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本病遍布全球,在温带地区可出现地方性流行,全年经常有散发病例出现,但在冬春季会出现发病高峰。疾病易感性的主要决定因素是年龄,5岁以内,尤其6月至2岁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经过儿童早期后,欧洲和北美的青少年和年轻成人(15~25岁)出现第二次疾病高峰。
我国曾先后多次出现全国性大流行,流行菌株以A群为主,自1985年开展A群疫苗接种之后,发病率持续下降,未再出现全国性大流行。李军宏等的研究提示中国流脑优势流行血清群已从 A 群向C 群变迁,且 B、W 群病例逐渐增加。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致病菌为脑膜炎球菌属奈瑟菌属,革兰阴性,具有多糖荚膜。需氧菌,仅存在人体,多存在中性粒细胞内,裂解时能产生毒力较强的内毒素,是致病的重要因素。
脑膜炎奈瑟菌已经发展成为人类鼻咽部一个有效的定植者,一些青少年和年轻人以及拥挤社区居民的无症状感染率超过25%。脑膜炎奈瑟菌自鼻咽部侵入人体,不同菌株的侵袭力不同,最终是否发病以及病情的轻重取决于细菌和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
脑膜炎球菌释放的内毒素引起全身的施瓦茨曼(Schwartzman)反应,激活补体,血清炎症介质明显增加,产生循环障碍和休克。它比其他内毒素更易激活凝血系统,因此在休克早期便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继发性纤溶亢进,进一步加重微循环障碍、出血和休克,最终造成多器官功能衰竭。
细菌侵犯脑膜,进入脑脊液,释放内毒素等引起脑膜和脊髓膜化脓性炎症及颅内压增高,出现惊厥、昏迷等症状。严重脑水肿时形成脑疝,可迅速致死。
潜伏期一般2~3天,最短1天,最长7天。
感染流脑后初为低热、咽痛等类似感冒症状,随后体温升高、畏寒,头痛、呕吐,皮肤黏膜出现大小不一、分布不均的皮疹等。病情严重时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喷射状呕吐、怕光、狂躁、颈后疼痛、颈项强直等症状。暴发型流脑可以在24小时内死亡,婴幼儿病情更为凶险。按病情可以分为普通型(占90%)、暴发型、轻型、普通型、慢性型。
1. 传染源:
病人和带菌者为主要的传染源。
2. 传播途径:
病原菌主要经咳嗽、打喷嚏借飞沫由呼吸道直接传播。
3. 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本病隐性感染率高。5岁以下的儿童尤其是6个月至2岁发病率最高。
1. 认真做好流脑监测工作,确保早期发现病人,早确诊,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隔离至症状消失后3天,一般不少于7天。密切接触者应医学观察7天。
2. 保持室内通风,做好环境卫生。流行期间加强卫生宣教,应避免大型集会或集体活动。
3. 积极接种疫苗。疫苗预防以15岁以下的儿童为主要对象。近年由于C群流行,推广接种A+C群流脑多糖疫苗。
4. 院内感染防控
(1)合理安置患者:疑似或确诊病人应单间收治,做好呼吸道隔离措施。
(2)如果病情允许患者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在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盖住口鼻、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实施手卫生,并与其他人保持1m以上距离的一组措施。
(3)医务人员做好标准预防各项措施,出入病房须穿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手套、工作服、隔离衣/防护服,帽子,鞋套。
(4)诊疗环境优先选择自然通风,不具备自然通风条件应当选择机械通风或空气消毒措施;使用清水和清洁剂彻底清洁环境表面,并使用有效消毒剂对环境物体表面,尤其是高频接触部位进行规范消毒。
作者:姜萍(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审核:陈念(江苏省人民医院-感染病科)
本文转发自江苏感控之窗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