医学教育在感染病、抗微生物药物管理与使用等方面与临床存在脱节。在医学生基础培养阶段,抗微生物药物使用的系统知识占比偏低;微生物学教学多聚焦经典病原体,对临床高发的多重耐药菌特性、感染控制策略等实用内容覆盖不足;即便现行《传染病学》等核心教材,也鲜少纳入抗菌药物规范使用、医院感染防控等与临床紧密相关的内容。这种教育断层导致医学生进入临床后,难以获得体系化的抗微生物药物管理知识储备,成为制约合理用药的隐性瓶颈。

对此,天津医科大学的前瞻性探索颇具示范意义。据逄崇杰教授介绍,约20年前,该校便针对性调整教学大纲:在有限的课时中,专门增设“临床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原则”、“医院感染控制”两门课程,各占1学时,覆盖临床医学5年制、7年制及5+3学制所有医学生,为其奠定规范用药的认知基础。更值得关注的是,逄崇杰教授还提及,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联合天津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开设“耐药菌防控”选修课,由感染科医生、微生物与药学专业教师共同授课,通过病例分析、临床场景模拟等方式活化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知识转化能力。这种将临床需求前置融入医学教育的实践,不仅填补了知识断层,更为全国抗微生物药物管理教育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范本。


审校|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逄崇杰教授

整理| 中国医学论坛报刘玉



感谢齐鲁制药对本项目的公益支持!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