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在即将过去的2019年里,让全体中国人最难以忘怀的一件事一定是新中国70华诞。1949年,新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在千疮百孔、百废待兴中起步;历经70年,医药卫生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取得巨大成就。饱含着对我国几代医药卫生事业工作者伟大付出、艰辛探索和辉煌成就的敬意,中国医学论坛报社与人民卫生出版社联合推出《壮丽70年,新中国医学力量》纪念图书,献礼伟大的祖国,致敬70年来为新中国医药卫生事业付出心血的一代代医务工作者。此书是中国医学论坛报社与人民卫生出版社继2018年合作出版《中国医学进步40年》之后,再次推出的一部力作。12月23日,《壮丽70年,新中国医学力量》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办。
图 与会嘉宾为新书揭幕
中央宣传部传媒监管局原局长李军致辞
中央宣传部传媒监管局原局长李军在致辞中表示,伴随着祖国的发展,我国医药卫生事业走过了栉风沐雨的70年历程,报刊和书籍忠实记录和传播了伟大祖国的沧桑巨变。《壮丽70年,新中国医学力量》这本书铭刻着新中国医学事业发展的光辉历程,书写着新国家医学科研与时俱进的时代华章,记录着一代代医务工作者锐意进取、奋勇拼搏的集体记忆。
随着技术发展与变革,传统媒体也正在接受时代的洗礼,如何转型,如何实现追赶和超越,需要每一位媒体人思考和探索。李军表示,《壮丽70年,新中国医学力量》书中的内容,新闻报道在前,图书出版在后,前沿发掘在前,内容深耕在后;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呈现,在拓宽读者服务、实现产品融合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也在深耕内容生产、推动产业融合方面迈出可喜一步。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报刊管理部李英华主任致辞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报刊管理部李英华主任在致辞对本书出版给予高度评价。她表示,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一主题,中国医学论坛报和人民卫生出版社充分立足自身特色和资源优势,积极策划,认真部署,推出了《壮丽70年,新中国医学力量》这样优秀的作品。本书记录回顾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医学卫生事业的发展历程,书中关于传染病学科和儿科学科发展历程的两篇文章入选 “卫生健康事业发展70年巡礼——国家卫生健康委主管报刊作品选编”。李英华主任向参与本书策划、撰写和编辑的人员表示感谢,向支持本书出版的医学专家表示诚挚敬意。
一次采集,多元呈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中国医学论坛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图书主编侯晓梅致辞
在新书发布会上,中国医学论坛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图书主编侯晓梅介绍了本书的主要内容。《壮丽70年——新中国医学力量》一书共分为3个篇章——中国故事、学科发展、医学热词,通过深入的采访、详实的数据和真诚的语言,记录了新中国70年医药卫生领域创造的一个个奇迹、一项项成就,展现了我国医药卫生工作者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奋斗足迹。
中国故事篇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习近平总书记为新闻传播指明了方向。本书的“中国故事篇”讲述了新中国医药卫生领域的7项重要成果背后的故事,在故事中让全世界感受强大的新中国医学力量。
学科发展篇 70年来,我国临床医学的各学科是如何建立的?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成就了哪些载入史册的经典?有哪些人值得我们铭记?未来又将走向何方?本书的“学科发展篇”选择了临床医学的10个学科,邀请学科带头人作为讲述者,回顾学科初创之路和里程碑式成就,并展望未来10年学科发展。本书编者还特别寻找到几位与新中国同龄的医者,他们回顾了与祖国共同走过的70年历程,唤起几代医务工作者的集体记忆。
医学热词篇 “援外医疗队”“消灭天花”“爱国卫生运动”“循证医学”,70 年壮丽画卷中的热词记录了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前行的闪光足迹。中国医学论坛报社的领导和编辑们经过反复商讨遴选,最终挑选出10个医学热词。在本书的“医学热词篇”中,编者们通过对这些热词背后的时代背景、艰辛付出和所获成就的复原,与读者一同重温那些令人难忘的记忆。
本书从筹划到出版,历时10个月,得到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中国医学论坛报社30余位理事以及医学界上百位专家的支持,由中国医学论坛报社完成前期策划、采写与报道,再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成书。侯晓梅社长表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在回顾70年辉煌成就的同时,中国医学论坛报社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人民共建共享健康的征途中尽一份绵薄之力。
