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成果名称:GCK-MODY和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持续葡萄糖监测技术的血糖波动特征对比
发表期刊:《糖尿病》[Diabetes,IF(2022):7.7]
通讯作者:纪立农 韩学尧
主要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这是国际上首项通过病例对照研究设计、使用持续葡萄糖监测(CGM)评估单基因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血糖波动特征的研究,揭示了青少年起病的成人型糖尿病(GCK-MODY)和2型糖尿病(T2DM)患者之间的日常血糖波动差异,为临床诊断GCK-MODY进而实现个体化治疗提供了临床证据。
葡萄糖激酶基因突变导致的GCK-MODY是一种罕见的特殊类型糖尿病,临床表现为轻度的空腹高血糖,很难与控制良好的T2DM鉴别。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纪立农教授和韩学尧教授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糖尿病》(Diabetes)杂志发表研究成果,揭示了GCK-MODY血糖波动的2个重要特点:①在平均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A1C)均一致的状态下,GCK-MODY患者的血糖波动更小;②GCK-MODY患者餐后血糖上升速度相对较慢,血糖峰值较低,且持续时间较短。
研究纳入25例基因检测明确诊断的GCK-MODY患者、25例未接受降糖药治疗且A1C匹配的T2DM患者,以及25例年龄、BMI和性别匹配且葡萄糖耐量正常(NGT)的受试者。所有受试者在血糖读数不可见的情况下,佩戴瞬感扫描式葡萄糖监测(FGM) 传感器2周。研究者收集了各组患者的血糖波动数据,包括平均血糖、血糖波动指数等,并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GCK-MODY组在白天的血糖波动显著小于A1C匹配的T2DM组,但二者在夜间相似。餐后血糖驱动的日间变异系数(CV)可以区分GCK-MODY与血糖控制良好的T2DM,但夜间CV不能。在区分GCK-MODY和T2DM时,CV曲线下面积达到了0.875。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GCK-MODY患者的血糖波动较低,但大多数波动指数仍不如NGT患者,无论是白天还是夜间。此外,波动最具区分度的指标CV在GCK-MODY与NGT之间的白天和夜间表现相似。
该研究证实,GCK-MODY患者表现为轻度的高血糖,且血糖波动小,餐后调节是导致GCK-MODY与T2DM之间波动差异的关键驱动因素。
纪立农
北京大学糖尿病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现任中国老年保健研究会内分泌与代谢病分会主任委员,中国药促会糖尿病与代谢性疾病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卒中学会副会长,亚洲糖尿病研究协会执行委员会成员。《中国糖尿病杂志》主编,Journal of Diabetes、Diabetes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Diabetes Technology & Therapeutics、Metabolism、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abetes等期刊编委。IDF亚洲西太平洋地区糖尿病政策组成员,WHO糖尿病定义、诊断和分类顾问。
韩学尧
北京大学内分泌代谢病专业博士,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负责或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北京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等课题,在糖尿病分型和精准治疗、甲亢的诊断等方面取得了很多创新成果,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查看更多