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本文作者:陈泳伍 教授
发热伴肺部阴影的感染性病因复杂多样,涉及细菌、真菌、病毒及寄生虫等,其分布与宿主免疫状态、感染途径(社区或医院获得)及地域流行病学特征密切相关。社区获得性感染中,肺炎链球菌为最常见细菌病原体,影像学多表现为肺叶或肺段实变;非典型病原体如肺炎支原体、衣原体及嗜肺军团菌亦占一定比例,影像学特征包括斑片状磨玻璃影、多叶段实变等。病毒性肺炎则多由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引起,表现为双侧多发磨玻璃影。医院获得性感染病原谱更广且耐药率高,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如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等,常表现为新发或进展的肺部浸润影,伴空洞形成。免疫缺陷宿主感染需警惕机会性感染,如肺孢子菌肺炎、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等,影像学表现多样且不典型,增加了诊断难度。
系统化诊断流程中,CT,尤其是高分辨率CT,作为金标准,能清晰显示阴影形态、分布及伴随征象,对缩小鉴别诊断范围、指导有创检查定位具有关键作用。微生物学检测方面,合格呼吸道标本的涂片与培养是基础,血培养、尿抗原检测,如军团菌、肺炎链球菌尿抗原,及血清学与核酸检测如多重PCR则提供了快速、特异的诊断手段。真菌相关检测,包括G试验、GM试验及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测,对真菌感染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宏基因组下一代测序(mNGS)技术,通过对BALF、组织或血液样本进行无偏倚的病原体核酸测序,在疑难、危重及免疫缺陷患者中展现出强大潜力。
治疗策略需基于诊断评估结果,分阶段实施。初始经验性抗感染治疗依据感染类型(社区获得性或医院获得性)、病情严重程度及耐药风险因素进行选择。社区获得性肺炎门诊轻症患者通常覆盖肺炎链球菌与非典型病原体;住院非ICU患者则增加对流感嗜血杆菌及肠道革兰阴性杆菌的覆盖;ICU重症患者需覆盖更广泛的病原体,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铜绿假单胞菌等,常采用联合治疗方案。医院获得性肺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则必须覆盖当地常见的耐药革兰阴性杆菌及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同样采用广谱联合治疗方案。
目标性治疗与抗菌药物管理(AMS)是提高疗效、减少耐药和不良反应的核心。一旦获得可靠的病原学结果和药敏报告,应尽快降阶梯治疗,停用不必要的广谱药物,选择针对性更强、抗菌谱更窄的药物。针对耐药菌,需依据药敏结果精准用药,并遵循PK/PD原则优化剂量和给药方式。治疗药物监测(TDM)对于治疗窗窄、毒性大的药物尤为重要。疗程管理需遵循指南推荐的最短有效疗程,避免过长,同时定期评估临床反应以决定停药时机。
抗真菌治疗需根据病原体种类、感染部位、严重程度及宿主免疫状态选择相应抗真菌药物及疗程。明确真菌感染后,治疗应迅速启动,对于特定真菌如肺孢子菌,需联合特定药物治疗,疗程通常较长。
未来发展方向包括应对耐药性的严峻挑战,迫切需要新型抗菌药物及优化现有药物使用策略。推动分子POCT、多重PCR、mNGS及快速药敏/耐药基因检测等技术的规范化应用和成本降低,实现早期精准治疗。影像组学与人工智能(AI)的辅助,利用AI分析CT影像特征,辅助鉴别感染与非感染、预测病原体类型或评估治疗反应,是新兴的研究热点。深化抗菌药物管理(AMS)理念与实践,将其更深入地整合到发热伴肺部阴影患者的全程管理中,是遏制耐药的关键。临床医生需不断更新知识,提升综合判断能力,以应对这一常见而复杂的临床难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