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引言
《胃肠病学》(Gastroenterology)是美国胃肠病学会(American Gastroenterology Association,AGA)的官方杂志,是国际消化病学领域的顶级学术期刊,提供了胃肠病学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最新和权威报道。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是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消化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是AGA在中国唯一官方指定授权发布《胃肠病学》杂志翻译的单位。
本期为大家带来《克罗恩病随机对照试验中的安慰剂应答率:一项基于患者个体数据的荟萃分析》,敬请关注!
<第39期>
克罗恩病随机对照试验中的安慰剂应答率:一项基于患者个体数据的荟萃分析
通讯作者:
Vipul Jairath,胃肠病学系&流行病学与生物统计学系,韦仕敦大学,加拿大安大略省伦敦市
背景与目的
了解安慰剂应答率对于高效设计临床试验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利用克罗恩病临床试验中的患者个体数据来评估安慰剂应答率及其相关因素。
方法
本研究对2010—2021年间评估生物制剂治疗中重度克罗恩病疗法的Ⅱ/Ⅲ期安慰剂对照试验进行荟萃分析。通过Vivli公司和耶鲁大学开放数据访问项目获取了脱敏处理后的患者个体数据。主要结局指标为临床应答和缓解。采用单阶段和两阶段荟萃分析方法估算了安慰剂应答率及其95%置信区间(CI)。通过回归分析确定了与安慰剂应答率相关的患者层面因素。
结果
对8个诱导治疗期(1147例)和4个维持治疗期(524例)的患者个体数据进行分析显示,在诱导治疗期间,安慰剂组的总体临床应答率和缓解率分别为27%(95% CI,23%~32%)和10%(95% CI,8%~14%),维持治疗的相应比率分别为32%(95% CI,23%~42%)和22%(95% CI,14%~33%)。在生物制剂初治患者中,诱导治疗期间的安慰剂应答率和缓解率分别为29%(95% CI,24%~35%)和11%(95% CI,8%~15%),而在既往接受过生物制剂治疗的患者中,相应比率分别为26%(95% CI,20%~33%)和10%(95% CI,8%~14%)。在维持治疗阶段,生物制剂初治患者的应答率和缓解率分别为41%(95% CI,34%~48%)和32%(95% CI,24%~40%),在既往接受过生物制剂治疗的患者中的相应比率分别为29%(95% CI,24%~34%)和16%(95% CI,13%~21%)。较高的基线C反应蛋白水平预示着较低的安慰剂应答率,而较高的基线白蛋白水平和体质指数(BMI)则增加了安慰剂应答的可能性。较高的基线克罗恩病活动指数(CDAI)和2项患者报告结局评分(PRO2)可预测诱导治疗期间较高的应答率、维持治疗期间较低的应答率,以及诱导治疗和维持治疗期间较低的缓解率。
结论
患者和研究层面的因素都会影响克罗恩病临床试验中的安慰剂应答率。通过谨慎实施入排标准、结果定义和患者分层,可能会减小研究中的安慰剂效应干扰。
图文摘要
研究亮点和启示
识别与安慰剂应答相关的因素对于高效设计炎症性肠病的随机临床试验以及准确解释试验结果至关重要。本研究对评估生物制剂治疗克罗恩病的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中的患者个体数据进行了荟萃分析。研究表明,随机分配到安慰剂组的患者可有不同比例达到有意义的临床改善。这进一步强调了需要设计合适的对照组来辨别试验药物的真实疗效。研究提示,患者和研究层面的因素都会影响克罗恩病临床试验中的安慰剂效应。
在患者个体因素的影响方面,患者的基线疾病严重程度、患者自报症状、既往生物制剂治疗等用药史和肥胖等因素显著影响安慰剂的临床应答和缓解率。例如,体重指数(BMI)和C反应蛋白水平等指标与安慰剂应答率呈现显著相关性。这提示在设计临床试验时,应考虑患者的个体特征,以更好地预测治疗效果。
在研究设计层面,给药途径和药物类型等因素都可能对安慰剂效果造成影响。此外,使用严格的结局指标也可以显著降低安慰剂效应。本研究结果显示,安慰剂的总体临床应答率(21%~45%)通常高于临床缓解率(1%~22%)。使用严格标准(大便频率≤1.5且腹痛≤1)定义持续临床缓解或持续无激素缓解时,安慰剂达到的临床缓解率最低(分别为1%和6%),这强调了在克罗恩病临床试验中选择合适的结局指标的重要性。
了解安慰剂应答率及其影响因素可以为随机临床试验设计阶段的样本量计算提供重要信息。使用贝叶斯方法,对安慰剂应答率的准确估计可能会减少研究所需样本量。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首次和最后一次发表的试验之间相隔10年,期间临床实践可能发生了变化。此外,本研究结果可能不适用于小分子药物的随机临床试验。
综上所述,这项研究为克罗恩病的临床试验设计和对研究结果的解读提供了有价值的指导。
译者简介
译者
马田田
医学博士
消化内科医师
马田田,医学博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医师。主要研究方向:炎症性肠病的分子机制、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治。入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种子计划”人才项目,近5年发表多篇核心及SCI文章。
审核
施海韵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
副教授、青年博导
医学博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副教授,青年博导。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微生态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肠道疾病专业副召集人,北京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青年论坛副召集人。入选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等多项人才计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等多项科研课题。在国际、国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多次在DDW、APDW等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做汇报交流并获青年研究者奖。主要研究方向:炎症性肠病、结直肠肿瘤与肠道微生态。
总审核
张澍田
主任医师、教授
博士生导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院长,消化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临床医学协同研究创新联盟秘书长,中国医院协会第三、四届副会长,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第七届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第九届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第六届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第十届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第四、五届会长,亚太消化内镜学会第六、七届委员,世界华人消化医师协会第一届会长,中华消化内镜杂志主编,中华消化杂志副主编,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副主编。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消化中心简介
西城院区
通州院区
顺义院区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中心以食管、胃肠及肝胆胰腺疾病的内镜介入(微微创)诊断与治疗为特色,国内领先、国际知名。是消化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重点临床专科、北京市消化疾病中心。由消化一、二、三科、消化内镜中心(全球20家最卓越之一)、消化实验室和消化六科组成。共有医生99人、科研人员27人、科研辅助人员15人、护士102人。现有病床150张,消化内镜中心总面积5400平方米,共有46个操作台,其中ERCP6台。实验室总面积6000平方米。
西城院区:位于首都核心区(前门南、天坛西)
通州院区: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
顺义院区:位于首都机场附近的后沙峪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