人民卫生出版社副总编朱双龙致辞
人民卫生出版社副总编朱双龙表示,《壮丽70年——新中国医学力量》这本书全面展示了70年来,我国卫生健康领域取得的成就,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化作强大的精神动力,在带领读者回顾我国医学事业发展历程的同时,也激励更多的医药卫生领域的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更加昂扬的奋斗精神和状态,为健康中国建设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成果。人民卫生出版社也将继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在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进程中,肩负起新时代赋予出版单位的使命和责任。
《壮丽70年,新中国医学力量》一书记录、讲述、见证着新中国医学力量,这力量来自一代代医药卫生健康工作者。本次新书发布会邀请到了与书中内容相关的部分医学专家以及政府机构和企业代表,大家现场座谈,再次共同回忆“医学力量”的铸就之路。
图 座谈会现场(左起中国医学论坛报社副总编龙华、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对外援助项目管理部项目主管宋琳、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魏文斌教授、解放军总医院刘又宁教授、国家癌症中心陈万青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袁凤兰教授、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特殊治疗领域市场总监连晶)
分离沙眼病原体,亲身参加人体试验,他们让光明留在人间
1955年,时任国家卫生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所长汤飞凡、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兼眼科主任张晓楼带领研究团队,成功分离出沙眼病原体,为后来我国沙眼患病率和致盲率的大幅降低提供了基础,这也是迄今世界上唯一由中国人发现的病原体。本书“中国故事篇”的第1篇文章记录这一发现背后的故事。在座谈中,刚刚完成《张晓楼传》写作的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眼科专家魏文斌教授带着现场观众再次重温了这一过程。
20世纪50年代,全球沙眼患病人群超过1/6,在中国也流传着“十人九沙”之说。汤飞凡和张晓楼带领的沙眼研究小组,在无数次尝试和失败后最终分离出了沙眼病原体,并在自己身上进行人体试验。据魏文斌教授讲述,当时汤飞凡教授和张晓楼教授将分离出的沙眼病原体接种在自己眼内,发病后眼睛肿得非常厉害,但他们不治疗,而是要每隔几天从眼内刮取标本进行分离培养,以验证该病原体与从患者眼内获得的病原体是一致的。据介绍,在40多天的观察期内,工作人员从张晓楼教授眼内刮取标本21次,从汤飞凡教授眼内刮取14次,而两位前辈也根本顾不上考虑沙眼高致盲性的风险。
这些背后的细节和专家们一心投入医学事业的忘我精神令在场的观众心生感动和敬意,也正是有了他们的奉献和一代代卫生健康工作者的努力,到2015年,中国政府才能够在世界卫生大会上庄严宣布,中国已经消灭了可致盲性沙眼。
魏文斌教授说,沙眼病原体的发现是中国对全球防盲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当代中国眼科同道将秉承前辈遗愿,把防盲工作,把“让光明留在人间”的志愿一代代传承下去。
一切努力,只为守候自由呼吸
“一切努力,只为守候自由呼吸”,这是中国医学论坛报记者在聆听到我国呼吸学科建立和发展历程后发自内心深处的感慨,这一发展历程被记录在本书的“学科发展篇”中。在发布会现场,推动呼吸学科发展的重要实践者、解放军总医院的刘又宁教授讲述了他亲历的学科发展之路。
新中国成立初期,呼吸内科作为内科专业的一个分支,仅在少数医院建立了专科,肺结核防治是当时呼吸内科的主要任务;到了20世纪70年代,“呼吸四病”(感冒、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的防治工作逐渐开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呼吸病学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哮喘、肺部感染、肺癌、呼吸衰竭的防治得到系统性推进。
刘又宁教授说,包括慢阻肺和肺癌在内的很多呼吸系统慢性病一旦得病就要终身用药,很难彻底治愈,因此,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是防治工作的重点。呼吸疾病与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刘又宁教授现场呼吁做好控烟和空气污染治理这两项工作,为保障国人的呼吸健康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她是共和国同龄人,她有一枚特别的“护身符”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作为1949年10月1日出生的新中国同龄人,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袁凤兰教授也来到新书发布会现场,情真意切地回顾了与祖国共同走过的70年历程。
