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肠道菌群与肾癌有关?Cell子刊最新研究明确其相关性

2025-11-06作者:论坛报马山资讯
非原创

新闻·提要

日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泌尿科郑军华教授、翟炜研究员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分子医学研究院刘尽尧研究员联合攻关,在国际学术期刊Cell Reports Medicine(《细胞报告医学》,中国科学院一区,IF=10.6)上发表重要研究成果。该研究结果明确了肠道微生物与肾透明细胞癌进展的相关性,并设计了一种工程菌作为潜在的治疗方式,为肾癌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640?wx_fmt=png&from=appmsg
640?wx_fmt=png&from=appmsg
640?wx_fmt=png&from=appmsg

肾细胞癌是泌尿系统中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但其发病机制仍未被完全揭示。其中,透明细胞肾细胞癌(ccRCC)是最主要的病理类型,在所有肾癌病例中占比约70%。近年来,随着肠道微生态研究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肠道菌群作为人体重要的生理组成部分,不仅参与维持代谢平衡,还可能深度影响肿瘤的发生、进展与治疗反应。然而,目前关于微生物组在ccRCC形成与发展中的具体作用仍缺乏系统性的研究。部分研究提示,某些特定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如Akkermansia muciniphila)或许与ccRCC的治疗效果密切相关。因此,深入探索肠道菌群在肾癌进展过程中的潜在功能,不仅有助于揭示疾病的新机制,也为未来的个体化治疗和微生态干预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

研究团队对来自仁济医院的107例透明细胞肾细胞癌(ccRCC)患者及健康志愿者的肠道菌群进行了测序分析。结果显示,毛螺菌(Lachnospiraceae.bacterium)在ccRCC患者肠道中显著减少,这一变化或许与肾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进一步的代谢组学检测及体内外实验结果表明,毛螺菌通过其培养物上清中的代谢产物丙酸盐发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与迁移的作用。机制上,毛螺菌来源的丙酸盐可下调转录因子 HOXD10 的表达,抑制其下游靶基因 IFITM1 的活性,并激活 JAK1-STAT1/2 信号通路,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640?wx_fmt=png&from=appmsg
640?wx_fmt=png&from=appmsg

(文章机制图:肠道中的L.bacterium通过HOXD10-IFITM1-JAK-STAT通路抑制肾癌进展)

640?wx_fmt=png&from=appmsg

为推动研究成果的临床转化,团队创新性地构建了生物膜包裹的工程菌系统,显著提升了毛螺菌在胃肠道环境中的生存与定植能力,实现了更高效的口服递送效果。该研究不仅揭示了肠道菌群在肾癌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为ccRCC的防治提供了全新的微生态治疗思路,为未来益生菌抗癌策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研究的第一作者仁济医院泌尿科博士研究生许钧尧、分子医学研究院博士后陈焕,泌尿科博士研究生余曜宇、陈添翼;共同通讯作者为仁济医院泌尿科郑军华教授、翟炜研究员和分子医学研究院刘尽尧研究员。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临床+”卓越项目以及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创新团队等多个项目支持,并得到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和仁济医院的大力支持。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640?wx_fmt=png&from=appmsg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