袁凤兰出生的时候,父亲为她做了一枚特别的“护身符”,是一个纯金的五角星,上面刻着5个字——为人民服务。在袁凤兰5岁的时候,父亲因食管癌去世。到了20多岁,从上海医学院毕业的袁凤兰被分配到肿瘤医院工作,带着父亲“为人民服务”的期望,袁凤兰在肿瘤防治的岗位上辛勤耕耘着,见证了我国肿瘤防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意识到肿瘤预防工作的必要性。
退休以后,袁凤兰教授没有接受医院返聘,而是从事了肿瘤科普与健康教育事业。在退休后的25年里作了约5000场科普讲座,并以民主党派身份参政议政,为国家提出关于做好健康科普的多项建议。袁教授说,“父亲的食管癌与不良生活习惯有关,比如吸烟、饮酒、吃快食、吃烫食,我希望在自己的晚年,把学到的医学知识与百姓分享,培养大家的健康生活习惯,提高健康素养,让百姓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
袁凤兰教授动情地说,“我的人生道路并不辉煌,但父亲‘为人民服务’的寄托我做到了,我还想继续做好。”
让中国肿瘤数据质量得到国际认可
全国流行病学调查作为珍贵的数据资料,为国家疾病防控、健康管理策略规划提供了重要支撑。早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就开展了全国人口死因回顾调查,并首次向国际发布了中英文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恶性肿瘤地图集》。进入21世纪,全国肿瘤登记逐渐纳入常规并发布统计年报。2015年,国家癌症中心陈万青教授团队首次在国际期刊《癌症通讯》上发表了我国2011年的癌症患病数据;2016年1月,中国癌症统计数据首次登上了影响因子最高的学术期刊《临床医师癌症杂志》(CA-Cancer J Clin)。作为这些庞大数据背后的操盘者,陈万青教授也来到了座谈现场。
据陈万青教授回忆,2005年,他结束了国外的学习回国工作时,中国的肿瘤监测点只有30多个,覆盖人口仅四五千万人,肿瘤的流行病学调查只能进行抽样统计,缺少全国性的肿瘤监测数据。2008年以后,在中央财政支持下,全国每年新增几十个监测点。如今,全国共有500多个肿瘤监测点,可以覆盖约5亿人,中国已成为全球肿瘤登记覆盖人群最多的国家。
陈万青教授说,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不光是面铺得广,数据质量也很重要。因此,国家癌症中心根据国际标准建立适合了中国的数据收集标准和规范,经过一批批登记工作人员的不断努力和实践,数据质量最终得到国际认可,中国数据得以刊登在CA-Cancer J Clin杂志,并已被引用6000余次。据介绍,CA-Cancer J Clin杂志通常只刊登全球数据和美国数据,每年只发表论文20篇左右。
陈万青教授表示,肿瘤流行病学调查是为了先了解发病现象,从中发现规律、找到解决办法。中国癌症统计数据是国家癌症防控方案和策略制订的基础,研究团队将继续扩大肿瘤监测覆盖面,不断提升数据质量,为国家癌症防控和“健康中国”战略发挥更大的作用。
援外医疗,一张烫金的中国名片
1963年我国向阿尔及利亚派出第1支援外医疗队,至今,我们援外的脚步从未停止,援外医疗队向世界人民展现了中华民族勇于担当的奉献和博爱精神,成为一张烫金的中国名片。在国家卫生健康委,有一个专门负责援外工作的部门——对外援助项目管理部。在本次发布会上,对外援助项目管理部项目主管宋琳介绍了我国援外医疗工作的整体情况。
宋琳介绍,从1963年至今,中国在56年里先后向71个国家累计派出医务人员约2.6万人次,累计诊治患者约2.8亿人次。2018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宣布中方将在未来3年实施健康卫生行动,继续派遣并优化援非医疗队,为新时期援外医疗队工作指明方向。2019年中国开展多种形式的援外医疗工作,在27个国家开展30多次项目活动,涉及眼科、心血管、中医、妇幼、腹腔镜等专业学科,派遣专家288人次,筛查诊疗8000余人,实施手术超过5千多例,培训当地医护人员500余人次。
宋琳说,开展援外医疗工作56年来,中国的医务工作者服务当地人民,为搭建两国的民心之桥默默奉献着,弘扬了中国人民不畏艰苦、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医学力量。
让创新药惠及更多患者
回顾70年中国医学事业的发展,肿瘤防治领域进展显著,从化疗放疗到靶向治疗,再到免疫治疗,创新疗法、创新药物已成为肿瘤防治领域的关键词。谈到肿瘤药物创新,医药企业的探索和努力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的肝癌治疗药物索拉非尼、瑞戈非尼可以显著延长肝癌患者的生存期,这两种药物在中国的上市,为很多肝癌患者及其家庭带来福音。
作为企业代表,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特殊治疗领域市场总监连晶女士在新书发布会上坦率地说,创新是医药企业的立足之本,唯有创新才能给患者带来真正有价值的治疗方案。进口创新药在纳入医保前,国内很多患者支付不起,非常感谢中国政府对药品谈判的大力推动,使索拉非尼、瑞戈非尼等进口抗癌药纳入医保,大大提高了药物可及性,在国家医保局刚刚发布的新一轮医保目录中,索拉非尼成功续约,将以更惠民的价格惠及更多中国患者,使更多患者获益。
中国医学论坛报 刘金 报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